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男孩因不乖被拋棄在森林 做好孩子還是乖孩子?

養生之道網導讀:

乖巧的孩子更討人喜歡, 這是教育中的普遍現象。 但“自我控制”過度不利於孩子成長。

據報導, 日前在一次全家徒步旅行活動中,

Advertisiment
一名7歲的日本男孩被父母留在常有熊出沒的森林後失蹤, 目前搜救工作已經進入第三天。 而拋棄孩子的原因竟是由於孩子朝其他車輛和行人扔石頭, 父母很生氣, 遂以此作為懲罰。 先不說這對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太過極端, 孩子究竟要不要太乖, 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 很多人都喜歡乖孩子, 因為他聽話、省心、不惹麻煩。 可實際上, 很多小時候很聽話的孩子, 長大後反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而且更脆弱。

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 乖孩子就像是蘋果, 與之相對的熊孩子則像草莓, 草莓出問題了, 大都在表面很容易及時發現, 而蘋果出了問題, 很多都藏在裡面, 外表卻依然光鮮。 所以, 乖孩子一旦受傷,

Advertisiment
則是內傷, 而且傷情更嚴重。 所以, 父母更應該關注乖孩子的成長, 而不是一味的因舒心而陶醉、因放心而忽視了乖孩子。

那麼, 如何讓孩子成為“好孩子”, 而不是“乖孩子”呢?心理專家建議抓住兩個關鍵期。

0~6歲是孩子個性形成的第一個關鍵時期, 他們活潑好動, 對一切都充滿好奇。 父母如果鼓勵孩子去嘗試, 並且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 那麼孩子就會形成良好的性格。 如果父母過於包辦, 經常使用“不要”、“不行”、“你必須”等禁止性的語言, 孩子的天性則會受到壓抑, 變得順從、膽小、懦弱。

第二個時期就是青春期, 在12~18歲。 在這個時期, 很多小時候很順從的孩子開始反抗父母和老師。 所以, 家長要轉變心態, 把孩子的逆反看做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Advertisiment
從小事入手, 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 學會示弱, 讓孩子有機會超越家長, 慢慢地讓他承擔起責任。 溝通時使用商量的語氣, 要讓孩子體會到你的尊重, 滿足他自我成長的需要。

另外, 家長們不妨讓乖孩子沾點“熊氣”, 可能會更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