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媽就得累成狗?NO!正確陪孩子的方式你懂嗎?!

老實說, 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 非常的震撼。 因為以前就是那種時時刻刻陪著孩子, 等孩子睡著後抓緊時間做家務的媽媽。 而這篇文章, 讓我意識到:這種陪伴, 並不是真正需要的, 並且可能導致孩子的“自我”不能很好的發展。 文章雖然很長, 但如若耐心讀完, 你一定也能深受啟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養孩子成了大多數家庭最重的負擔, 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孩子, 最常見的情況是, 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 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娃這個艱巨的任務, 更為可怕的是,

Advertisiment
甭管幾個人合作養娃, 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所以, 我做全職媽媽時, 常常會有媽媽問我:“你家保姆在哪請的?”

當她們得知我家沒有保姆, 也沒有老人幫忙更沒有小時工時, 她們大驚失色, 一臉同情的看著我說:“哎, 那你不是累死了?雲香你太強了, 你怎麼受得了?”

事實上, 我並沒有很累, 反而每天神清氣爽, 該培訓培訓, 該出書出書。 當然, 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養孩子的方法:每天無時無刻不守在孩子身邊陪孩子玩, 好不容易孩子睡著了, 媽媽趕緊做飯、洗衣、收拾屋子, 活兒還沒幹完, 娃又醒了, 繼續陪娃......那我確實會被累死, 因為這樣的媽媽別說有自己的休閒時間了, 就連睡覺的時間都很難保證。

問題是, 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

Advertisiment
的確是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 毫無個人時間的媽媽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養育出平靜自信的孩子?

事實上, 在孩子一歲之前, 的確需要媽媽經常的陪伴, 但當孩子學會走路, 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後, 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 也就是說, 孩子不需要你總是陪著他玩耍!

這個觀念可能會讓很多父母大吃一驚:“什麼?難道我們總是陪著他反而不好了?難不成把孩子放在一邊不搭理他?”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概念了:高品質的陪伴。 如何評判陪伴的品質高不高?什麼才是真正高品質的陪伴?

我認為陪伴品質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如何。 只要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

Advertisiment
這樣的陪伴就是高品質的陪伴。 也就是說, 高品質的陪伴, 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 陪著孩子玩遊戲。

事實上, 在家庭中, 高品質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父母全身心的陪著孩子玩耍, 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品質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 父母在一旁做自己工作。

前面一種陪伴好理解, 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踐行的, 後面一種就讓很多人費解了, 難道父母在做自己的工作, 讓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種高品質的陪伴?

是的, 這不光是一種陪伴, 而是是一種品質極高的陪伴。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這裡所指的工作, 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上網、打電話應酬、看書等等工作, 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Advertisiment

比如做家務, 比如做手工, 這些孩子能看見, 也能明白並能模仿, 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 同時, 父母做工作時的狀態極其重要, 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 悠閒自在的工作?要知道, 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 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

有人可能會不相信, 因為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 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 這怎麼會是一種高品質的陪伴呢?事實上, 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麼, 但他卻用靈魂在感知著這種陪伴, 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歷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

Advertisiment
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

我想很多孩子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幹活時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 因為那時候的父母不匆忙, 他們總是慢悠悠的, 滿懷歡喜的幹著自己的工作, 這種溫馨, 這種享受的狀態, 多年後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腦海中, 歷久彌新。

我當初踐行這樣的陪伴純粹是誤打誤撞,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 我家沒有保姆幫忙幹家務, 而孩子睡著時我又想寫點文章, 所以只好在孩子醒著的時候, 帶著他一起做家務, 沒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歡, 不但不會搗亂, 還會經常幫忙幹活, 有時即使他要玩耍不幹活, 也總是興高采烈的, 呈現出一種滿足愉悅的狀態。

那時,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歡我做家務?因著孩子喜歡,我也就不著急了,幹起家務來更加輕鬆悠閒,孩子的狀態也愈發好了。後來我學習了華德福教育,才知道,原來我誤打誤撞的這種陪伴居然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華德福教育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學習了華德福的教育理念以後,我又將韻律和節奏引入了我們的家務中,每天定時掃地拖地,週一到週五,我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家務來做,比如週一擦桌子,週二洗襪子,週三清潔玩具,週四洗鞋子,週五做麵食等。這些活動中,我很少喊豆豆來幫助,只是自己輕鬆的做著,有時候他會過來幫忙,有時候他會玩自己的,但無論哪一種,他的狀態都是平靜喜悅的。當我真的希望他參與時,我也很少直接說,而是通過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還是洗襪子,我都為這些活動編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們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在正在洗呀洗襪子!......”

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種歌聲本身也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韻律和節奏,我想等豆豆長大後,他也會記得我們曾經美好的家務時光的。當然,他更有可能記得的是那些與他有關的家務,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給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給他做玩具。只要父母狀態好,所有的家務都是一種高品質的陪伴,與孩子有關的家務更是一種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超級陪伴。

那麼,有了這種陪伴,還需要父母陪著孩子玩嗎?當然也要,尤其是當孩子需要你參與他遊戲的時候,同樣,陪伴孩子做遊戲,要記住你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不要企圖通過遊戲教會孩子什麼,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遊戲中上躥下跳,拼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該有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真正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同樣,這樣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應該和前面所說的這種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應該相結合,每天都有這樣的陪伴,也有那樣的陪伴,兩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著孩子玩遊戲而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因為這不是父母真正喜歡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遊戲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還沒長大,心理上就是一個三歲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去和孩子相處。就我個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幹家務是非常享受的,有過這樣的享受時光,當我陪孩子玩耍時我也更能專心。同時這也讓我節省了很多時間,以便孩子睡著以後,我有足夠的時間看書、寫作,這種安排讓我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第三,這樣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當父母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成人身上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當父母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很多孩子一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幹什麼好,這就是父母從小沒給過他機會自己玩耍的緣故。

也有人說,我的孩子如果不陪著玩,他真的不知道怎麼玩啊,他會很無聊的。好吧,孩子偶爾的無聊是必須的,正如成人一樣,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無聊的時光,這樣我們更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可以說,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與自己的心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真正獨立思考的時間。

第四,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這樣養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這兩種陪伴相結合,孩子既有發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後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尤其是在家裡,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於一種扼殺,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那麼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高品質的陪伴陪伴孩子絕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陪著孩子玩,更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玩電子產品,而是兩種文中所說的陪伴的有機結合,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的,更是給父母的,作為父母,你確定你會陪孩子嗎?

那時,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歡我做家務?因著孩子喜歡,我也就不著急了,幹起家務來更加輕鬆悠閒,孩子的狀態也愈發好了。後來我學習了華德福教育,才知道,原來我誤打誤撞的這種陪伴居然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華德福教育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學習了華德福的教育理念以後,我又將韻律和節奏引入了我們的家務中,每天定時掃地拖地,週一到週五,我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家務來做,比如週一擦桌子,週二洗襪子,週三清潔玩具,週四洗鞋子,週五做麵食等。這些活動中,我很少喊豆豆來幫助,只是自己輕鬆的做著,有時候他會過來幫忙,有時候他會玩自己的,但無論哪一種,他的狀態都是平靜喜悅的。當我真的希望他參與時,我也很少直接說,而是通過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還是洗襪子,我都為這些活動編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們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在正在洗呀洗襪子!......”

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種歌聲本身也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韻律和節奏,我想等豆豆長大後,他也會記得我們曾經美好的家務時光的。當然,他更有可能記得的是那些與他有關的家務,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給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給他做玩具。只要父母狀態好,所有的家務都是一種高品質的陪伴,與孩子有關的家務更是一種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超級陪伴。

那麼,有了這種陪伴,還需要父母陪著孩子玩嗎?當然也要,尤其是當孩子需要你參與他遊戲的時候,同樣,陪伴孩子做遊戲,要記住你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不要企圖通過遊戲教會孩子什麼,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遊戲中上躥下跳,拼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該有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真正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同樣,這樣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應該和前面所說的這種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應該相結合,每天都有這樣的陪伴,也有那樣的陪伴,兩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著孩子玩遊戲而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因為這不是父母真正喜歡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遊戲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還沒長大,心理上就是一個三歲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去和孩子相處。就我個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幹家務是非常享受的,有過這樣的享受時光,當我陪孩子玩耍時我也更能專心。同時這也讓我節省了很多時間,以便孩子睡著以後,我有足夠的時間看書、寫作,這種安排讓我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第三,這樣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當父母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成人身上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當父母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很多孩子一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幹什麼好,這就是父母從小沒給過他機會自己玩耍的緣故。

也有人說,我的孩子如果不陪著玩,他真的不知道怎麼玩啊,他會很無聊的。好吧,孩子偶爾的無聊是必須的,正如成人一樣,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無聊的時光,這樣我們更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可以說,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與自己的心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真正獨立思考的時間。

第四,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這樣養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這兩種陪伴相結合,孩子既有發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後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尤其是在家裡,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於一種扼殺,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那麼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高品質的陪伴陪伴孩子絕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陪著孩子玩,更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玩電子產品,而是兩種文中所說的陪伴的有機結合,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的,更是給父母的,作為父母,你確定你會陪孩子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