“音樂細胞”的培養有助于形象思維和創造潛能的開發,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所謂“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效應與嬰幼兒音樂教育
“莫扎特效應”的效果來自于多項研究, 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家弗朗西斯·魯斯切和她的同事們發現, 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改善人體的計算和空間感知能力, 在聽了莫扎特的音樂后, 就連老鼠都能在迷宮游戲中得高分。 莫扎特的音樂能提高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這種現象后來被稱作“莫扎特效應”。
美國音樂人、教師、暢銷書《莫扎特效應》一書的作者唐·坎貝爾指出,
Advertisiment
后來有學者指出, 具備上述特點的音樂并非只有莫扎特的音樂作品, 適合嬰幼兒心智發育的音樂還有很多, 比如巴洛克時期的許多杰出音樂家, 如巴赫、維瓦爾第、勃拉姆斯等的作品都是寶寶寶貴的精神食糧。
在嬰幼兒時期, 寶寶的大腦具有最大的學習潛力, 它的活躍程度是成人的兩倍, 坎貝爾認為音樂教育會讓寶寶更快樂、更健康、注意力更集中。 音樂應成為寶寶精神上的主食, 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零嘴。
研究表明,
Advertisiment
音樂為什么能夠改變心智模式呢?
·音樂促進全腦開發
有研究者指出, 欣賞音樂是一種運用大腦多個部位的復雜運動。 音樂美感靠右腦體驗, 對音樂的理解和分析靠左腦完成。 左右腦同步協調運行, 對寶寶心智的發育意義重大。 長期音樂陪伴可以有效地激活寶寶的右腦, 避免其成年后形成語言邏輯思維占絕對優勢的“左腦型”思維的弊端。
Advertisiment
·音樂有助于提高情緒智商
音樂所帶來的豐富而細膩的感情體驗是其他活動形式遠遠不及的。 音樂可以極大豐富寶寶的心靈世界, 為其認識和把握感情因素, 實現內心和諧和人際協調打下基礎。 事實表明, 長期浸淫于音樂氛圍中的寶寶往往表現得溫文爾雅、氣質不凡, 且容易與人相處。
·音樂的矯治和屏蔽作用
音樂治療學認為, 音樂可以幫助人們從失衡和紊亂中恢復常態, 對心理、行為偏差起到某種矯治作用。 當和諧的音樂充滿內心時, 來自外界(包括家庭內部)的不良信息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和抵消, 從而保護寶寶的身心健康成長。
為寶寶選擇適合的音樂
一般而言, 適宜寶寶的音樂曲調旋律優美,
Advertisiment
音樂包含的感情要優美純凈, 盡量避免包含激烈矛盾沖突的主題(如貝多芬的一些作品);
相較中國民樂, 西方古典音樂配器更為豐富, 富于美感, 更適合寶寶;
3~6歲的寶寶可以欣賞、學唱一些適合他的兒童歌曲和歌謠。
轉載:中國早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