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孩子被貼上標籤時

我清晰地記得兒子大衛出生的那一刻。 五秒鐘過去了, 他仍然沒有呼吸, 我嚇壞了。 護士拍打他的後背, 也沒有反應。 當時每個人都很緊張。 護士說:“這孩子是個倔脾氣。 ”他仍然沒反應。 過了一會兒, 他終於發出新生兒的那種很尖的哭聲。

我當時的心情難以用語言描述。 但是, 從那天以後, 我發現自己常常疑惑:“他是不是真的很倔?”從醫院回到家裡, 我就想, 怎麼能把護士說的話當真呢?不過是一個愚蠢的女人說的愚蠢的話。 想像一下, 我們怎麼可以給一個出生不到半分鐘的嬰兒隨意貼標籤呢?

在隨後的幾年中,

Advertisiment
每當我怎麼哄他, 他都一直哭的時候, 每次他不願嘗試一種新食物的時候, 每次拒絕睡午覺的時候, 每次不肯坐上去幼稚園班車的時候, 每次不肯在冷天穿毛衣的時候, 一個念頭就會在我大腦裡閃過:“她說得對, 他就是倔。 ”

我實在不應該這麼想。 我上過的所有心理學課程都提到“自我實現預言”的危害。 如果你給一個孩子貼上反應慢的標籤, 他便開始認為自己就是反應慢。 如果你覺得一個孩子淘氣, 他總會有機會向你顯示出他有多淘氣。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我完全同意這個理論, 但我還是不能不把大衛想成一個倔強的孩子。

我常聽到家長們這麼說:

“鮑勃天生愛欺負人。 ”

“比利是個受氣包,

Advertisiment
每個人都想從他身上得到好處。 ”

“麥克在家裡就是個律師, 他對所有的事情都有獨到看法。 ”

“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喂茱麗葉, 她那麼愛挑食。 ”

“給瑞奇買什麼玩具都是浪費錢。 他玩什麼玩具都要弄壞。 這孩子簡直就是破壞狂。 ”

我常想, 這些孩子究竟是怎麼被貼上標籤的呢?幾年來, 從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中, 我意識到, 孩子原本是清白的, 在不知不覺當中被安排扮演某種角色。 例如, 一天早上, 瑪麗對哥哥說:“把眼鏡遞給我。 ”

哥哥說:“自己去拿, 不要總想指揮人。 ”

接著, 她找媽媽:“幫我梳頭, 別讓頭髮打結。 ”媽媽說:“瑪麗, 你又指揮人。 ”

再接下來, 她對爸爸說:“別說話了, 我正看節目呢。 ”爸爸說:“聽, 又在發號施令。 ”

漸漸地, 孩子被分配到“愛發號施令”的角色後,

Advertisiment
就開始認可這個角色, 並且進入角色當中去。 如果每個人都說瑪麗是個“愛發號施令”的人, 她就不得不這樣去做了。

當你被看做一個“討厭的人”, 你會不會感覺為避免被排斥, 必須堅持自己。 你有沒有覺得被拒絕和冷落?你會不會生氣, 會不會想法報復?

如果你被認為是受歡迎和有能力的人, 你會覺得自己就會用受歡迎和有能力的方式去做事情?如果你犯了點小錯, 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告訴自己再試一次?

不管你的反應是什麼樣的,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父母如何看待孩子, 不僅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也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