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寶寶被人說“二兒”

有一天, 言言很不高興的從幼稚園回來, 對嫂子說:媽媽, 今天騰騰說我“二兒”!騰騰是社區裡的另一個孩子, 和言言同班, 兩個孩子平時玩得挺好的, 兩家大人也彼此認識。 當時嫂子正忙著什麼事, 以為是孩子們間的小矛盾, 過會兒就好了, 就隨口說:二兒就二兒唄, 有什麼大不了的!

沒想到, 言言聽完一句話沒說扭頭就走, 回到自己房間後, “咣”――一聲把門重重的反鎖上了。 嫂子一看, 覺得不對勁, 就追過去隔著門問:怎麼了, 言言?怎麼生這麼大氣啊?言言在裡面一聲不吭。 嫂子有點著急:你倒是說呀!幹嗎不吭聲?言言帶著火氣說:說了你也不管,

Advertisiment
說什麼呀!

嫂子一聽, 回想起言言剛回家時的情況, 就說:騰騰說你“二兒”, 你很生氣, 對不對?言言在裡面重重的“嗯”了一聲。 嫂子說:那好, 我現在就打電話找他去。 說完, 嫂子就到客廳給撥電話。 言言聞聽從房間裡走了出來, 想看看媽媽怎麼給她“出頭”。

嫂子撥通了電話, 碰巧就是騰騰接的。

嫂子說:騰騰, 你今天是不是說言言“二兒”來著?

騰騰一聽味道不對, 就辯白說:是呀, 她也經常這麼說我呀。

嫂子說:不管你們誰說誰, “二兒”都是一個很讓人傷心的詞, 我會要求言言再不這麼說你, 也希望你以後不再說她, 好不好?

騰騰說:那行, 我以後不這麼說她了。

問題解決了, 簡單道別後, 嫂子放下電話, 整個通話不過一分鐘。

Advertisiment
嫂子轉身對言言說:放心吧, 以後騰騰不會再說你“二兒”了。 言言看到媽媽打電話, 氣就消了大半, 又聽媽媽這麼說, 就滿意地笑了。

事後嫂子問我她的做法有沒有問題, 因為之前我曾經和她說過“孩子們之間的事情大人儘量不要介入”, 尤其是不要做孩子的“靠山”。 在本刊之前的那篇“言言是個小賴皮”中, 媽媽在家裡對小客人說“我們家言言是個小賴皮”, 對於其中暗含的“袒護”和“偏向”我還專門“批判”過。 嫂子出現這個困惑也是自然的。

我對嫂子說, 這是不同的。 所謂“袒護”是防止了孩子在自然交往中失利或者因為過失行為而被責難;所謂“靠山”是讓孩子獲得了自然交往中不會有的“優勢地位”。 兩者都是通過大人介入而破壞了自然交往中的規則。

Advertisiment
而你這次的做法, 是有利於兩個孩子建立文明交往和互相尊重的規則的, 是建設性的。 儘量不要介入, 並非說就不能介入, 不必一介入就擔心不妥, 該介入還是要介入的, 就像下象棋, “窩心馬”儘量不要跳, 但是並非就不能跳, 只要能及時跳出來, “窩心馬”跳了也沒關係。

作為父母, 要兼顧兩點:第一, 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愛護, 理解和支持;第二,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依靠自己。 這兩點不能偏廢, 如果只有第一點, 孩子就容易依賴大人, 甚至仰仗大人;如果只有第二點, 孩子會感到缺愛、缺支持, 沒有安全感。 第一點是第二點的基礎, 親子之間有一個良好的關係後, 第二點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實現。

Advertisiment

第一點講的是親子關係, 和父母建立這種關係, 孩子就會比較的自信、有底氣、有安全感, 更加開朗、主動和活潑;第二點講的是父母具體的指導, 能夠有效地從父母那裡獲得指導, 孩子自然會少走彎路, 發展得更好些。

就“二兒事件”來講, 你一開始沒有注意到問題的重要性, 孩子就感到極大的不被重視、被理解, 所以才生那麼大的氣。 當你問她“騰騰說你“二兒”, 你很生氣, 對不對”時, 她感到被理解了, 當你說要打電話給騰騰的時候, 她感到被重視、被支持, 當你真的打了電話並把問題解決的時候, 她又感到被愛護。 言言的被愛、被重視、被理解、被愛護的期待都得到滿足, 當然就高興了。 這時候, 你會感到你們的關係又親又近, 你說話她不僅願意聽而且願意做,

Advertisiment
你們建立了這個關係後, 你指導她的前提就有了。

這時候你可以去和她進行討論這件事情她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不去教她並要求她自己處理, 她會很容易依賴上你, 因為你解決問題比她容易和有效的多。 這時候, 可以去問問言言, 你有沒有這樣說過騰騰“二兒”, 如果回答有, 那麼可以建議言言和騰騰溝通, 達成誰也不要說“二兒”的“協議”;如果回答沒有(可能是真沒有, 也可能是孩子想掩飾, 這不必管它), 那麼可以鼓勵言言告訴騰騰, 我不喜歡你用這個字說我, 希望你永遠不要再說。 最後一定告訴言言, 類似的問題媽媽不會再介入了, 人需要自己長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