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 因此為孩子們提供所有自己能提供的, 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 總想著幫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一切。 當然我也不例外。
大寶今年十歲, 從繈褓嬰兒至今都是我一人帶著。
習慣性地幫他準備好各種需要:報選各種興趣班, 整理房間, 收拾書包, 甚至是替他找好換洗衣物。
這些我都覺得理所應當, 當然, 這些我認為都是他一定會接受的。
前天, 我一時心血來潮整理房間, 來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把所有的物件全都挪了挪地方換了換位置。 自然, 他的房間也沒能倖免。
沒曾想,
Advertisiment
看著他“摧毀”我的勞動成果, 急忙阻擋並帶著警告地講解我擺放的好處。
他突然停下手裡的動作, 直直地立在我的面前說:
媽媽, 我也有說不的權利。
我知道你都是為了我好, 也許你那樣放東西是最合適的。
可, 使用它們的是我, 我比你更清楚它們放在哪裡更合適。
聽到兒子說這句話的時候, 我著實的愣住了。
他一臉嚴肅的認真, 捍衛著屬於自己的權力, 彼時的我一片空白, 無言接下去。
靜下來反思, 才發現我不僅剝奪了他說“不”的權利, 甚至連他說話的權力也快要剝奪了。
報興趣班時他也有過異議, 最終被我一個威逼的眼神活活地扼殺在無言中。
Advertisiment
更嚴重的是他連自己選擇早餐的權利也被我剝奪, 總是安排我認為最有營養的, 但我卻從未想過他愛不愛吃。
一個犯人有過長時間的牢獄生活, 出來後會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外界改變鐵牢裡的習慣後, 才能生存。
很慶倖我的孩子沒有在我給他設置的“牢籠”裡磨平自己的棱角, 有些棱角是需要孩子自己打磨的。
記得有位作家曾說過, 孩子是獨體, 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是的, 許多父母都有個誤區:總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 自己擁有孩子的所有權。
卻忘記了當孩子脫離子宮的那刻, 孩子就是個有獨體, 有生命的, 而不是物品。
微信裡有個媽媽群, 裡面的媽媽們來自不同角落, 每天都相同的埋怨聲——帶孩子太累了,
Advertisiment
帶娃累, 帶娃忙, 帶娃苦, 仿佛成了所有家庭的通病。
尤其是三代同堂的家庭, 總是會因為要怎麼樣帶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
剛晉升為媽媽的愛咪簡直是把群當成了情緒垃圾筒, 幾乎每一條資訊都是關於如何照顧孩子而和婆婆產生的分歧。
每每這時總會有身為前輩的媽媽們出來鼎力支持, 各種絕招傳授。 她們有個共同的理念——為了孩子, 一定要和老人決戰到底。
講真, 那些因為帶孩子抱怨累成苦逼的媽媽們, 都是自虐。
孩子在0-3歲時不能自理, 因為睡眠時間與大人們不同, 往往會導致父母夜間睡眠不足, 白天體力不支, 這時的累是自然。
3歲以後的孩子會說話, 有了基本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Advertisiment
這個時間點也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最佳啟蒙點, 好習慣都是自小養成的。
父母總以孩子還小為藉口, 替孩子包攬一切。
即使孩子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 也親自代勞。 久而久之, 孩子產生了依賴性, 父母也徒然增添許多事透支自己的體力腦力。
累, 也就形成了。
長時間替孩子包攬一切的父母在無形中就會變成事事替孩子作主, 間接剝奪了孩子自主的權力。
這樣的孩子不礙乎有兩種結果:要麼叛逆, 要麼沒有主見。
叛逆是孩子抗爭的一種手段, 認為和父母反著來就可以爭取到“我的事情我做主”的權力。
膽小懦弱是沒有主見的孩子們通病, 即使被同齡人欺負,
Advertisiment
公司出納S打電話招我去銀行急救, 隔著電話都能感受她十萬火急, 第一反應就是她被騙了, 而且是被壞人騙了走天文數字。
一路狂奔, 腦子裡想過浮出各種安慰和解決方案, 甚至想到報警。
到地方我才發現, 剛剛的想法是多麼可笑, 慶倖自己沒有提前報警。
原來這丫是在對公轉帳時把對方的帳號寫錯了, 因為金額是十萬, 屬大額, 她很擔心轉給了別人要不回來了怎麼辦。
看她眼淚汪汪欲呼出, 正準備告訴她不用擔心, 她手機卻響了, 誰知她在給我打過電話後擔心自己會賠上十萬, 緊接著打電話讓父母籌錢。
那模樣, 我只感覺額前堅下三條黑線。
先接過她的電話告訴她的父母不用籌錢,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讓他們放寬心。
然後又向她確認一遍是不是對方公司名稱沒有錯,只是帳號寫錯了?得到她確定的回答後,我告訴她一個小時內轉走的錢會按原路返回。
看她一臉“呆、蒙”,我無力地解釋著每一位財務人員都知道的基本常識。
她才破泣為笑,說自己只想到十萬金額,一時慌亂就忘記帳號或名稱不對,錢根本就匯不過去。
一起回公司的路上,她告訴我,從小到大都是父母替安排好一切。
上大學時,父母認為女孩子學財務會有前途,她就順從地選財經專業,其實她對數字一點也不感興趣,她喜歡旅行,她很想到外面看看,離開家離開父母。
我問她,不喜歡為什麼要順從?
她想了想說,從小就是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習慣了。
倘若真正離開了父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導致現在已經成人的自己還習慣遇事找父母,依賴成性,改不掉了。
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當孩子第一次發出不同聲音時,做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要靜下來聽他們把話說完。
而不是斬釘截鐵地打斷,拒絕,除非是想讓孩子像寄生蟲一樣生活一輩子。
陶行知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換言之,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倘若我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被別人突然打斷是什麼樣子,被我們打斷的想表達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什麼樣子。
魯迅也曾說過:教育植根於愛。
父母總是有意識忽略聽孩子的聲音,以為孩子終是孩子沒有經世事,總以自己“過來人”的身份,心安理得地安排所謂的“最好”。
其實,愛孩子就應該聽一聽孩子們的“不”,因為那是孩子們的心聲,因為那是打開孩子們世界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給孩子們說“不”的權利,和孩子們一起分析哪些“不”是可行的,哪些“不”是不可行的。
這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成長,更是做父母的成長。
我只感覺額前堅下三條黑線。先接過她的電話告訴她的父母不用籌錢,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讓他們放寬心。
然後又向她確認一遍是不是對方公司名稱沒有錯,只是帳號寫錯了?得到她確定的回答後,我告訴她一個小時內轉走的錢會按原路返回。
看她一臉“呆、蒙”,我無力地解釋著每一位財務人員都知道的基本常識。
她才破泣為笑,說自己只想到十萬金額,一時慌亂就忘記帳號或名稱不對,錢根本就匯不過去。
一起回公司的路上,她告訴我,從小到大都是父母替安排好一切。
上大學時,父母認為女孩子學財務會有前途,她就順從地選財經專業,其實她對數字一點也不感興趣,她喜歡旅行,她很想到外面看看,離開家離開父母。
我問她,不喜歡為什麼要順從?
她想了想說,從小就是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習慣了。
倘若真正離開了父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導致現在已經成人的自己還習慣遇事找父母,依賴成性,改不掉了。
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當孩子第一次發出不同聲音時,做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要靜下來聽他們把話說完。
而不是斬釘截鐵地打斷,拒絕,除非是想讓孩子像寄生蟲一樣生活一輩子。
陶行知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換言之,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倘若我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被別人突然打斷是什麼樣子,被我們打斷的想表達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什麼樣子。
魯迅也曾說過:教育植根於愛。
父母總是有意識忽略聽孩子的聲音,以為孩子終是孩子沒有經世事,總以自己“過來人”的身份,心安理得地安排所謂的“最好”。
其實,愛孩子就應該聽一聽孩子們的“不”,因為那是孩子們的心聲,因為那是打開孩子們世界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給孩子們說“不”的權利,和孩子們一起分析哪些“不”是可行的,哪些“不”是不可行的。
這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成長,更是做父母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