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寶寶的耳朵非常重要, 如果寶寶躺在那裡哭了很長時間, 眼淚就會進到耳廓裡, 加上分泌物和髒東西, 寶寶的耳朵很容易發炎。 如果得了中耳炎, 會影響聽力, 而且恢復起來比較慢。 媽媽們需每天用幹棉簽為寶寶護理耳朵, 以免寶寶患上中耳炎。 一旦寶寶得了中耳炎, 從耳朵裡流出黃色的液體, 家長需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吃奶吃出中耳炎
日前瞭解到這樣一個病例, 一位女士因孩子在床上大哭不止, 來不及給孩子墊枕頭便讓孩子吮奶吃, 誰知孩子的哭鬧不但沒有停止,
Advertisiment
中耳炎是嬰幼兒常見的耳病, 最近有專家認為, 母親為寶寶餵奶姿勢不當也會引發孩子中耳炎。 人的耳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其中中耳為一相對密閉的氣腔, 只有前壁有一稱作咽鼓管的小管通向咽部。 平時, 此管在鼻咽部的出口受周圍組織擠壓而呈密閉的狀態, 外界氣體不能進入。 當吞咽、咀嚼、打噴嚏或哭鬧時, 咽鼓管便作瞬間開放, 以維持中耳內外氣壓平衡。 由於嬰幼兒耳的發育尚不完善,
Advertisiment
分析:正是由於嬰幼兒耳的這種解剖特點, 現在許多年輕媽媽由於育兒經驗不足, 倘若餵奶姿勢不當, 例如橫抱著孩子餵奶, 讓孩子平躺著吃奶, 奶瓶口開得過大、豎得過直等等, 均易使乳汁沿著咽鼓管流入孩子的中耳, 因為嬰幼兒的咽鼓管短、寬而平直, 若哺乳位置不當, 特別是哭鬧時, 如平臥吮奶, 乳汁或嘔吐物就會經咽鼓管流入中耳, 引起中耳炎。
為預防中耳炎, 正確的餵奶姿勢很重要。 若坐著餵奶, 媽媽應將孩子抱起放在自己的腿上, 餵奶側的一條腿用小凳子墊高些, 把孩子斜抱在懷中, 取頭高足低位;如取臥位喂能,
Advertisiment
寶寶中耳炎, 切莫忽視
寶寶最近總是一直哭鬧, 而且脾氣變得壞起來。
Advertisiment
寶寶吃東西的時候總是拿手撓自己的耳朵, 我覺得可能是寶寶嚼東西多了臉頰帶動耳朵讓寶寶感覺不舒服, 可是等寶寶不吃飯的時候他還是在撓耳朵……媽媽別大意, 寶寶也許是中耳炎。
致病原因
在1周歲之前, 將近65%的寶寶都會遭受一次較為嚴重的炎症, 而由於耳朵結構的特殊性, 很多寶寶的耳朵會成為受害對象, 經常出現的病症就是中耳炎。
原因一:中耳炎, 它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發的疼痛併發症, 是鼓室黏膜發炎的症狀。 病菌進入鼓室, 當抵抗力減弱時就產生炎症, 寶寶會覺得耳朵裡邊疼痛, 在晚上休息時, 會痛得更厲害,
Advertisiment
原因二:與成人相比, 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 而且較寬、較直、較短, 所以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 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影響中耳, 就會引起中耳炎。
原因三:另外寶寶在吃東西時, 發生嗆咳、嘔吐, 食物容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 或寶寶採用了不太正確的擤鼻涕方法, 給寶寶洗澡或者讓寶寶游泳時耳道進水, 這些都有可能使寶寶的耳朵產生炎症形成病變。
原因四:寶寶的免疫力不強是寶寶遭受病毒侵犯的關鍵誘因 。
寶寶中耳炎的居家護理辦法
中耳炎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通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 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 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不會說話的寶寶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預防
1、母乳餵養
吃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lgG)和免疫球蛋白M(lgM)足以抵禦由口腔吸入至咽喉部及咽鼓管有害菌的侵染,故能有效地預防或減少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生。而用牛奶、奶粉等食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幼兒,由於這些食品無一定數量的活性抗體成分,故可使病菌有機可乘,致使呼吸道或中耳發生感染。
2、正確餵奶
寶寶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寶寶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寶寶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3、少擤鼻涕
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4、6個月大寶寶不宜用安慰奶嘴
芬蘭專家在最近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半歲以上的寶寶使用安慰奶嘴容易患中耳炎。
居家護理
1、勿信偏方
有的父母聽信謠言,採用所謂的偏方,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甚至面癱等,嚴重的併發症將會有生命危險。
2、物理退燒
當確診為中耳炎並用藥治療後,寶寶仍然有發燒的現象,需要父母隨時測量體溫並進行物理退燒,如果發燒超過38.5℃,仍需及時就醫。
3、給寶寶剪指甲
寶寶會出現耳痛和耳朵不舒服的現象,年齡太小的寶寶不會表達,可能表現出躁動不安,或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應給寶寶剪短指甲,避免寶寶抓挖耳朵。
4、隨時看護
寶寶得了中耳炎後,應該保證身邊隨時有家長看護,因為寶寶有可能會出現噁心和嘔吐。若耳膜穿孔,會有分泌物流出。若已經是慢性中耳炎,耳膜會增厚且結疤,耳膜活動性下降甚至中耳腔產生膽脂瘤,這時就要家長及時帶寶寶再次就醫,看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了。
別讓寶寶得了中耳炎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表現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嬰幼兒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發病原因
專家指出,這主要與寶寶的耳部解剖特點有關。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寶寶還常伴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專家提醒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間啼哭、磨擦單側耳朵、部分聽力喪失或耳朵出現排泄物等症狀,就應該考慮是否為小兒中耳炎。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耳內滲出的積液如果留存達3個月患兒就可能喪失部分聽力。因此,不論是急、慢性中耳炎,家長都應帶寶寶積極治療。
不可拖延
65%的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至少會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聽覺器官疾病的侵擾。如果染病寶寶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失聰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寶寶反復患急性中耳炎,還可能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係,最好去正規的耳鼻咽喉科室確診。一般來說,寶寶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後,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癒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癒合,也可以通過手術進行修補。
特別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現在還有不少家長用偏方治中耳炎,也就是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顱外併發症如耳後骨膜下膿腫、迷路炎和周圍性面癱等,這些併發症的發生將會有生命危險。
積極預防
預防寶寶中耳炎,必須做好寶寶的冬季防寒,積極預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嬰幼兒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嬰兒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嬰兒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嬰幼兒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居家護理
平時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寶寶感冒後鼻腔分泌物較多時,不要捏住兩側鼻孔擤鼻涕,正確的方法是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然後換另外一側。但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不會說話的寶寶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預防
1、母乳餵養
吃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lgG)和免疫球蛋白M(lgM)足以抵禦由口腔吸入至咽喉部及咽鼓管有害菌的侵染,故能有效地預防或減少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生。而用牛奶、奶粉等食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幼兒,由於這些食品無一定數量的活性抗體成分,故可使病菌有機可乘,致使呼吸道或中耳發生感染。
2、正確餵奶
寶寶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寶寶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寶寶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3、少擤鼻涕
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4、6個月大寶寶不宜用安慰奶嘴
芬蘭專家在最近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半歲以上的寶寶使用安慰奶嘴容易患中耳炎。
居家護理
1、勿信偏方
有的父母聽信謠言,採用所謂的偏方,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甚至面癱等,嚴重的併發症將會有生命危險。
2、物理退燒
當確診為中耳炎並用藥治療後,寶寶仍然有發燒的現象,需要父母隨時測量體溫並進行物理退燒,如果發燒超過38.5℃,仍需及時就醫。
3、給寶寶剪指甲
寶寶會出現耳痛和耳朵不舒服的現象,年齡太小的寶寶不會表達,可能表現出躁動不安,或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應給寶寶剪短指甲,避免寶寶抓挖耳朵。
4、隨時看護
寶寶得了中耳炎後,應該保證身邊隨時有家長看護,因為寶寶有可能會出現噁心和嘔吐。若耳膜穿孔,會有分泌物流出。若已經是慢性中耳炎,耳膜會增厚且結疤,耳膜活動性下降甚至中耳腔產生膽脂瘤,這時就要家長及時帶寶寶再次就醫,看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了。
別讓寶寶得了中耳炎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表現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嬰幼兒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發病原因
專家指出,這主要與寶寶的耳部解剖特點有關。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寶寶還常伴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專家提醒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間啼哭、磨擦單側耳朵、部分聽力喪失或耳朵出現排泄物等症狀,就應該考慮是否為小兒中耳炎。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耳內滲出的積液如果留存達3個月患兒就可能喪失部分聽力。因此,不論是急、慢性中耳炎,家長都應帶寶寶積極治療。
不可拖延
65%的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至少會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聽覺器官疾病的侵擾。如果染病寶寶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失聰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寶寶反復患急性中耳炎,還可能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係,最好去正規的耳鼻咽喉科室確診。一般來說,寶寶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後,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癒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癒合,也可以通過手術進行修補。
特別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現在還有不少家長用偏方治中耳炎,也就是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顱外併發症如耳後骨膜下膿腫、迷路炎和周圍性面癱等,這些併發症的發生將會有生命危險。
積極預防
預防寶寶中耳炎,必須做好寶寶的冬季防寒,積極預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嬰幼兒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嬰兒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嬰兒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嬰幼兒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居家護理
平時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寶寶感冒後鼻腔分泌物較多時,不要捏住兩側鼻孔擤鼻涕,正確的方法是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然後換另外一側。但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