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幾個做父母的喜歡別人說自己的孩子被寵壞。 但爸媽都想孩子快樂, 而給孩子買買買就是最直接方便讓孩子快樂的方法, 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誰想給孩子留下童年“遺憾”啊?!
但父母的責任真的是給孩子一個完美的童年嗎?為什麼孩子會被寵壞?怎樣才能不寵壞孩子?
討論關於寵溺孩子的問題和如何跟孩子設定界線。
媽媽, 求你了, 給我買吧
十幾年前, 在我去做大女兒出生前的最後一次產檢的路上, 我看到一個小女孩。
她應該不超過12歲, 拿著個名牌購物袋走在街上, 正用粗魯的語氣對她媽媽說話。
Advertisiment
我皺著眉頭心想:“又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並且暗暗地告訴自己, 要盡一切的努力確保自己不會養出被寵壞的孩子。
時間很快過了十幾年, 我應該沒什麼機會抓到我那個喜歡運動、經常穿T恤的女兒在Pucci瘋狂購物, 所以我不必擔心這個。
但我的孩子們擁有的比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時的要多得多, 而我也承認, 當他們非常想要一些東西並且不斷地懇求我說“求你了, 求你了, 可以買給我嗎”時, 我也有投降的時候。
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像我這樣。
父母的責任是讓孩子學會適應變化很多家長, 探討了為什麼孩子說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 家長都那麼難拒絕。 最後還有育兒專家給他們分析和建議。
“我覺得我的孩子從來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Advertisiment
“世界不斷變化, 所以要想孩子一直保持快樂是不現實的, 孩子需要一些過程去學會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而作為父母, 我們的責任就是給他們這個學習的過程。 ”
作為家長,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將眼光放遠放大, 並且有“我想要更多”的渴望和衝勁, 但同時我們應該讓孩子認識到, 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而不是通過“榨取”別人獲得。
直接給孩子想要的東西, 長遠來講並無益處。 我知道對家長來講, 答應孩子的要求很多時候都是很便利安逸的方法......這雖然方便了家長, 但對孩子無益。
所以教導孩子, 甚至強迫TA去為著一個目標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Advertisiment
當你的孩子看到霜淇淋車尖叫, 說:“媽媽, 求你給我買吧, 你從來沒有給我買過Mister Softee(霜淇淋牌子)。 ”
這時你不能簡單地妥協給TA買一個霜淇淋, 而是讓孩子拿出點“長大了”的表現, 表現好, 有進步, 才能得到霜淇淋。
Ferrara是兩個青少年的媽媽, 她說:“對於小孩子來講, 他們最最想要的東西其實是長大。 所以要跟他們說明, 要有一個長大了的孩子的表現, 才能得到大孩子的好東西。 ”
被寵壞的孩子沒有規矩約束為什麼“被寵壞”對父母來講是一個敏感詞?
大多數父母認為, 形容孩子的詞中, 最糟糕、對父母最大的控訴的詞就是“被寵壞”。
《紐約時報》的專欄“你的金錢”中寫道:“在父母知道怎麼不養育被寵壞的孩子之前,
Advertisiment
被寵壞的孩子都是沒有規矩約束, 他們可以做自己想去做的事卻不用承擔任何後果;又或者是父母對他們的行為舉止設定一些規矩, 就算他們違反規矩都不用承受相應的後果。
被寵壞的孩子就是有直升機父母為他們打點一切, 使他們非常順利地成長, 沒有嘗試失敗的機會。 這導致被寵壞的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得到很多其他孩子沒有的東西和機會, 但他們不會珍惜。
如果孩子被寵壞是父母造成, 而不是從別的地方學來的, 那我們真的需要抑制我們做父母的天性, 特別是在我們還很幸運的不僅能給孩子需要的東西, 還能滿足他們其他欲望的時候。
Advertisiment
關鍵是跟孩子設定界線。 “我讓每一位父母思考的問題是怎樣給孩子一些限制, 不論TA是6歲, 12歲或者18歲, 有些可能只是裝腔作勢的限制, 但怎樣設界線能使孩子有足夠大的自控力, 抵制強烈的物質欲望?”
零花錢讓孩子在糾結中學習權衡其中一個方法是,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 就每週給他們一筆與家務無關的零花錢(我們建議三歲開始)。 隨著孩子長大, 你可以給他們控制更多的預算, 例如買衣服和課外活動的。
一旦我們給孩子設定消費的上限, 讓孩子有能力和權力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 但給他們的錢不能太多, 要讓他們嘗試糾結的滋味, 這樣他們自然就會學習權衡利弊, 就像我們大人每天要面對抉擇一樣。
“當我們設定了一些限制和上限後,決定權就交給孩子,他們自己會權衡,並且開始理解什麼是界線。”Lieber說,“有限制加上認真地執行,這樣的孩子很難被寵壞。”
但要重點記住的一點是,不是因為孩子想要三個美國女孩娃娃(美國名牌玩具)、要一輛寶馬作為人生的第一輛車或者長大後要住豪宅就意味著孩子被寵壞。
我們都想得到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我都想要一座海景別墅,但只是我現在不夠錢買而已。
這些想法沒什麼錯,因為我們生活在消費文化裡,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給孩子權力去做自己的選擇?
給孩子權力其實就意味著孩子不能再說:“媽媽,求你了,給我買那個好嗎?”
我的意思不是想讓所有家長都不用再回答這樣的請求,而是處於這種情況時,讓孩子自己找方法解決問題。
“當我們設定了一些限制和上限後,決定權就交給孩子,他們自己會權衡,並且開始理解什麼是界線。”Lieber說,“有限制加上認真地執行,這樣的孩子很難被寵壞。”
但要重點記住的一點是,不是因為孩子想要三個美國女孩娃娃(美國名牌玩具)、要一輛寶馬作為人生的第一輛車或者長大後要住豪宅就意味著孩子被寵壞。
我們都想得到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我都想要一座海景別墅,但只是我現在不夠錢買而已。
這些想法沒什麼錯,因為我們生活在消費文化裡,但問題是我們怎麼給孩子權力去做自己的選擇?
給孩子權力其實就意味著孩子不能再說:“媽媽,求你了,給我買那個好嗎?”
我的意思不是想讓所有家長都不用再回答這樣的請求,而是處於這種情況時,讓孩子自己找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