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心寶寶“胃食管反流”

寶寶溢奶是一種叫做“胃食管反流”的疾病, 由於新生兒的食管下端的括約肌功能不全, 無法有效 地阻擋胃內容物的反流, 尤其是在餵奶後, 胃內容量增多, 壓力增大, 則更容易反流。 因而, 新生兒食後出現的溢奶, 應該首先考慮是胃食管反流, 也可進行胃食管的反流監測, 以便確定食管反流的程度。

當心寶寶“胃食管反流” 寶寶溢奶是怎麼回事?是不是老人們說的“餵奶喂多了、消化不良”?其實不是。 醫生說, 寶寶溢奶是一種叫做“胃食管反流”的疾病, 由於新生兒的食管下端的括約肌功能不全, 無法有效 地阻擋胃內容物的反流,

Advertisiment
尤其是在餵奶後, 胃內容量增多, 壓力增大, 則更容易反流。 因而, 新生兒食後出現的溢奶, 應該首先考慮是胃食管反流, 也可進行胃食管的反流監測, 以便確定食管反流的程度。

當心寶寶“胃食管反流” 寶寶食管反流的發生率偏高, 國內報導新生兒檢出率高達60%以上, 其中有20%會出現溢奶、吐奶或嘔吐等症狀。 雖然胃食管反流在嬰幼兒期常被認為是生理性的, 大部分患兒的症狀可在12~18個月內消失, 但如沒有得到治療, 就可能引起許多併發症(如吸入性肺炎、呼吸暫停、窒息以及營養不良、體重不增加和貧血等)。 所以, 對於小兒胃食管反流, 還是應該早期認識並加以治療。

對於溢奶頻繁或伴有吐奶的嬰幼兒,

Advertisiment
都應該選擇體位、飲食和藥物療法: “體位治療”是指當患兒睡眠時, 適當抬高其頭部, 並使頭部保持側位; “飲食治療”的要點是少量多餐, 可增加餵奶次數, 但每次不可喂得過飽(人工餵養兒可在牛奶中加入米糊, 使奶汁粘稠); “藥物治療”則以胃動力藥物為主, 需要在兒科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新生兒嘔吐嚴重可能是胃食管返流 引起新生兒嘔吐的原因很多, 其中胃食管返流就是常見原因之一。 本病主要是由於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約肌功能不全, 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 並可引起嚴重併發症。 早產兒發病率可達8%―10%, 有一些病人發病時由於症狀不是很明顯易造成臨床誤診, 若不能及時發現並治療,

Advertisiment
可危及生命。 多數學者認為, 胃食管返流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1、防止反流屏障失常:食管下端括約肌由環狀肌組成, 通過神經肌肉作用保持一定張力, 靜息時有一定壓力, 使下端食管關閉, 阻止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 當此肌肉減少或功能缺陷時, 則發生胃食管返流。 2、食管蠕動功能障礙:當食物進入食管時, 食管出現向下的蠕動波將食物送入胃中, 其功能障礙時, 返流的胃內容物繼續上溢。 3、食管及胃解剖異常:如食管裂孔疝。 4、激素的影響:前列腺素、高血糖素、胃抑制多肽可降低下端食管括約肌壓力。 胃食管返流時由於酸性胃流反流, 食管長期處於酸性環境中, 可發生食管炎、食管潰瘍、食管狹窄、反流物吸入氣管可引起反復發作的支氣管肺炎、肺不張,

Advertisiment
也可引起窒息、猝死綜合征。

這種病患兒常表現為嘔吐, 多數的患兒發生在生後一周。 有的病人可出現體重不增、甚至體重下降、食管炎、食管糜爛或潰瘍;小病人表現煩躁不安、易激惹、拒食, 嚴重的病人可出現嘔血或便血, 導致缺鐵性貧血。 返流物吸入後可有吸入症狀:如肺部合併症、嗆咳、窒息、呼吸暫停、有的病人可出現吸入性肺炎等, 因此, 新生兒的嘔吐必須引起重視, 若應用體位療法還是不能緩解症狀時, 最好請兒科醫生檢查, 以便能及時治療。 通常治療本病主要是體位療法, 輕者:進食後1小時保持直立位;

嚴重者:可用30度傾斜的床上俯臥位, 或50度角仰臥。 飲食以少量多餐為主,

Advertisiment
喂稠厚乳汁防止嘔吐。 藥物治療主要是應用H2受體拮抗劑來抑制胃酸分泌。 一般1―2周可緩解症狀, 若是保守治療6周無效的患兒, 有嚴重併發症、嚴重食管炎或縮窄形成的, 可進行手術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