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孩子犯錯以後……(下)

讓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

讓孩子試著承擔犯錯誤帶來的後果(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 比如起床磨蹭會遲到, 那就讓他嘗嘗遲到的滋味, 效果要強於你的批評與說教。

改正錯誤是一個過程

改正錯誤有一個過程, 父母不能只讓孩子完成這個過程中的部分環節, 而是要督促到底。 這個過程就是“認識-改正-鞏固”。 當孩子認識到錯誤在哪裡後, 說“對不起, 我下次一定改正”時, 別讓他到此為止, 應該認真地告訴他不要下次再改, 從這次就要開始改。 只要可能, 就讓他現在就按正確的方法去做一遍。 然後再提醒孩子,

Advertisiment
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注意, 別重犯同一個錯誤, 做個聰明的孩子。

給出改正錯誤的方法

年齡小一些的孩子有可能並不知道怎樣去改正錯誤, 所以在批評孩子時, 一定還要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告訴他犯錯之後應當怎麼辦?並儘量促使他按照您的要求去行動。 這樣會減少孩子犯錯或是重複犯錯的可能。

孩子犯錯, 批評有竅門

孩子犯了錯誤, 父母批評孩子時, 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認錯?其實問題出在大人身上。 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下面這些問題, 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只談眼前不翻舊賬

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 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 讓孩子覺得在父母面前永無法翻身。

Advertisiment
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 父母要原諒孩子的過錯, 動輒翻老賬, 這樣很傷孩子幼稚的心, 孩子是不會接受的。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錯處

當我們動怒時常常會急於讓孩子認錯, 會直接針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切入。 然而, 孩子其實不是從小到大都只做錯事, 必定還有許多可取之處。 如果我們只針對眼前的錯事指責他, 而忽略了他的優點, 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為, 似乎大人並不瞭解他整個人, 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後, 往往需要我們的讚揚。 同樣道理, 在我們批評孩子時, 也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給予肯定, 然後再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錯處。

Advertisiment

增加身體接觸

在批評孩子時可以摟著他的肩膀說話, 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聽。 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 有些聽不得一句重話的孩子會非常排斥所有指責他的話。 所以當我們實在需要責備他時, 應該用眼睛正視孩子, 在說著指責他的話時, 身體部分要有接觸, 這樣就能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

批評過後要表達對孩子的感情依舊

批評過後, 父母不要一直板著臉說話或不理睬孩子, 如果本來打算和孩子出去玩, 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錯事為理由不帶他出去。 要讓孩子知道, 做錯了事就應受到批評, 但父母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不愛他。

tips:跟孩子說理有技巧

循循善誘, 充分的說理, 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

Advertisiment

要手段, 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 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 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 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 古語雲:“數子十過, 不如獎子一長。 ”跟孩子講道理, 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 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 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 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 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 所講的道理要“合理”。 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 不能信口胡說, 也不能苛求孩子。 因為大人信口胡說, 孩子是不會服氣的, 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 孩子是辦不到的。 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 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

Advertisiment
如此, 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其三, 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跟孩子說理時, 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 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 應該明白, 申辯並非強詞奪理, 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 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 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 要瞭解孩子的情緒狀況。 孩子和大人一樣, 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 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 因而跟孩子講理, 要充分瞭解孩子的情緒狀況, 在其情緒較好時, 對其進行教育, 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 是不會奏效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