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心!養成熊孩子其實只需三步

每個孩子出生後都是一張白紙, 具有無限的可能。 可偏偏有的孩子越長越可愛, 讓人看見了就恨不得親一口;有的孩子卻越長越熊, 讓人隨時隨地想要揍他一頓……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會越長越熊呢?

其實, 養成一個熊孩子, 家長只需要三步:

糟糕的“以身作則”

我們是否經常見到以下這些啼笑皆非的場景:

對著孩子嚷嚷:“不許大叫!聽見沒有!”

批評孩子:“你TM不許說髒話!”

一邊揍孩子, 一邊說:“不許打小朋友!”

雖然作為家長, 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 但在生活中, 我們卻往往並不注意自己的行為。

Advertisiment
但“以身作則”對孩子恰恰是最重要的, 甚至比語言的教育更加重要。 這就是“身教大於言傳”。

在學齡前階段, 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 又沒有分辨能力。 如果父母的陋習比較多, 有不良行為和嗜好, 孩子基本上會全部模仿下來, 並覺得父母都是對的。 因此, 在孩子面前, 家長應該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希望孩子怎樣做, 就自己先做到。 這樣, 才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嬌生慣養、溺愛放縱

所謂正確的愛和溺愛間的差別就是:家長會不會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不管有什麼要求, 不管做什麼, 都會得到家長無條件的滿足和鼓勵, 他就會得到一個信號——無論我做什麼都是對的。 那既然如此, 自己也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Advertisiment
誰妨礙他做這一切, 就都是錯的。 於是, 很多小孩, 在公眾場所, 別人好端端的也沒惹他, 他過去使壞打別人一下, 往別人身上吐口水, 掀別人裙子, 罵人髒話。 等等, 這都是把家裡的淫威帶到了社會上來。

因此, 在家長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後, 不應該嬉笑地放縱孩子, 反而要認真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誤的, 錯在哪裡, 應該怎麼做;在孩子對家長提出需求時, 家長應該先分辨是否正當, 再決定是否滿足。

教育失當、心智啟蒙失敗

小學整個階段, 是孩子智力被鞏固成模式的關鍵階段。 這時候的孩子, 什麼東西都能很快記住, 甚至能牢記一輩子。

因此在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 就應該告訴孩子, 什麼是好的, 什麼是不好的。 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

Advertisiment
雖然已經有了是非對錯的意識和判斷力, 但對於塑造他知識結構和心智的東西其實並沒有分辨能力。 而孩子接受很多垃圾內容後, 這些東西就充塞在自己的腦子裡面。 有的家長, 在孩子看一些暴力血腥的動漫和玩一些暴力遊戲, 也不管, 認為小孩子懂什麼。 這就更可怕了。

因此, 在學齡前階段, 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選擇溫和的、正能量的、導向性強的書籍、動畫, 如:歪歪兔系列圖畫書、歪歪兔和她的朋友們手偶動畫劇。 這樣才能塑造孩子的“三觀”和知識結構, 免于變“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