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心!你正在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想像力和創造力, 對很多人來說, 是一種非常神秘的能力。 現在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學習知識, 學習一些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種擔心有必要嗎?那究竟什麼樣的活動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雖然看起來很神秘, 然而也不難理解。 簡單地說, 就是運用已知的資訊, 輸出與眾不同的資訊。 其中的過程包括:

1.資訊的輸入, 包括資訊輸入的內容和方式。

2.資訊的處理, 即孩子作為主體, 需要運用自己的方式把輸入的資訊在自己頭腦裡消化吸 收, 重新整合, 理解運用。

Advertisiment

3.資訊的輸出, 即孩子將自己所獲得的資訊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輸出。

如果我們這樣理解想像力和創造力, 就不會被一些論調, 如“知識破壞想像力”“只要不干擾就能培養創造力”等所誤導了。

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兩個典型誤區

誤區 1:稀奇古怪的想法 = 想像力和創造力

有些父母只看資訊的輸出過程, 一旦孩子有個什麼稀奇古怪的想法, 就認為他們有想像力。 不錯, 學齡前兒童甚至學齡兒童因為思維方式和成人不一樣, 他們有時候會以成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輸出資訊, 從而顯得很有“想像力”。 我們需要鼓勵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是讓想像力持續發展的土壤。

誤區 2:知道的越少就越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Advertisiment

還有很多父母認為向孩子輸入資訊就一定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他們認為孩子知道的越少就越有想像力。 這種想法秉承的邏輯是:孩子比成人知道的少, 孩子比成人有想像力, 所以孩子知道的越少想像力就越好。 這種論調既沒有看到資訊輸入的過程, 更忽視了孩子內部吸收資訊的主體性和重要性。

學習才能不斷給想像力和創造力提供源泉

想像力和創造力需要源泉, 也就是不斷輸入的資訊。 這樣, 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會持續發展。 所以, 輸入的資訊並不會破壞想像力和創造力, 關鍵是資訊輸入的內容和方式必須要符合兒童發展的特點。 以合適的方式進行認字、讀書、畫畫、做手工等都不會破壞想像力和創造力,

Advertisiment
相反, 這樣做能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科普書多數是寫一些科學知識, 都算事實, 在很多成人看來事實就是事實, 根本沒有辦法體現想像力。 可是, 有些孩子看了科普書, 瞭解了一些科學知識, 在自己的頭腦裡將這些資訊理解、加工, 並且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把這些資訊輸出, 恰恰充分體現了想像力。 比方說, 不同的波有不同的波長, 而且它們穿透不同材質的能力也不同。 瞭解了這些資訊, 有的孩子就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個故事:

想像力和創造力需要源泉, 也就是不斷輸入的資訊。 這樣, 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會持續發展。 所以, 輸入的資訊並不會破壞想像力和創造力, 關鍵是資訊輸入的內容和方式必須要符合兒童發展的特點。

Advertisiment

這些波長不同的波參加一個比賽, 看誰能穿過最多的材質。 阿爾法波連一張紙都穿不過, 很快被淘汰了;有些波像 x 光, 能穿透很厚的鉛板, x光最後贏了!

這個故事就是孩子吸收已知的知識並且經過自己的整合消化, 最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我是這麼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的。 這就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種體現。 試想, 如果沒有任何資訊的輸入, 如果沒有看過這些關於波長的科普書, 怎麼可能產生這樣的作品?想像力和創造力又拿什麼體現呢?

因此, 只要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孩子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我們就不用特別擔心學習會損害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如果明白孩子是學習的主體,

Advertisiment
我們就會尊重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 比方說, 0~2 歲的寶寶是通過感知和動作來探索和瞭解世界;學齡前的孩子是前運算階段, 能夠用語言和符號來思考;學齡的孩子還是以具體思維為主, 等等。 如果每個階段, 父母和老師都能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來引導他們順勢學習, 充分注重學習中孩子的主體性, 那麼, 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和適當的學習就並不矛盾了。

什麼在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被破壞, 那到底什麼在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呢?其實對應我們理解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兩個過程, 我們會發現 2 種情況下會存在破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可能性。 一是資訊輸入的方式和內容不符合兒童的發展規律;二是不允許孩子有輸出資訊的自由。

學習,沒有尊重孩子的主體性

成人忽視了兒童發展的規律,用不恰當的方式去輸入資訊,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比方說,學齡前兒童以動手、體驗的方式來學習比較好,如果我們只用直接灌輸的方式,就會破壞孩子理解和學習的方式。兒童的學習往往是嘗試錯誤的過程,如果我們剝奪了這樣的過程,用一種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輸,就會破壞兒童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向孩子輸入他們理解能力尚未達到的內容,不僅僅讓他們無法吸收和整合資訊,也許會破壞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一系列的方式,正是我們說的,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不符合兒童的發展特點,同時還破壞了第二過程,兒童無法用符合自己特點的方式來加工、整合、吸收和消化資訊。這種方式會破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不允許孩子自由表達

同樣,不允許孩子以自己的特點自由地輸出資訊也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們怎麼看到他們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呢?通過一定的載體,他們可以通過說、書寫、畫畫等方式,把自己所獲得的資訊以自己的理解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父母和老師不知不覺地創造出一種“追求正確答案”“追求唯一標準”的教育氛圍。而事實上,很多時候並沒有一個最好的或最正確的答案,比如藝術的表現,再如自己對一個問題的想法。只有當孩子認識到,每個人有每人的特點,很 多問題 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他們才不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疑慮:“我想的是不是唯一正確的?”沒有了這樣的後顧之憂,孩子才敢於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相反,讓孩子們追求條條框框裡的答案,當然會破壞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是不能因此得出結論,學習和知識破壞了想像力。這樣的說法搞錯了因果關係。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明白輸入的信息量多不會破壞想像力,一個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必定有大量知識儲備;但是,有一個大量知識儲備的孩子不一定有好的創造力,因為這些資訊輸入的方式是不是恰當很重要,這些資訊是怎麼在大腦裡被重新加工、整合、吸收也很重要。同時,我們一定允許孩子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有這樣,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源源不斷,持續發展。

學習,沒有尊重孩子的主體性

成人忽視了兒童發展的規律,用不恰當的方式去輸入資訊,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比方說,學齡前兒童以動手、體驗的方式來學習比較好,如果我們只用直接灌輸的方式,就會破壞孩子理解和學習的方式。兒童的學習往往是嘗試錯誤的過程,如果我們剝奪了這樣的過程,用一種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輸,就會破壞兒童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向孩子輸入他們理解能力尚未達到的內容,不僅僅讓他們無法吸收和整合資訊,也許會破壞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一系列的方式,正是我們說的,輸入的內容和方式不符合兒童的發展特點,同時還破壞了第二過程,兒童無法用符合自己特點的方式來加工、整合、吸收和消化資訊。這種方式會破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不允許孩子自由表達

同樣,不允許孩子以自己的特點自由地輸出資訊也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們怎麼看到他們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呢?通過一定的載體,他們可以通過說、書寫、畫畫等方式,把自己所獲得的資訊以自己的理解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父母和老師不知不覺地創造出一種“追求正確答案”“追求唯一標準”的教育氛圍。而事實上,很多時候並沒有一個最好的或最正確的答案,比如藝術的表現,再如自己對一個問題的想法。只有當孩子認識到,每個人有每人的特點,很 多問題 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他們才不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疑慮:“我想的是不是唯一正確的?”沒有了這樣的後顧之憂,孩子才敢於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相反,讓孩子們追求條條框框裡的答案,當然會破壞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是不能因此得出結論,學習和知識破壞了想像力。這樣的說法搞錯了因果關係。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明白輸入的信息量多不會破壞想像力,一個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必定有大量知識儲備;但是,有一個大量知識儲備的孩子不一定有好的創造力,因為這些資訊輸入的方式是不是恰當很重要,這些資訊是怎麼在大腦裡被重新加工、整合、吸收也很重要。同時,我們一定允許孩子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有這樣,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源源不斷,持續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