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 家長如何放好心態?當孩子在外遇到人際挫折, 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當孩子在外遇到人際挫折, 父母難免不好受, 想急著教孩子應對, 但幼兒間會打打鬧鬧原本就是正常, 父母不妨放寬心, 給孩子自己摸索相處之道的機會。
女兒剛進幼稚園那段時間, 我經常為了她和同學的人際相處而傷神。
一開始是她被“排擠”。 她送畫給同學, 同學說“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她想玩溜滑梯, 孩子擋在樓梯說“你不准玩!”追逐玩樂時, 朋友突然關起門說“我討厭你!你不可以進來!”扮家家酒時, 其中一個說“我最大,
Advertisiment
接下來換她去“弄”別人。 進學校一段時間, 我接到老師電話, 說女兒因為別人踩到或撞到她, 她便推對方或打對方;別人搶她的書, 她也會立刻搶回來, 還附帶打手臂一下。 她也開始會說“我討厭○○○”、“我不喜歡跟他玩”、“他看起來很笨”等。
每次女兒有狀況時, 我的內心就很不好受。 當女兒被“欺負”了, 母性上身的我會跟著生氣, 超想去罵那些孩子, 來替女兒報仇, 還下指導棋教她如何應對。 當女兒去“欺負”別人, 我既挫折又無力, 我向對方父母道歉, 對女兒的態度也特別嚴厲。
然而隨著時間愈久、經驗愈多, 我發現孩子根本不記仇不記恨, 過不去的反而是大人。
Advertisiment
例如前述事件, 當下的她雖然會難過或生氣, 但沒幾天大家又玩在一起。
一開始說不想跟她做朋友的同學, 後來跟她很要好, 放學時會抱抱說再見;說討厭她的小男孩還是很愛找她玩, 但偶爾仍會吵架;曾被她K頭的同學, 一星期後竟然送她一張畫;她跟麻吉也會吵, 但沒多久又和好, 一起笑得東倒七歪。 有次她還說“我現在跟○○○變成好朋友了耶!”即便前陣子才說她很討厭……
這才想起我們也是打打鬧鬧長大的!一下討厭、一下喜歡, 有時還會追逐打架。 但印象中大人很少介入, 我們也沒變偏差兒童, 怎麼當了父母後, 情緒變得比孩子更強烈?尤其我觀察到成長過程有過不好經歷的大人, 特別容易把事件放大來看,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從衝突中學會社交
客觀來看, 孩子其實是透過人際衝突來學習社交技巧的。 例如女兒, 剛從獨生子女環境進入團體生活的她, 一開始是笨拙的, 然而經過磨合及引導, 現在她知道做哪些事別人會生氣, 也會用適當方法讓別人知道她生氣。 例如以前她會直接靠過去加入遊戲, 現在她懂得先問:“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以前她會推那些踩到她的人, 現在她學會說:“你踩到我了!”或根本不介意。
衝突是社交能力不成熟的必然結果, 今天她被別人弄, 明天換她弄別人, 然而正因為不斷衝突與和好, 她們才能摸索與調整,
Advertisiment
而動不動就在孩子身上貼標籤, 說自己的孩子太軟弱或別人的孩子在霸淩, 反而將孩子導向不健康的發展, 試想, 原本孩子過幾天就不介意的事, 卻被父母的情緒渲染, 她是不是也會覺得自己很弱或很壞?在這樣的暗示下, 久而久之, 她就真的變成那樣了。
現代父母承受很大的教養壓力, 不是怪別人沒教好, 就是怪自己沒教好。 其實我們都該放寬心, 引導孩子用正面心態看待人際摩擦, 從而在一次次委屈或生氣中,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後記:
前陣子女兒不斷抱怨某同學老是罵她、笑她或用球丟她,
Advertisiment
這次我沒跟著生氣, 只是同理她的感受, 並反問她怎樣應對才有用。 她去觀察別人的處理方式, 嘗試各種做法, 最後發現“不理他”就好, 兩星期後她不再抱怨了。 其實孩子也知道如果不好好對待別人, 最後就沒有人想跟她玩, 進而會去調整行為, 我們需要的是冷靜引導並耐心等待, 而非情緒化的窮緊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