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甯讓寶寶戀物也不讓寶寶黏母

當寶寶需要愛☆禁☆撫時, 除了母愛是最直接的, 適當的戀物也能給孩子以安撫。 所以, 媽媽們不應該無度地遷就孩子, 而是要讓他們自己獨立。
安撫物是母愛的傳遞
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母愛, 安撫玩具同樣不能。 但是, 母愛卻能通過物品傳遞到寶寶心裡, 尤其當媽媽不能陪在寶寶身邊時, 安撫物品就是寶寶自我安撫的好陪伴。 我的2個兒子各有兩個好夥伴:大兒子是一隻填充小老虎, 小兒子喜歡的是由我DIY的“小熊弟弟”, 出牙時他們咬啃, 入睡時擁著就可以自我陪伴乖乖入睡, 不開心時還可以捧著自我安慰。
Advertisiment
雖然晚上有小熊陪著覺覺, 但早上醒來寶寶們照樣會拉著我的手, 依依不捨地讓我送他們去上學。 因為他們明白, 媽媽晚上也要睡覺, 但媽媽卻為寶寶準備了兩位好朋友, 這是媽媽的用心, 更是媽媽的愛的傳遞。

適當的戀物是正常的
戀物是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
每個新生兒都會對物或人產生依戀感, 這是因為對新世界缺乏安全感所引起的一份心理需求;而與生俱來的吮吸欲更會讓寶寶貪戀乳☆禁☆頭或一切可以替代乳☆禁☆頭的物件, 所以, 對新生嬰兒及成長中的幼兒的安撫就是對寶寶生理和心理的雙份體貼和呵護。
其實“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 就如安撫奶嘴會幫助寶寶渡過吮吸期。 媽媽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Advertisiment
大多數的寶寶在嬰幼兒期都會依戀某件心愛的東西, 如必須抱著枕頭或玩偶、手撚被面才可入睡等等。 對於這種情形, 媽媽一般無需干涉, 更不應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寶寶的依戀物。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 嬰兒時期得到的滿足越多, 孩子長大成人後越有自信, 越樂觀, 也越願意接受各種挑戰。 媽媽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寶寶依戀物的衛生和安全。 對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可給予充填物, 六個月以上的充填物必須無小掛飾, 以免孩子咬下吞入腹中。 到了一定的年齡, 寶寶自然會慢慢地告別他們從小依賴的“小毛巾”、“小毯子”。
過分戀母會得“病”
而戀母嚴重會導致“母源病”。 “母源病”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學者提出的,
Advertisiment
是當前在獨生子女家庭中頗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 孩子一刻也離不開媽媽, 整天粘在媽媽身邊。 有的寶寶從生下來就與媽媽同床同被, 還養成習慣入睡前母親必須撫摸他甚至抱著睡。 那些被母親過分保護過分愛☆禁☆撫的孩子, 除了膽小、內向、嬌氣以外, 還容易患上感冒、哮喘或是尿床的毛病。 這些毛病不僅需要用藥物, 而且持續時間也會很長。
Tips:
1.每個媽媽都是有愛心的, 但單憑愛心去養育是遠遠不夠的, 還要用智慧。
2. 媽媽的智慧不是從學校學來的, 而是用感悟的心在每天進行自我學習, 向別人討教, 不斷嘗試, 不斷進步。
3.在我們傳統的養育觀裡對於嬰幼兒的心理和精神層面上的需要比較忽略,
Advertisiment
而更注重餵養和身體健康。 所以我一直在提倡對於嬰幼兒生理和精神的安撫。
小編總結:孩子戀物的情結源於他們需要被疼愛, 或是他們對父母的關愛感到不滿足, 所以, 適當的戀物並不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但是, 過度的依賴父母則會導致孩子變得沒有自主能力和獨立能力, 故而, 父母應在恰當的時候讓孩子學會自己成長。
(實習編輯:Alan)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