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媽媽在耶誕節給我寄來了一張卡片。 她跟一個德國人結了婚, 並在德國養育她的兒子。 卡片上寫道:
泰利上8年級了, 到2月份, 就14歲了。 他比我還高, 嗓音很粗, 偶爾還會尖叫。 明年, 他就開始踏上征程了――上社區的學業高中, 主修數學和物理。 他大部分業餘時間都在滑雪, 跟他的朋友盧克閒逛, 在電腦上打《魔獸世界》, 下載《騷動》和《重金屬》之類的音樂到他的iPod裡。 就像歌曲所預示的, 他仍然保持溫和的性格, 不需要我太督促就能完成家庭作業和練習吹薩克斯。 我丈夫和我像以往一樣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時光。
Advertisiment
當她使用“預示”這個詞時, 你可以聽出來她接納了兒子青春期的變化, 似乎她知道隨著男孩兒逐漸長大, 疾風驟雨般的行為變化將會不可避免地到來。 因為在電影、在大眾傳媒, 以及那些激昂的、陌生的滾石音樂的影響下, 父母經常會擔心他們的兒子可能會變得反叛和難以駕馭。 男孩兒也會認為他的少年時期將會是狂野的, 或者至少是充滿挑戰的。 事實並不一定如此。 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時候, 當流行文化將青春期看做叛逆期的時候, 心理諮詢師丹尼爾・歐佛發表了一項針對青春期男孩兒的縱向研究, 該研究結果反駁了這種文化偏見。 他發現絕大多數男孩兒的發展是正常的――就是說, 不包括那些臨床上有精神疾病的――少年期男孩兒實際上並不反叛。
Advertisiment
你兒子可能沒有進入那個疾風驟雨的階段。 不過, 他必須轉換與你的關係, 從而使他身體上出現的新變化與他正在形成中的青春期自我認同進行整合。 泰利的媽媽說, 他和她在很多年裡, 每天上學前都有一個習慣。 在他就要離家去上學前的10分鐘左右, 他會要求她“抱著他坐一會兒”。 讓她感到吃驚的是, 他都十多歲了,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會發現他們11或12歲的兒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能說了, 他們變得話越來越少。 “當我問他他在說什麼的時候, 我很惱火, 因為我根本沒聽見他說什麼, 可是他卻說‘沒什麼’。 ”一位媽媽對我說。 “我覺得這很粗魯, 我跟他說了我的感覺, 可是他依然經常那樣。 ”為什麼青春早期的男孩兒似乎不再跟父母說話了呢?為什麼他們用一個字來回答問題, 嘟嘟噥噥地讓這麼多父母埋怨呢?這個年紀的女孩兒也會改變她們與父母的談話方式, 不過通常她們的言語會變得過分自信和有攻擊性, 而不是沉默寡言。
一位男子學校的資深管理人員告訴我, 男孩兒在這個年紀變得如此安靜, 是因為他們把太多的心理能量發洩到了他們的手☆禁☆淫事業中去了,
Advertisiment
男孩兒沒法像媽媽所希望的那樣健談, 或者像媽媽記憶中的小男孩兒那樣健談。 有4種相互關聯的現象導致了這種變化。 第一, 男孩兒正在聲明, 他在形成一個新的身份:不同的身體, 有髮膠的頭髮和新的言語模式。 他在說“我不一樣了, 習慣這個新的我吧”。 所以,他想說就說,不想說就不說,而不會努力去回應媽媽的詢問。
第二,從情緒上來講,大多數父母的思想認識落後于兒子的生長。他們仍然用他10歲時候那樣的腔調跟他說話。他從他們的語氣中聽得出來。父母仍然沒有認識到他已經長得多大了,他感到父母沒有認可他新的偉岸身材。這是所有青春早期男孩兒和女孩兒最主要的抱怨:“你還像對待孩子似的對我!”
第三,他擔心,如果他跟父母說的太多,他們會干涉他的獨立自主。我在中學裡給中學生講了10多年的社會生活課程。我拿著麥克風,溜進學生群中,問他們為什麼不跟父母多說說他們的社交生活。男孩兒們這樣回答:“這是個人隱私。這很尷尬。如果我告訴我媽媽太多事情,她就會有所行動的。”還有下面這個經典的男孩兒的回答:“如果我回答了她一個問題,她可能就會騷擾我2個小時!”
最後,男孩兒群體要求他跟自己的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無聲地對他們的群體發誓效忠。他該怎麼辦?當然,只能是不跟她說話,不跟她吐露實情。還有,他還要對男孩兒群體公開聲稱,他已經從媽媽那裡獨立了。這是通過使勁兒相互羞辱對方的媽媽來實現的:“你媽媽穿著一雙戰靴。”“你媽媽有鬍子。”“你媽媽真胖,她應該熨一熨她的褲子。”這些讓人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情況,同時也讓人記起當代的MTV“Yo Mamma”。這個節目非常流行,也很有侵犯性,在它的影響下,網路上出現了“yo mama”的笑話,同時也激起了很多父母的反感,在網路上遭到聲討而被禁掉了。
當我還是大學本科生的時候,我為一位專門在全美國城市地區搜集這種侮辱性笑話――叫做“吐司”――的教授短期工作過一段時間。這些生動而下流的東西令人難忘。但是,這種針對媽媽的競爭性侮辱只是城區的遊戲嗎?不。有一次我問一群私立中學的學生,他們最常用的侮辱性笑話是什麼,我預期可能是“同性戀”,因為這是典型的答案。相反,一個男孩兒喊道,“你媽媽!”這群孩子哄堂大笑,笑得最起勁兒的就是那些男孩兒。
所以,他想說就說,不想說就不說,而不會努力去回應媽媽的詢問。第二,從情緒上來講,大多數父母的思想認識落後于兒子的生長。他們仍然用他10歲時候那樣的腔調跟他說話。他從他們的語氣中聽得出來。父母仍然沒有認識到他已經長得多大了,他感到父母沒有認可他新的偉岸身材。這是所有青春早期男孩兒和女孩兒最主要的抱怨:“你還像對待孩子似的對我!”
第三,他擔心,如果他跟父母說的太多,他們會干涉他的獨立自主。我在中學裡給中學生講了10多年的社會生活課程。我拿著麥克風,溜進學生群中,問他們為什麼不跟父母多說說他們的社交生活。男孩兒們這樣回答:“這是個人隱私。這很尷尬。如果我告訴我媽媽太多事情,她就會有所行動的。”還有下面這個經典的男孩兒的回答:“如果我回答了她一個問題,她可能就會騷擾我2個小時!”
最後,男孩兒群體要求他跟自己的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無聲地對他們的群體發誓效忠。他該怎麼辦?當然,只能是不跟她說話,不跟她吐露實情。還有,他還要對男孩兒群體公開聲稱,他已經從媽媽那裡獨立了。這是通過使勁兒相互羞辱對方的媽媽來實現的:“你媽媽穿著一雙戰靴。”“你媽媽有鬍子。”“你媽媽真胖,她應該熨一熨她的褲子。”這些讓人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情況,同時也讓人記起當代的MTV“Yo Mamma”。這個節目非常流行,也很有侵犯性,在它的影響下,網路上出現了“yo mama”的笑話,同時也激起了很多父母的反感,在網路上遭到聲討而被禁掉了。
當我還是大學本科生的時候,我為一位專門在全美國城市地區搜集這種侮辱性笑話――叫做“吐司”――的教授短期工作過一段時間。這些生動而下流的東西令人難忘。但是,這種針對媽媽的競爭性侮辱只是城區的遊戲嗎?不。有一次我問一群私立中學的學生,他們最常用的侮辱性笑話是什麼,我預期可能是“同性戀”,因為這是典型的答案。相反,一個男孩兒喊道,“你媽媽!”這群孩子哄堂大笑,笑得最起勁兒的就是那些男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