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平時寫作業我都不參與, 她該寫時就自己去寫, 有問題隨時問我。 那次, 他們老師前幾天忘了留寫字帖的作業, 結果這天把好幾課字帖一起留作業。 她看著作業就發愁。 寫了一小部分, 想休息看會書, 被我叫停。 她開始絕望, 都快哭了。 她過去在幼稚園沒有練過寫字。 他們小學一年級時作業也不多, 所以到了二年級, 才初次遇到這種情況。
如果真的任務特別重, 孩子年齡也小, 那麼我會讓她中間適當休息, 調整一下。 但我覺得那天的這些寫字量, 對於她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事後證明, 也的確不是多麼難完成的任務, 實際寫的時間沒有那麼長, 比她發愁打怵的時間還要少!這正如她姥姥常說的, 眼睛是懶蛋手是好漢。 做完時, 她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剛才究竟為什麼那樣愁!
其實比起練習寫字, 我更在乎的是, 以後當她再遇到類似情況, 面對一個看似龐大得無法征服的任務時, 她是否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去面對, 她是否有勇氣、鬥志和技巧, 來挑戰一點自己的極限, 讓自己略忍受一下枯燥和疲憊, 堅持到做完。
你以為的“現實”並非“現實”我們每天所見所聞的現實、事實, 真的是事實嗎?
前些天, 我老媽要把家裡的舊沙發換個新的。 我陪她去傢俱城逛了幾次。 同一個傢俱城,
Advertisiment
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接收到海量的資訊, 大腦並非把它們全部加工, 而是有選擇地、只選取非常小的一部分來加工和處理。 所以, 我們以為的現實、事實, 實際上, 只是我們以自己特定的眼光所篩選出的現實, 是個性化版本的現實。 有時, 它是你渴望的現實;有時, 它是你所恐懼的、想躲避的現實。
不同的人, 智商情商等等自然有不同, 拋開這些, 我們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差異, 那就是——我們選擇關注的內容不同, 並且, 即使對於完全相同的內容, 我們在腦子裡形成的解釋和看法也不同。
Advertisiment
那些擁有積極現實的人, 能夠更多地發揮他的各種潛質和能力, 也能夠堅持更久、更有毅力。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是, 人們都是對負面的東西更加重視。 人類的進化過程, 使得我們就會這樣——我們的感官會對負面的事物更敏感, 我們更傾向於誇大困難和危險。 面對困難, 我們腦子裡仿佛有個放大鏡。
所以, 我們要學會, 把接收到的有關“困難”的誤導資訊, 還原一點, 訓練自己, 能看到“積極而真實的現實”。
克服困難, 你需要的不僅僅是有強烈的動機、有鬥志, 你還要有技巧, 學會重塑積極現實!
積極“現實”怎樣塑造?1-更加具體地描述任務
Advertisiment
客觀具體的描述, 可以幫你把感官放大了的誤導資訊還原得真實一些。
比如, 作業多, 這在孩子感受起來是:海量的、無窮無盡的、似乎一晚上也寫不完的、沒有能力完成的、難以想像自己能堅持到最後的、這一晚上都會玩不了了……總之, 是暗無天日的感覺。
這時, 可以問他:一共有幾樣作業?田字格有多少?每頁幾行?每行幾個字?需要預習的生字有幾個?數學幾道題?如果孩子經驗比較多, 甚至可以算出每樣作業需要幾分鐘。 這樣算下來, 他會發現, 實際需要寫的時間, 並沒有想像的那麼久。
對於已經有點情緒的孩子來說, 這樣具體的問題, 另一個好處是, 可以幫孩子擺脫焦躁情緒, 回歸理性。
Advertisiment
2-改變對終點的認識
把關注重點放在已經完成多少, 而不是還有多少。
積極心理學專家肖恩.埃科爾專門研究如何創造積極現實。 他發現, 人們通常在比較接近終點時, 更有鬥志。 在馬拉松賽跑中, 這個點被稱為“X”點, 大約在賽程的70%處。 這個現象不只限於馬拉松。 研究發現, 它揭示了大腦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在大腦意識到你馬上就要實現目標時, 它會釋放出一劑強有力的化學物質, 説明你加速。”
據此,我們可以做的是:想辦法,改變你對終點的認知。
比如:
設定目標時,把已經做完的也包括進去,這樣,我們就已經完成開端了。萬事開頭難,就是因為在起點時,你感覺一切都是空白,終點遙遙無期。
多關注你已經做了多少,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完成了一些時,我們會覺得離終點更近了,會增加勁頭。並且,我們投入越多的事情,我們越會在意它,有決心把它做完、做好。這叫“承若升級”。
在中途,多設定幾個小目標,這樣,你會感到自己隨時都在接近小的勝利點。
3-列出你的能力與資源
列出你的能力與資源;回顧過去類似的情況,成功做成的經歷。
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還會在意識到自己非常可能取得成功時,釋放出加速劑。
所以,我們可以列出自己的資源,看清自己的能力;回顧過去的成功經歷,這些都會讓我們確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提醒孩子,前些天的某個事情,最初看起來也是這樣難,但最後你完成得很好。
4-增加你對事物的觀察和解釋
說塑造積極現實,並非盲目樂觀,忽略難度和其他消極因素。我們要塑造的是積極而真實的現實。
當頭腦被困難所佔據時,就會有個心理盲點,看不見事情好的一面了。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中性的,它的好壞取決於我們在具體情境下對它的解釋。比如,下雨,有時它意味著“沒機會出去玩了”,有時它意味著“終於可以穿上漂亮的新雨靴去踩水了”。
所以,可以做的就是,帶領孩子,一起去發現事物的更多個側面和角度,挖掘事物的“空性”。
比如,用一個詞,跟孩子一起頭腦風暴,想出它可能讓我們想到什麼,意味著什麼,引發哪些結果,積極的和消極的都包括在內。這樣,我們訓練大腦去發現更多觀察和解釋的角度,這也是鍛煉孩子發散式思維了。
家長可能想,像“作業多”這個詞,恐怕孩子想到的都是消極的:手腕酸、眼睛累、沒時間出去玩了……還有沒有其他的呢?積極的或是中性的?把題都做對了很得意、寫字更熟練更好了、一氣寫完自己很有成就感、以後作業就能寫得更快了、寫完了玩得踏實、在課堂上能交出完整的作業很體面、可以把鉛筆寫得更短……或許孩子會有很多我們所想不到的答案。
5-完成任務後,跟之前發愁的自己對話
很多小朋友最初上幼稚園或者上興趣班,常有這種現象:他們去之前發愁,說不去,但是,當你放學或下課接他們時,發現他們其實挺喜歡的,這段時間是很開心地渡過的。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去之前,他們的頭腦裡想的,都是那些不好的事情:午睡睡不著、舞蹈課不喜歡壓腿……
我女兒剛上鋼琴課時,也是這樣。下課了,我問她感受,她說喜歡,下次還要學。我說,那你想個辦法,把現在的這個感覺記住,下次上課前用這個來提醒自己。她說可以畫個畫,但其實她什麼也沒做。不過,僅僅這樣說說,也是強化了一下這個感受。很快,她每次都開心地去了。
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可以嘗試:讓完成任務後的自己,跟最初面對任務發愁的自己對話。給過去的你寫幾句話。這些話,其實是給未來的那個你看的。
想起在上個寒假,我女兒做事有惰性,我跟她說,你把必須做的幾個任務,每個打兩個分,一個是,做之前看起來的享受程度,一個是實際做時的享受程度。她認真寫了,結果大致是這樣的:彈琴——事先想是3,實際做是9;寫作業——2和7;寫田字格——0和4;毛筆字——1和5;畫畫——9和10;手工——20和30;講書——9和10;講英語繪本——8和9;建造東西——20和30……
我幾乎記不得後來效果如何了,但我猜,這起碼能讓她明白,事先的預想,和實際做,感覺有很大誤差。
家長自身
積極情緒的力量
家長自己的積極情緒,可以幫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現實。
同樣一個事,同一個要求和做法,家長有不同的情緒和思路,可以給孩子勾畫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景致。
比如——孩子剛開始背乘法表,自然會不熟悉,會有忘了的或背錯的。這時,家長的一種說法是:“你加減法運算就不熟練,如果乘法表再不背熟,以後數學就根本學不會,別說做題,課堂講課你都聽不懂!”另一種:“乘法表不難,最後沒有不會背的,你現在剛開始背,我們投入的時間還不夠,我們白天做了很多其他事情,現在我們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練習,練多了就熟了。這樣,你現在就在紙板上寫個大一點的乘法表,每天在校車上可以自己多複習。乘法表非常重要,掌握了,你就能算很多東西了……”
這兩種不同的說法,讓孩子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現實。
再如——同樣是給孩子佈置更多的練習,一種做法是,把這搞成“懲罰性”練習,孩子帶著屈辱在做;另一種是,把這變成“勝利型”練習,孩子像衝鋒或比賽一樣在做。
兩種做法,孩子的狀態不同,效果當然不一樣!
家長的焦慮情緒,不僅給孩子此刻的狀態雪上加霜,讓他有更多心理包袱要去處理,甚至把孩子直接推向崩潰,而且,這會讓他把數學和糟糕的感受聯繫起來,以後對數學產生恐懼和厭煩。
家長的思路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我們時刻都在用自己的語言給孩子塑造思維模式。第一種說法,是在培養一種無助、悲觀、絕望的思路。
我常想,有些學生成績差,排除智商或其他因素,大概有這樣一種情況:最初上學時,孩子自己的生長節奏,跟學校的學業要求有不合拍之處,導致最初有些表現不好,這又導致家長的焦慮和壞情緒。家長的這種糟糕回饋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學習
很糟糕,自尊降低,對學習失去興趣,然後成績當然更加不好,如此形成迴圈。
或許,道理都懂,但我們為什麼常常做不到?
小學生寫字不好、做題錯、寫作業磨蹭,家長很容易被激怒,就像過去被孩子哭鬧所激怒一樣。一個原因是,很多家長自己上學時,總因成績而被批評、焦慮,現在一面對孩子成績有閃失就無法承受,焦慮自卑都湧來,仿佛跌回過去的時光……這就好比,家長自己小時候一哭鬧就被喝斥,現在就無法忍受孩子哭鬧。所以,我們要整理好自己,保持清醒,讓自己的心空一些、輕一些。這是做家長的內心修煉。
很多家長說,這是來自老師的壓力所致。我想,老師和家長的角色不同,應該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我們理解、支持老師,感謝老師的提醒,也並非放鬆對孩子的要求。但我們要更全面地關照孩子的成長。老師的要求是中性的,家長的任務是——把它化成積極的動力,而不是化成了焦慮。
缺乏對孩子的瞭解。在上篇文章的事例裡,如果我對孩子的態度不那麼強硬粗暴,她也會做得更好。我們常覺得孩子應該做到怎樣,應該會,但這不等於孩子真的有這個能力。我們要放下自己的預先判斷,接受他現在的水準,然後想辦法,在平時增加練習、提高效率,一點點去改善。
在孩子幼兒期,他哭鬧,我們說,家長要溫和地堅持,而不是粗暴地放任。上小學了,面對學習問題,也是同理。我們用好的態度,給孩子做一些合理的練習安排。
請記得:如果在孩子做不好、瀕臨崩潰時,你仍然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面臨危機,你仍然能奠定一個勝利者而不是哀兵敗將的基調,那麼,你就是給了他最有力的援助!
家長的人生經驗
對孩子意義非凡
家長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孩子構建積極現實。
女兒開學後,有幾次在學校做數學題有錯題,老師很負責,特意給我發微信督促多練習。我過去沒太在意,覺得一二年級學生,做題偶爾錯一兩個是正常的。但既然老師說了,我也重視一下。
我跟她聊我自己的學習體會:“我沒有太多數學天分,但是後來高考數學居然考滿分!你知道嗎?上中學時,我們都做很多題,那些題你需要很動腦筋才能解開,就像你現在聽的偵探小說一樣。當時一有考試,我就想,來吧,我看你還能變出什麼新花樣!我見識一個就少一個……”
她好奇地問:“比如說,什麼樣的題呢?”我舉了個幾何題的例子,其實,真的都想不起來了,那些題現在拿來,恐怕也不會做了。
我不知道這些話是否給她留下什麼印象。
大約隔一天,她寫完作業,我把小算草本拿來檢查一遍(過去不檢查,現在老師說了,就看看)。發現有一個錯了。我告訴她,她拿去改了。改完後,說:“媽媽,你再給我出八道豎式題,錯一個做八個,再錯再做。”“啊?是嗎?你想練練?”她說:“對!因為我發現這個算草本裡都是A,一個A+都沒有!”我出了八道題,她做了,都對。我說,看,多練練就行了,速度也快多了。
我猜,或許我分享的學習體會,幫她有了更多的鬥志。
我想,我們每個家長,在過去的生活裡,總有某樣成功的學習體會。除了學校學業,這還可能是學車、學電腦操作、學烘焙、學編織、炒股……我們在任何領域的學習經驗,都可以跟孩子分享。
我一直認為,孩子們現在的學習,為的不只是學到那點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學校學業,來獲得學習經驗,掌握學習之道!
在他們未來的時代,學習不只是限於學校圍牆之內、限於學生時代的事情,學習是終身的、隨時隨地要發生的事情!決定他們未來成功的,不是現在的成績,而是他們是否有了很強的學習能力!
小 結寫了這些,最後澄清幾點:
我們不是放鬆或放棄要求。構建積極現實,不是要我們對孩子說:沒關係的;你已經做好了;不寫完也沒事……我們要訓練頭腦去看到的:是積極而真實的現實。我們不回避問題,不輕描淡寫,
不推卸責任避重就輕。該嚴格的照樣嚴格,該練習的照樣練習,只是,你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家長要給孩子傳達這樣的態度:認真對待、重視,同時積極、正面。
另外,很重要的是,平時多安排合理的練習,提高他相應的能力,而不是一下子給他一個超級任務,然後做不好了大家都焦慮。比如對於寫字,平時多讓孩子做需要用手部肌肉的細微動作,手部控制能力提高了,寫字才能更輕鬆。
孩子的真正信心,來自他做到了足夠的練習,然後有更多次的成功完成的經歷。如果總是過於放鬆要求,他倒會失去感受真正的成功的機會。
幼兒期的成就動機的發展、親子依戀關係、自尊水準等等,是基礎。小學生學習,這裡講的只是有關面臨困難的一些小辦法,更根本的,還是過去常說的那些:親子關係、自尊、自我效能感、成長型思維模式,等等。
幫助孩子解決難題,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我曾說的:切割成小任務;中途有休息和自我激勵;用有樂趣的事情來調劑;提供必要的一點幫助;隨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多給孩子自主權,儘量讓他自我管理,對自己的結果負責。詳見我其他文章和《開啟孩子內在動機》網課。
把任務量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如果家長有足夠強大的辦法,那麼,他可以做到讓一個小學生在課餘,用很多很多時間來學習、做練習、學才藝,但是——並非只要家長能做到,孩子也能做到,就是好的!
要記得全面的養育目標。如果一個小學低年級孩子,課餘有太多時間在學習,沒有時間自由玩和進行戶外活動等等,那就是對他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整體的成長有害的。
切記!把握好尺度!
學習不是受罪。我們所有人,都是在遇到挑戰——想辦法去征服——堅持——最後成功,這樣一個過程中提高能力、成長起來的。願孩子們此刻能習得學習之道,以面對充滿未知和挑戰的未來!願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深度探索自己的潛能、發現全新的自己~
説明你加速。”據此,我們可以做的是:想辦法,改變你對終點的認知。
比如:
設定目標時,把已經做完的也包括進去,這樣,我們就已經完成開端了。萬事開頭難,就是因為在起點時,你感覺一切都是空白,終點遙遙無期。
多關注你已經做了多少,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完成了一些時,我們會覺得離終點更近了,會增加勁頭。並且,我們投入越多的事情,我們越會在意它,有決心把它做完、做好。這叫“承若升級”。
在中途,多設定幾個小目標,這樣,你會感到自己隨時都在接近小的勝利點。
3-列出你的能力與資源
列出你的能力與資源;回顧過去類似的情況,成功做成的經歷。
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還會在意識到自己非常可能取得成功時,釋放出加速劑。
所以,我們可以列出自己的資源,看清自己的能力;回顧過去的成功經歷,這些都會讓我們確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提醒孩子,前些天的某個事情,最初看起來也是這樣難,但最後你完成得很好。
4-增加你對事物的觀察和解釋
說塑造積極現實,並非盲目樂觀,忽略難度和其他消極因素。我們要塑造的是積極而真實的現實。
當頭腦被困難所佔據時,就會有個心理盲點,看不見事情好的一面了。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中性的,它的好壞取決於我們在具體情境下對它的解釋。比如,下雨,有時它意味著“沒機會出去玩了”,有時它意味著“終於可以穿上漂亮的新雨靴去踩水了”。
所以,可以做的就是,帶領孩子,一起去發現事物的更多個側面和角度,挖掘事物的“空性”。
比如,用一個詞,跟孩子一起頭腦風暴,想出它可能讓我們想到什麼,意味著什麼,引發哪些結果,積極的和消極的都包括在內。這樣,我們訓練大腦去發現更多觀察和解釋的角度,這也是鍛煉孩子發散式思維了。
家長可能想,像“作業多”這個詞,恐怕孩子想到的都是消極的:手腕酸、眼睛累、沒時間出去玩了……還有沒有其他的呢?積極的或是中性的?把題都做對了很得意、寫字更熟練更好了、一氣寫完自己很有成就感、以後作業就能寫得更快了、寫完了玩得踏實、在課堂上能交出完整的作業很體面、可以把鉛筆寫得更短……或許孩子會有很多我們所想不到的答案。
5-完成任務後,跟之前發愁的自己對話
很多小朋友最初上幼稚園或者上興趣班,常有這種現象:他們去之前發愁,說不去,但是,當你放學或下課接他們時,發現他們其實挺喜歡的,這段時間是很開心地渡過的。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去之前,他們的頭腦裡想的,都是那些不好的事情:午睡睡不著、舞蹈課不喜歡壓腿……
我女兒剛上鋼琴課時,也是這樣。下課了,我問她感受,她說喜歡,下次還要學。我說,那你想個辦法,把現在的這個感覺記住,下次上課前用這個來提醒自己。她說可以畫個畫,但其實她什麼也沒做。不過,僅僅這樣說說,也是強化了一下這個感受。很快,她每次都開心地去了。
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可以嘗試:讓完成任務後的自己,跟最初面對任務發愁的自己對話。給過去的你寫幾句話。這些話,其實是給未來的那個你看的。
想起在上個寒假,我女兒做事有惰性,我跟她說,你把必須做的幾個任務,每個打兩個分,一個是,做之前看起來的享受程度,一個是實際做時的享受程度。她認真寫了,結果大致是這樣的:彈琴——事先想是3,實際做是9;寫作業——2和7;寫田字格——0和4;毛筆字——1和5;畫畫——9和10;手工——20和30;講書——9和10;講英語繪本——8和9;建造東西——20和30……
我幾乎記不得後來效果如何了,但我猜,這起碼能讓她明白,事先的預想,和實際做,感覺有很大誤差。
家長自身
積極情緒的力量
家長自己的積極情緒,可以幫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現實。
同樣一個事,同一個要求和做法,家長有不同的情緒和思路,可以給孩子勾畫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景致。
比如——孩子剛開始背乘法表,自然會不熟悉,會有忘了的或背錯的。這時,家長的一種說法是:“你加減法運算就不熟練,如果乘法表再不背熟,以後數學就根本學不會,別說做題,課堂講課你都聽不懂!”另一種:“乘法表不難,最後沒有不會背的,你現在剛開始背,我們投入的時間還不夠,我們白天做了很多其他事情,現在我們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練習,練多了就熟了。這樣,你現在就在紙板上寫個大一點的乘法表,每天在校車上可以自己多複習。乘法表非常重要,掌握了,你就能算很多東西了……”
這兩種不同的說法,讓孩子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現實。
再如——同樣是給孩子佈置更多的練習,一種做法是,把這搞成“懲罰性”練習,孩子帶著屈辱在做;另一種是,把這變成“勝利型”練習,孩子像衝鋒或比賽一樣在做。
兩種做法,孩子的狀態不同,效果當然不一樣!
家長的焦慮情緒,不僅給孩子此刻的狀態雪上加霜,讓他有更多心理包袱要去處理,甚至把孩子直接推向崩潰,而且,這會讓他把數學和糟糕的感受聯繫起來,以後對數學產生恐懼和厭煩。
家長的思路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我們時刻都在用自己的語言給孩子塑造思維模式。第一種說法,是在培養一種無助、悲觀、絕望的思路。
我常想,有些學生成績差,排除智商或其他因素,大概有這樣一種情況:最初上學時,孩子自己的生長節奏,跟學校的學業要求有不合拍之處,導致最初有些表現不好,這又導致家長的焦慮和壞情緒。家長的這種糟糕回饋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學習
很糟糕,自尊降低,對學習失去興趣,然後成績當然更加不好,如此形成迴圈。
或許,道理都懂,但我們為什麼常常做不到?
小學生寫字不好、做題錯、寫作業磨蹭,家長很容易被激怒,就像過去被孩子哭鬧所激怒一樣。一個原因是,很多家長自己上學時,總因成績而被批評、焦慮,現在一面對孩子成績有閃失就無法承受,焦慮自卑都湧來,仿佛跌回過去的時光……這就好比,家長自己小時候一哭鬧就被喝斥,現在就無法忍受孩子哭鬧。所以,我們要整理好自己,保持清醒,讓自己的心空一些、輕一些。這是做家長的內心修煉。
很多家長說,這是來自老師的壓力所致。我想,老師和家長的角色不同,應該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我們理解、支持老師,感謝老師的提醒,也並非放鬆對孩子的要求。但我們要更全面地關照孩子的成長。老師的要求是中性的,家長的任務是——把它化成積極的動力,而不是化成了焦慮。
缺乏對孩子的瞭解。在上篇文章的事例裡,如果我對孩子的態度不那麼強硬粗暴,她也會做得更好。我們常覺得孩子應該做到怎樣,應該會,但這不等於孩子真的有這個能力。我們要放下自己的預先判斷,接受他現在的水準,然後想辦法,在平時增加練習、提高效率,一點點去改善。
在孩子幼兒期,他哭鬧,我們說,家長要溫和地堅持,而不是粗暴地放任。上小學了,面對學習問題,也是同理。我們用好的態度,給孩子做一些合理的練習安排。
請記得:如果在孩子做不好、瀕臨崩潰時,你仍然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面臨危機,你仍然能奠定一個勝利者而不是哀兵敗將的基調,那麼,你就是給了他最有力的援助!
家長的人生經驗
對孩子意義非凡
家長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孩子構建積極現實。
女兒開學後,有幾次在學校做數學題有錯題,老師很負責,特意給我發微信督促多練習。我過去沒太在意,覺得一二年級學生,做題偶爾錯一兩個是正常的。但既然老師說了,我也重視一下。
我跟她聊我自己的學習體會:“我沒有太多數學天分,但是後來高考數學居然考滿分!你知道嗎?上中學時,我們都做很多題,那些題你需要很動腦筋才能解開,就像你現在聽的偵探小說一樣。當時一有考試,我就想,來吧,我看你還能變出什麼新花樣!我見識一個就少一個……”
她好奇地問:“比如說,什麼樣的題呢?”我舉了個幾何題的例子,其實,真的都想不起來了,那些題現在拿來,恐怕也不會做了。
我不知道這些話是否給她留下什麼印象。
大約隔一天,她寫完作業,我把小算草本拿來檢查一遍(過去不檢查,現在老師說了,就看看)。發現有一個錯了。我告訴她,她拿去改了。改完後,說:“媽媽,你再給我出八道豎式題,錯一個做八個,再錯再做。”“啊?是嗎?你想練練?”她說:“對!因為我發現這個算草本裡都是A,一個A+都沒有!”我出了八道題,她做了,都對。我說,看,多練練就行了,速度也快多了。
我猜,或許我分享的學習體會,幫她有了更多的鬥志。
我想,我們每個家長,在過去的生活裡,總有某樣成功的學習體會。除了學校學業,這還可能是學車、學電腦操作、學烘焙、學編織、炒股……我們在任何領域的學習經驗,都可以跟孩子分享。
我一直認為,孩子們現在的學習,為的不只是學到那點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學校學業,來獲得學習經驗,掌握學習之道!
在他們未來的時代,學習不只是限於學校圍牆之內、限於學生時代的事情,學習是終身的、隨時隨地要發生的事情!決定他們未來成功的,不是現在的成績,而是他們是否有了很強的學習能力!
小 結寫了這些,最後澄清幾點:
我們不是放鬆或放棄要求。構建積極現實,不是要我們對孩子說:沒關係的;你已經做好了;不寫完也沒事……我們要訓練頭腦去看到的:是積極而真實的現實。我們不回避問題,不輕描淡寫,
不推卸責任避重就輕。該嚴格的照樣嚴格,該練習的照樣練習,只是,你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家長要給孩子傳達這樣的態度:認真對待、重視,同時積極、正面。
另外,很重要的是,平時多安排合理的練習,提高他相應的能力,而不是一下子給他一個超級任務,然後做不好了大家都焦慮。比如對於寫字,平時多讓孩子做需要用手部肌肉的細微動作,手部控制能力提高了,寫字才能更輕鬆。
孩子的真正信心,來自他做到了足夠的練習,然後有更多次的成功完成的經歷。如果總是過於放鬆要求,他倒會失去感受真正的成功的機會。
幼兒期的成就動機的發展、親子依戀關係、自尊水準等等,是基礎。小學生學習,這裡講的只是有關面臨困難的一些小辦法,更根本的,還是過去常說的那些:親子關係、自尊、自我效能感、成長型思維模式,等等。
幫助孩子解決難題,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我曾說的:切割成小任務;中途有休息和自我激勵;用有樂趣的事情來調劑;提供必要的一點幫助;隨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多給孩子自主權,儘量讓他自我管理,對自己的結果負責。詳見我其他文章和《開啟孩子內在動機》網課。
把任務量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如果家長有足夠強大的辦法,那麼,他可以做到讓一個小學生在課餘,用很多很多時間來學習、做練習、學才藝,但是——並非只要家長能做到,孩子也能做到,就是好的!
要記得全面的養育目標。如果一個小學低年級孩子,課餘有太多時間在學習,沒有時間自由玩和進行戶外活動等等,那就是對他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整體的成長有害的。
切記!把握好尺度!
學習不是受罪。我們所有人,都是在遇到挑戰——想辦法去征服——堅持——最後成功,這樣一個過程中提高能力、成長起來的。願孩子們此刻能習得學習之道,以面對充滿未知和挑戰的未來!願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深度探索自己的潛能、發現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