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甲狀腺病變的多種方式

甲狀腺腺瘤:

以20~40歲女性最常見。 發病的主要因素是由於長期的憤怒或憂鬱愁悶, 其次還與水土、飲食、體質等因素有關。 本病初期一般無明顯症狀, 往往是在體檢時經B超發現。 甲狀腺腺瘤以頸前腫塊局限於一處為表現形式, 卵圓形, 形似核桃, 多數為單發, 表面光滑, 質地堅韌, 邊界清, 隨吞咽上下活動, 與皮膚無黏連, 有完整包膜。 若腫瘤內出時, 腫塊迅速增大, 伴局部疼痛, 這些症狀可在1~2周內消失。 少數腫瘤較大, 發生壓迫症狀, 頸部淋巴結一般無腫大。

治療:有關資料顯示, 甲狀腺腺瘤的癌變率高達10%~20%左右,

Advertisiment
而引起甲亢的幾率高達20%, 所以應早期手術切除。 經手術治療能徹底治癒。

甲狀腺腫:

女性多見。 病因不太明確, 可能與碘缺乏、吸煙、遺傳因素等有一定的關係。 由於甲狀腺位於頸前部, 甲狀腺腫瘤易向外生長, 故臨床表現為甲狀腺腫大或頸部腫塊。 甲狀腺腫早期表現為彌漫性甲狀腺腫;晚期則表現為結節形成。 患者感覺頸部變粗或衣領發緊。 檢查時可見腫大甲狀腺, 多結節, 表面光滑, 質軟, 兩側不對稱, 隨吞咽上下活動, 多個結節可聚集在一起表現為頸部腫塊。 甲狀腺腫一般無疼痛, 如結節內出血則可出現疼痛:若壓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難, 壓迫喉返神經則引起聲帶麻痹。 聲音嘶啞, 甚至呼吸困難。 如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質硬,

Advertisiment
活動性欠佳, 應警惕惡變可能, 有5%~10%的癌變率。

頸部B超是判斷甲狀腺腫最可靠的方法。 B超能檢測出2~4mm的小結節, 因此B超能發現體檢觸摸不到的結節。 體檢發現成人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為4%~7%, 而B超能夠發現近70%的成人甲狀腺結節。

治療:對於那些生長緩慢, 局部無壓迫症狀, 甲狀腺功能正常的甲狀腺腫, 可不予特殊治療。 臨床密切隨訪, 定期體檢, B超檢查, 觀察甲狀腺結節生長情況。 定期監測血清TSH水準, 以及時發現亞臨床甲亢或甲減。 對於那些腫瘤長得比較大, 有局部壓迫症狀, 影響美觀或不能除外惡性者, 應該手術治療。

橋本氏甲狀腺炎:

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見於女性(95%), 30歲~60歲多發。 該病發展緩慢, 病程較長, 早期可無症狀, 當出現甲狀腺腫時,

Advertisiment
病程平均已達2~4年。 許多患者沒有咽部不適, 10%~20%的患者有局部壓迫症狀或甲狀腺區隱痛。 雙側甲狀腺彌漫性對稱性腫大, 包膜完整, 與周圍組織少有黏連, 表面光滑或細結狀, 質韌如橡皮, 似淋巴瘤。 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微粒體抗體滴度高。 甲狀腺激素T3、T4正常或低下。 橋本氏甲狀腺炎合併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為1%~20%。

治療:目前無特殊治療方法, 原則上不宜手術治療。 臨床確診後, 應視甲狀腺大小及有無壓迫症狀而決定是否治療。 如甲狀腺較小, 無壓迫症狀者, 可暫不治療而隨訪;甲狀腺腫大明顯並有壓迫症狀時, 應進行治療。 內科保守治療主要是甲狀腺素治療, 抗甲狀腺治療、激素治療等。 如果橋本氏甲狀腺炎合併有結節、局部有壓迫症狀或懷疑有癌變者,

Advertisiment
則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去除較大單發結節, 以解除壓迫。 但手術治療後很容易出現甲減。

甲狀腺腫瘤患者

忌食油膩多食海帶

專家表示, 甲狀腺腫瘤患者的飲食應有所禁忌:

忌食:油膩(如公雞肉、鵝肉、豬頭肉、牛羊肉、鯉魚、蝦、蟹等)、辛辣(如生蔥、生薑、生蒜、辣椒等)、煎炸食品。

禁煙禁酒。

多食海帶、紫菜及新鮮的蔬菜、水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