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孩子遇到挫折,美國父母是怎樣做的?

挫折教育, 不一定要把孩子送去一個艱苦的地方, 更不是靠去某個培訓班。 生活中, 孩子們就經常會遇到各種挫折……面對挫折, 怎樣才能讓孩子勇於挑戰?來看看美國父母的做法吧。

父母適時地安慰, 會增長孩子的勇氣, 在讓他面對人生不確定的挑戰時, 特別是體能方面, 更好地體會到突破自我的喜悅。

帶孩子去游泳, 隔壁泳道一位美國爸爸正在教他的女兒學游泳。 孩子對水有些恐懼, 爸爸嘗試讓她靠輔助工具漂浮在水中。 看得出小女孩非常緊張, 甚至有點發抖。 美國爸爸溫柔地注視著她, 耐心地俯下身子,
Advertisiment
口中重複最多的就是:“你是安全的, 因為我正接住你。 ”“我的手一直沒有放開, 你只要閉上眼睛, 享受在水裡的感覺就好了。 ”

對於孩子來說, 這樣的話好比是個安慰劑, 讓他們相信, 無論發生什麼, 爸爸媽媽一定會在他身邊。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戰勝恐懼, 更願意接受挑戰。

除了安慰和鼓勵孩子之外, 美國父母還會跟孩子分享類似的遭遇與感受, 以及自己如何調試心情, 重新出發, 與孩子一起迎接新的挑戰。

某日去先生的姐姐家做客, 一進門就看到她家4歲的女兒哭得像個淚人一樣, 一問才知道, 因為要搬家, 媽媽不得不決定給女兒換到一個新的學校去。 孩子很喜歡現在的老師和好朋友, 她帶著一連串的哭音反復念叨著:“我害怕,
Advertisiment
我才不要呢。 ”她害怕找不到廁所, 害怕老師和新同學不和她說話, 等等。 媽媽在一旁先是同理她的感受, “我知道你會很害怕, 就像我之前換到新的公司上班, 我也覺得很害怕呢。 ”接著又輕撫她的頭勸慰道:“可是後來呢, 我就不害怕了, 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小人疑惑地問道:“那是為什麼呀?”媽媽說道:“我第一天也是害怕, 可是後來認識了好多人, 交了好多朋友, 大家都拍手歡迎我呀, 自然就不害怕了。 ”通過這樣的溝通, 知道了父母也有同樣的經歷後, 孩子似乎安心了很多, 孩子在情感上得到了滿足, 重新產生了去新學校的動力。

孩子在挑戰的過程中, 也會遇到挫折, 這時更容易有消極的情緒出現,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將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思考,

Advertisiment
將他們眼中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鄰居的媽媽把孩子送去學直排輪滑, 剛開始她兒子的領悟力不錯, 進展順利, 摔了沒幾下之後, 就領悟到了平衡踏步的技巧。 可是後來他哭著央求媽媽可不可以不要去, 一問才知道, 教練為了訓練他們身體的協調性, 把裝置調松, 讓輪子變得更容易轉動, 因此, 常常摔得四腳朝天, 所以孩子產生了消極情緒。

媽媽與孩子坐下來, 開始了激勵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其實她早就看出小人的內心在想去和不想去中掙扎, 透著不確定和不自信。 她鼓勵兒子將想法寫下來, 像內心的掙扎是“一定會摔倒”或“大家會笑我”, 接著是詢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通過兒子的答案來分析他的情緒,

Advertisiment
並以此類推, 找出問題的所在, 幫助他戰勝恐懼心理, 激發孩子挑戰的熱情。 根據孩子描述的上課情形, 她邊聽邊在紙上記錄著, 列出兒子有可能會或不會的選項, 包括注意力, 平衡性, 身體的協調性, 速度感, 過彎等其他技巧。 會的內容就在旁邊打個鉤, 就像是在做問卷題。

在整個過程中, 媽媽專心聆聽, 同理兒子的感受, 讓他的負面情緒得以疏導。 她試著讓孩子瞭解在成功與失敗之間存在著很多彈性, 摔倒了不見得就是學不會, 也許要克服的是技巧或是其他問題。 最後發現原來要克服的是不專心, 練習時容易分心的毛病。

這位媽媽的柔聲細語, 改變了孩子的思考模式, 並教會他從容面對。 其實挑戰最難的不是挑戰別人,

Advertisiment
而是如何戰勝自己。 面對挑戰時, 不輕言放棄, 這不正是我們這些做大人的應該教會孩子的嗎?

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認定, 對於自己的肯定, 無疑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挑戰。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學習的機會,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 去學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的能力, 對孩子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這裡的孩子小小年紀, 就學會了自己吃飯穿衣, 晚上敢一個人入睡, 可以獨自參加夏令營, 不得不說這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

週末女兒和她的好朋友安妮一起玩, 到了回家的時候, 安妮的媽媽來接她, 安妮麻利地背好書包和水壺, 結果卻發現忘了穿外套。 急忙把東西卸下, 匆忙之間, 水壺和書包的帶子纏在了一起。

安妮向媽媽求助。一旁的女兒伸手相助,嘗試著把帶子拉開,可惜一直不成功。大人一眼就能看出解決的方法,只要把水壺的帶子拉松就行了。我禁不住想去幫她,卻被安妮的媽媽攔下了。幫把手也不費什麼事,為什麼安妮媽媽偏偏會選擇冷眼旁觀呢?

後來我明白了,安妮媽媽是想讓女兒自己試試看! 即使要多等一會兒也無妨。就算最後還是解不開,再出手也不遲。結果,幾分鐘後安妮想出了辦法,她把書包的帶子從金屬環中解開,穿過水壺的帶子,這樣就鬆開了。

由此看來,有時大人不馬上教孩子,讓他們相信自己,反而會培養孩子的挑戰精神。只是要達到這個境界,還真是不容易!

觀察許多美國父母在接送孩子時,總是很有耐心地等候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拿東西。對他們而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而我們這樣的亞裔父母,內心總是很糾結,每次都會忍不住要多幫孩子一把,覺得唯有這樣才能説明他們順利地達到目標,只是如此一來,卻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挑戰精神,喪失了面對挑戰的勇氣。

遇到挫折,不是強迫孩子馬上再去嘗試,而是給予安慰和理解;

在他不知所措時,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而是協助積極思考,放手讓孩子去解決……

——這就是美國父母培養孩子挑戰精神的秘密武器。

水壺和書包的帶子纏在了一起。

安妮向媽媽求助。一旁的女兒伸手相助,嘗試著把帶子拉開,可惜一直不成功。大人一眼就能看出解決的方法,只要把水壺的帶子拉松就行了。我禁不住想去幫她,卻被安妮的媽媽攔下了。幫把手也不費什麼事,為什麼安妮媽媽偏偏會選擇冷眼旁觀呢?

後來我明白了,安妮媽媽是想讓女兒自己試試看! 即使要多等一會兒也無妨。就算最後還是解不開,再出手也不遲。結果,幾分鐘後安妮想出了辦法,她把書包的帶子從金屬環中解開,穿過水壺的帶子,這樣就鬆開了。

由此看來,有時大人不馬上教孩子,讓他們相信自己,反而會培養孩子的挑戰精神。只是要達到這個境界,還真是不容易!

觀察許多美國父母在接送孩子時,總是很有耐心地等候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拿東西。對他們而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而我們這樣的亞裔父母,內心總是很糾結,每次都會忍不住要多幫孩子一把,覺得唯有這樣才能説明他們順利地達到目標,只是如此一來,卻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挑戰精神,喪失了面對挑戰的勇氣。

遇到挫折,不是強迫孩子馬上再去嘗試,而是給予安慰和理解;

在他不知所措時,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而是協助積極思考,放手讓孩子去解決……

——這就是美國父母培養孩子挑戰精神的秘密武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