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意寶寶的“生長痛”

夏季, 是寶寶生長旺盛的季節, 許多孩子會在這段快速成長期出現下肢關節痛或不適的。 不明原因的父母會很焦急地帶孩子前去醫院骨科就診。 可醫生看後卻說:“沒什麼大事, 這是生長現象, 過一陣就會好。 ”

雖然醫生這樣說, 可是許多父母卻擔心誤診。 為此, 骨科專家表示:大多數小兒腿痛都是生長痛, 但也不能排除疾病的因素, 例如:滑膜炎等也可導致孩子腿痛。 這裡, 我們就來瞭解一些孩子腿痛的原因, 以便父母鑒別。

生長痛:不是病的“痛”

大部分小兒腿痛並非某種疾病造成, 而是與小兒的骨骼生長特點和小兒日常活動方式有關。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詳細詢問瞭解孩子的活動情況, 就會做到心中有數, 不慌不亂。

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 代謝旺盛, 發育生長對骨膜刺激作用本身就能引起腿關節酸痛的不適感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長痛”。 這是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 主要與兒童活動量相對增多, 長骨生長較快, 局部肌肉筋腱生長發育不協調有關。

生長痛主要表現:

1、肢體的疼痛, 多為雙側性, 以大腿部位多見, 但小孩子可能表達不清而會說全身到處都痛。

2、生長痛一般痛感較輕, 疼痛持續時間較長, 有時可達數月或更久, 疼痛時間多發生在下午和晚間, 經一夜休息就消失。

除疼痛外有無其他症狀:

除了腿部疼痛,

Advertisiment
父母還要瞭解如發熱、皮膚斑疹、出血、腫脹、關節積液、觸痛、畸形等情況十分重要, 如果就是單純腿痛, 又找不到確切的疼痛部位, 可暫不必急著上醫院, 觀察兩天, 通過減少活動量, 洗個熱水澡, 往往腿痛可自行緩解、消失。

孩子腿痛, 還可由疾病引起

醫生介紹:一些疾病, 也可會使寶寶出現關節疼痛症狀和跛行的現象, 如: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骨腫瘤、股骨頭壞死、血液病等。 如果疼痛幾天後仍不緩解, 伴有局部腫脹、觸痛、關節活動障礙或異常響聲, 全身發熱、跛行等, 就應帶孩子上醫院就診。

1、股骨頭骨軟骨炎:由股骨頭骨骺缺血壞死引起, 多見於4-8歲小孩, 男孩比女孩多見。

早期會說膝關節內側酸痛,

Advertisiment
繼而發現跛行。 晚期會有肌肉萎縮, 下肢縮短的現象。 X光線檢查:髖關節正側位拍片可發現股骨頭的病理改變, 如關節腫脹, 關節間隙增寬, 股骨頭出現扁平, 破碎成小塊骨。

2、結核性髖關節炎:多見於學齡前小兒, 發病較緩慢, 以單側多見。 疾病早期患側肢體酸痛, 因此小兒在走路時步態會發生改變, 以後疼痛逐漸加重, 尤其是夜間睡眠時被痛醒, 這是此病的主要特徵。

3、風濕病:發病前多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猩紅熱等病史。 病變主要侵犯心臟、血管、關節等組織器官, 關節疼痛多數為遊走性的, 以膝、踝等大關節為主, 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 全身情況有發熱、疲倦無力、食欲不振等。

4、類風濕病:病變常侵犯全身大、中、小關節, 以指(趾)小關節腫脹疼痛為主,

Advertisiment
多數呈對稱性。 病程發展緩慢, 呈漸進性反復發作。

醫生特別提醒:這種病的疼痛與生長痛有點類似, 區別是此病早期多有全身發熱, 伴有皮疹或淋巴結、肝脾腫大等症狀。

5、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這種病的小兒出生後即有髖脫位的體征, 只是不易被及早發現, 到會行走時才被發現步態不正常。 單側脫位呈跛行步態, 雙側脫位呈鴨步態。 檢查時發現雙下肢不等長, 髖關節外展受限、股骨頭向外脫出, 腰椎前凸, 臀部後突。 X光線髖關節拍片可證實有無脫位, 脫位為單側或雙側。 此病早診斷早治療, 效果較好, 2歲以內的可行手法復位石膏固定。

6、急性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常見症狀是疼痛與跛行, 經休息後症狀很快消失。

Advertisiment
起病的患側膝關節有輕微疼痛, 24小時後疼痛轉移至膝關節, 並伴有跛行。 躺下仰臥時兩側下肢長度不一致, 如果一側比另一側長出3~5釐米, (醫學上稱為假性延長)。 就要考慮這方面的病變了。

7、化膿性關節炎:好發于幼兒的髖、膝等部位, 患者多有關節腫脹、劇痛、活動障礙等症狀。

8、骨軟骨瘤:多見於兒童, 好發於四肢長骨的幹骺附近。

9、骨肉瘤:好發於青少年, 疼痛為主要症狀, 局部可出現腫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