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娃娃, 你這個傻瓜……”我聽見摟著芭比娃娃的樂子又在訓人了:“芭比娃娃, 你這個蠢貨……”
年初時, 我們發現兩歲多的女兒很愛罵人。 罵人的語言是清一色的:“你這個傻瓜……你這個蠢貨……你這個傻蛋……”
“別站在小凳子上看電視, 當心摔跤……”
阿姨話音剛落, 女兒應聲而答:“阿姨, 你這個傻瓜……”說著還瞅著我們笑。
“不吃飯, 我要叫林羅海醫生過來了。 ”我拿起了話筒, 佯裝打電話。
“你這個壞……”瞧我一臉嚴肅的樣子, 她忙把後半句噎住了。
當然, 嚴厲訓她時, 她會突然靜下來, 低下頭慢慢走近我, 把頭靠在我懷裡, 瞬間醞釀好的淚水會奪眶而出。
Advertisiment
批評了, 她也傷心哭泣了, 並未見她收斂一點。
也曾因此把她打哭幾次, 仍不見效。
“你這個傻瓜, 你這個蠢貨, 向它要只木盆也好呀!”這句話最初是《漁夫與金魚的故事》裡經我改編了的一句話。 那個故事一年前女兒聽了一遍又一遍。 講到那兒, 每看著我誇張的樣子, 她總格格地笑, 有時候還要模仿一句。
沒想到就那樣悄悄播下了不文明的種子。
女兒對語言的學習本不愚鈍。 所以, 接受負面語言自然也是觸類旁通。
而那個“壞”字, 卻完全是文惠姐姐的“傑作”。 “你這個壞媽媽!”很早以前, 她指著我教樂子說過這麼一句。 後來, 樂子便對“壞”字萬分癡迷了。
“你這個壞舅媽!你這個壞阿姨!你這個壞爸爸!你這個壞小姨父!”甚至連阿姨給她泡牛奶,
Advertisiment
一天夜裡, 我突發奇想:既然所有消極的語言都是從我們口中學的, 那麼, 我們為什麼不對她說些優雅的呢?
“從現在開始, 不管樂樂怎麼說大家, 我們都必須說這樣一句話:‘你這個好樂樂’……”第二天, 我在餐桌上鄭重其事地下令。
一家人都紛紛效仿了。
“阿姨, 你這個傻瓜!”“你這個好樂樂!”
“舅舅, 你這個笨蛋!”“你這個好樂樂!”
不管樂子怎麼出口成“髒”, 我們都是笑臉應答:“你這個好樂樂!”
果然, 沒幾天, “壞”字在她口中驟減, 取而代之的是受人歡迎的“好”字。
“你這個好阿姨!你這個好媽媽!你這個好舅媽……”
所謂的“言傳身教”, 大抵如此! 鄭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