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小學化”, 過度保護寶寶, 很小就要面對考試等等錯誤的教育觀念, 其實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左右, 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傷害!
誤區一:幼教“小學化”許多家長從寶寶一出生就為孩子規劃了美好的將來, 奉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要是晚認了幾天字, 少學了幾個單詞便覺得是極大的失誤。
如今, 在家庭幼教中出現小學化傾向。 不少孩子在入學后, 出現厭學、逃課等不良情緒。 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識字、閱讀和英語口語。 不少幼兒除在特色班、興趣班已有涉及, 家長更多的在語文、英語和數學上猛下工夫。
Advertisiment
學前教育專家表示, 其實人生的起跑線不止一條, 人生隨時都有不同的起跑點。 學前教育應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 不應成為壓力。 如果過度讓學前教育影響到正常義務教育, 反而得不償失。
誤區二:過度保護寶寶近日, 記者在一場親子游戲中看到, 一個孩子參加親子活動, 四位家長陪在門外。 除了父母、祖輩還有保姆。 而外出隨身攜帶的奶瓶、飲料、衣服和蛋糕更是一大包。 家長告訴記者, 雖然帶這么多東西外出活動不是很方便, 但還是生怕對寶寶照顧不周。
調查發現, 半數以上的家庭都認為寶寶是"脆弱的小生命”, 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精心呵護。
Advertisiment
實際上, 寶寶并不那么軟弱。 市立幼兒園園長賴麗芳告訴記者, 孩子還在胎兒時就擁有各種能力, 一出生便有多種潛能, 并且還有驚人的適應能力。 在學校里, 他們需要和同伴、朋友一起進行社交活動。 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要求, 除了適當照顧外, 更需要運動和交流, 甚至稍微還要一點"冒險”, 以挖掘體內的各種潛能。 如果家長總是一味把他們當成病人一樣小心翼翼地照顧, 他們的潛能只可能一個一個地消失。
誤區三:提早面對“考試”如今, 學前兒童也有很大的學習壓力。 除常規入托入園外,
Advertisiment
多數家長又總是把教育和學習相提并論。 他們認為, 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現。 特別是有關電腦技能、語言能力和藝術特長等各方面的專長教育。
學前教育專家指出, 教育是能力的培養, 不是成績的取得。 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思維的方式、動手的能力、語言的表達等, 都不是能用成績來衡量的。 而且從今后發展來說, 這些遠遠要比一點"成績”更重要。
誤區四:盼孩子成“神童”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教育是"超常”的, 最好天生就是神童。
Advertisiment
有關專家提醒, 幼兒在各個年齡段有眾多發展需求, 即使在某個方面有超常發展也不能取代其它方面的發展。 另外, 幼兒早期智能中的顯性能力比較容易被看出來, 而高水平、復雜的能力一般不易被發現, 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視、關懷孩子的超常之處, 反而不能讓孩子的智能在平和、正常的教育環境中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 千萬不要苛求和強求單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