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嗎?

我不想讓自己顯得那麼“極端”, 但是當我看到這本名為《男孩就該有男孩樣》的書時, 還是忍不住感歎:這不正是我想說的話嗎!

在書的一開篇, 就有這麼一段話, “在很長時間裡, 我們都試圖打著平等的旗幟, 欺騙自己說, 男孩與女孩並沒有差別, 或者我們覺得有必要鼓勵女孩變得更強勢, 更喜歡競爭, 熱愛數學和科學。 我們覺得需要制止吵鬧的男孩, 讓他們變得更聽話、更順從、更安靜。 身為女醫生, 我當然鼓勵女孩們提高他們的理科成績, 但不幸的是(在社交生活中屢見不鮮), 社會在塑造我們的孩子時,

Advertisiment
試圖讓他們遠遠背離自己的天性。 ”

所以說, 先不提什麼男權社會或社會分工之類的影響, 男孩和女孩天性本就不同, 在教育的時候, 又怎麼能做到“一視同仁”呢?

我至今清楚地記得, 有一次兒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在外面玩, 兩個熊孩子一人扛了一支水彈槍, 昂首挺胸好不威風。 這時有兩個媽媽帶著兩個女孩路過, 眼中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不喜歡以及能避多遠就避多遠的神情。 可是, 那些打打殺殺的遊戲就本來是男孩的天性, 他們天生就想“當領導者、保護者和給予者, 想要行俠仗義, 懲治壞人”。 同樣的, 你就算給女孩一把槍她都不會感興趣, 不是因為她膽小害怕, 而是因為不喜歡暴力就是她的天性。

我有時會在朋友圈曬一些兒子爬高上低的照片,

Advertisiment
家有女孩的朋友總會感概:這麼淘氣, 夠你受得吧。 而家有男孩的朋友卻這樣說:我兒子看了你兒子爬牆的照片, 也開始練習了。 看了這些, 我總會會心一笑:天性的差別, 你看和不看, 它都在那裡明擺著。

而除去天性的差別, 作為社會人, 我們也不能不對社會的外部影響作出反應, 也就是說, 社會要求男人和要求女人承擔的責任本來也是不同。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和朋友一家三口出去吃飯, 點了一份雞翅, 只有六個, 老公給我們兩個媽媽一人分了一個, 又給兩個孩子一人分了兩個, 還隨口跟兩個小男生說, 以後你們長大了也得這樣, 東西不夠吃的時候要先給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吃。

Advertisiment

我當時聽了有些吃驚, 心想這麼小的孩子用不用搞得好似負擔很沉重。 可是, 再轉念一想, 泰坦尼克沉沒時, 那些退後一步讓老幼婦孺先行逃生的男人們, 承擔的不就是這樣的責任嗎!

所以, 我打心眼兒裡贊同,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 我希望他有健康的體魄, 將來成為成熟而又自信的男人。 而這, 並不是一件想當然的事情。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這本書的作者梅格.米克是一位兒科醫生, 並一直關注青少年成長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是美國深受歡迎的青少年問題專家。 她主要從男孩的天性出發, 基於一些對男孩發展的心理學研究以及自己在行醫過程中對男孩問題的觀察和分析, 告訴養育男孩的家長們該如何對待男孩,

Advertisiment
並把他們培養成真正的男子漢。

這本書的內容很多, 但是非常具體, 包括如何説明男孩消除電子產品的不良影響, 如何幫他們建立規則, 如何看待他們的冒險行為, 當然也包括最重要的母親和父親在教育兒子時應起到的不同作用和影響。

書中常常用案例和故事來幫我們看清和瞭解一個男孩的所思所想, 他的行為和心理之間的聯繫, 以及他和母親和父親之間不同形式的親子關係的養成。 自己作為一個男孩子的媽媽常常會有一種當局者迷的感覺, 可是讀這本書的時候, 可以先從當局者的角色中抽離出來, 在觀察別的男孩的同時反思自家的情況, 竟有了一種旁觀者清的感覺。

另外, 因為作者是西方人, 書中有專門的一章討論信仰對男孩的重要性,

Advertisiment
主要是指對上帝的信仰。 但是, 由於不同的國情, 我們無法探討宗教信仰對孩子的影響。 不過, 我個人覺得, 是不是可以把“信仰”一詞泛化來看, 不只是指宗教方面, 而是指心中一種堅定的信念。 這樣的話, 也是值得考量的吧。

書的封底上, 印著一句作者的話:天下最痛苦也最幸福、最艱巨也最高尚的工作, 莫過於將男孩培養成男子漢。

高尚不高尚咱就不說了, 可是痛苦和艱巨確是如影隨形。 然而, 看到自己和兒子的努力換來的共同的進步, 幸福也是實實在在的。

他能有個男孩樣, 有個男人樣, 也是我最大的期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