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快點兒媽媽VS等會兒寶寶該怎麼辦?

 快點, 來不急了, 等一下, 馬上就來;時間到了, 該上床睡覺了, 嗯, 好的, 等會;把電視關了, 該吃飯了, 哎, 一會就來.......等。 這邊叫快點, 那邊就是等等, 這些都是發生在眾多家庭的真實生活寫照。 當媽媽在催促孩子做某些事情時, 等來的就是等一下, 馬上, 但馬上過後, 還是沒有反應。

下直以來, 抱怨孩子動作慢半拍的媽媽不再少數, 而慢動作寶寶往往會在媽媽的催促聲中依然故我。 急脾氣的媽媽和慢性子的寶寶, 被微藍梔子稱為“快點兒”媽媽和“等會兒”寶寶, 而這也正是她和女兒小米的真實寫照。 微藍梔子是如何改變磨蹭寶寶的呢?一句話總結為:先接受再引導。

Advertisiment

快點兒媽媽VS等會兒寶寶 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孩子做事情總愛磨蹭, 不管怎麼催促, 慢依然是慢, 尤其是有時著急做一些事的時候, 都恨不得替孩子來做, 拎上他(她)就走。 可孩子呢?還是照舊慢吞吞地。 有的媽媽甚至為了這樣的狀況, 著急上火時就一巴掌下去了……可是打也仍然不管用。 要怎麼才能讓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呢?

應對孩子的磨蹭, 應該先接受再引導

這應該是很多媽媽都存在的煩惱吧?媽媽們總是在說快點兒快點兒, 孩子們總是在說等會兒等會兒。 一邊是著急上火地催促, 一邊是慢騰騰地不為所動, 然後就在這樣的催促、快點兒聲中, 矛盾可能就爆發,

Advertisiment
一場雞飛狗跳的媽寶對戰就此展開, 又通常在媽媽們的批評中, 結束一輪對峙----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快點兒媽媽和等會兒寶寶就是我和小米的寫照。

這樣的對峙要怎麼改變呢?通常我給媽媽們的建議, 以及我自己的做法就是:先接受, 再引導。

首先就是接受孩子“磨蹭”這個事實。

孩子可能就是個慢性子, 又或者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 因為沒有時間觀念, 再加上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 做起事來自然就沒有那麼快, 甚至有可能直接放棄正在做的這件事, 轉而去做另一件事。

比如吃飯的時候, 可能孩子並不是很餓, 又或者飯菜不太吸引他(她), 她就有可能會開始“磨蹭”, 要麼說話, 要麼玩一玩手邊能拿到任何東西,

Advertisiment
筷子、勺子等, 都可能變成他(她)的玩具。

必要的催促可以有, 但呵斥、批評甚至武力絕對不能有

此時就是考驗父母耐心的時候了。 必要的催促可以有, 比如提醒孩子別玩了, 請好好吃飯;但呵斥、批評甚至武力絕對不能有。 父母的斥責, 對於孩子來說, 並不會讓他們馬上就改變“磨蹭”的狀態, 反而有可能因為斥責, 讓他們糾結于“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是不是一個壞孩子”這樣的想法中, 而引起他們被批評的那件事、那個源頭, 反而更加忘了, 應該要做好什麼事。

事實上, 我們需要做的是, 當孩子“磨蹭”時, 瞭解他(她)磨蹭背後的原因, 和孩子一起應對, 不是催促, 不是替代, 更不是批判和否定。

舉一個例子:如果現在送給你一樣禮物,

Advertisiment
是個小動物。 給A一隻兔子, 給B一隻烏龜;給C一條蛇, 完全隨機發的。 但是實際上, A和B喜歡小狗, C喜歡馬。 可是現在收到的禮物和自己喜歡的不一樣, 那麼A、B、C三人該怎麼做?

她們會按照養小狗或馬的方式去養兔子、烏龜或蛇嗎?可能A和B已經做好了養狗的可能, 也想好了如果有只小狗, 會喂它吃什麼, 帶它去哪裡溜;C可能連小馬要吃的草都準備好了。 可現在領回家才發現是跟想像中完全不一樣的動物, A、B、C會怎麼辦?會要求退回去換一隻嗎?可以喂兔子吃骨頭嗎?要想繼續餵養, 那就要瞭解它的特點和習性啊!

就像我們的孩子, 來到我們的身邊,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但他們可能有的是個急性子, 有的可能是個慢性子, 還有的可能比較內向,

Advertisiment
有的可能比較活潑……我們要怎麼辦?接受他(她), 按照孩子的性格特點去發展、去引導, 而不是強行改變他(她)。

其次才是有效引導讓孩子加速度

如何引導是一個關鍵。

比如有媽媽說我就希望孩子能夠分清場合, 知道什麼時候該快, 比如趕著做一件事, 時間緊急時, 希望孩子能學會快一點, 不要磨蹭。 如果時間寬裕的話, 慢一點自然是無所謂。

看起來似乎這個希望很簡單, 但對於孩子來說, 卻真是一個大難題。 如果一個孩子連時間觀念都沒有, 他(她)又如何知道應該怎麼分配時間, 應該怎麼分清場合?就象我曾經催促小米, “你能不能抓緊點時間?”, 小米於是很困惑地用手虛空一抓, 問我, 時間在哪裡?怎麼才能抓緊?----事實上, 這些正是需要我們慢慢引導孩子的地方, 而這樣的引導,急不得,更得慢慢來。

1、教孩子認識時間

有好些孩子“磨蹭”,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觀念,五分鐘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從一數到五,也有可能是“等一會兒再等一會兒再等一會兒”……沒有一個量化的時間觀念,孩子做事情自然就不可能有計劃,也自然就快不起來。

“聽話”的、“能配合”的孩子,可能在父母的要求下,就乖乖做好事情了,可“不聽話”的、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的孩子,就可能被父母貼上了“磨蹭”的標籤。要改變這種狀況,自然就要教孩子認識時間。

用親子遊戲調動起孩子認識時間、認識鐘錶的興趣

可以買一個小鬧鐘,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個關於鐘錶的手工,調動起孩子認識時間、認識鐘錶的興趣。我就曾和小米一起把家裡的一個鐘給改造成了一朵向日葵,在向日葵的花瓣上標出1-12所分別對應的分鐘數,對於初學時間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詳見小米手工:舊物利用,環保大變身 )。

而去年耶誕節時,小米向聖誕老人索要的禮物就是一個小鬧鐘,聖誕老人於是送給了她(當然是我準備的)一個芭比的小鬧鐘,米小同學很高興啊,剛得到鬧鐘的那一陣,做什麼都是迅速地,只要鬧鐘一響,立即執行……

當孩子認識了時間,自然就會對我們所說的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一小時有概念了。那時你再告訴他(她),我們在十分鐘後就要出門,現在是幾點幾分,在幾點幾分之前你要穿好外套、鞋子,媽媽要準備好背包,然後一起出發……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在這十分鐘之內做好他(她)要做的事的!

2、教孩子理解效率

其實也是認識時間的一種延伸。很多時候,關於時間、關於效率、關於快節奏,都是成人習慣了這個社會之後,才有的觀念,然後再用這個觀念去要求孩子。而在孩子來說,他們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在等著他們,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是慢的,慢慢學習、慢慢適應、慢慢成長。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事情不磨蹭、有效率,那就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效率。

小米就問過我這個問題,讓我有了上述的感悟。然後給她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十分鐘的時間,你可以做好刷牙、洗臉、洗腳這三件事,但是因為你還想玩,一會兒跑到這裡,一會兒跑到那裡,最後只做成了刷牙這件事。本來十分鐘是可以做三件事的,結果你只做了一件事,這就說明你的效率低了,沒有利用好時間。

你想要孩子做事情不磨蹭,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效率

這麼簡單地一舉例,小米立刻明白了。等到她高速而有效地做好睡前洗漱的事時,我再表揚她,“今天洗漱很有效率,不是因為你很快地做完這些事,更是因為你做這些事的時候都很認真,刷牙刷得也很仔細,沒有因為想要快就隨便亂刷,而是一直在認真地做,沒有跑去玩或做其他事情。

這就是效率!”小米同學就會眯眯地笑,而如果她一時又被某事吸引,忘了手中正做的事情時,我只要輕聲一提醒“效率”,小米就馬上心領神會地趕緊做回自己的事了。

3、把“等會兒”具體量化

媽媽們肯定會很煩惱于在催促孩子時,孩子那一遍又一遍地回應“等會兒,等會兒,再等會兒”。事實上,不僅是孩子,就是大人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當你手中的事情沒做完時,你會不會在別人的催促、叫喚下,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最起碼我不會,如果我此時正寫文章,正寫到興頭處,叫我馬上去吃飯,我肯定會張口就答“等會兒”!

既然自己這樣,又如何能去要求孩子不這麼做呢?而其實孩子引起父母怒火的,可能是一遍複一遍的“等會兒”,讓父母覺得等等等,得等到什麼時候?

我要求小米的就是,不要說等會兒,而是把要讓我們等的“這一小會兒”,量化了,具體說明白。比如小米想要我陪她玩,而我正在打電話,或是正在看書,或是正在煮飯,沒辦法立刻和她一起玩,我不會說等會兒,而是說“好的,等我把這個電話打完;等我把這一頁看完;等我把飯菜煮好……

”讓等待沒有那麼難耐,讓等待的時間有個具體的期限,讓我知道需要等待什麼就好。所以小米如果說等會兒時,我就會問她,等什麼。小米於是會說等我把芭比穿好衣服,等我把這幅畫畫好,等我把積木搭好……沒問題,我等著。因為這些具體的事,能夠有一個量化的大致時間,我就不會再著急催促,自然也不會覺得小米是在磨蹭了。

4、規定時間做規定事

這其實有兩個層面,一是和孩子一起學會計畫時間、管理時間,安排好某個時間段做某件事。比如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從週一至週五,和小米約好的大致時間段就是6點多放學回家後先放鬆放鬆,可以吃點水果喝點優酪乳,可以和芭比玩,可以畫畫……

到了7點就要開始練舞蹈,8點喝牛奶,然後洗漱,8點半開始閱讀時間,9點多睡覺。當然不是說一絲不苟地一到規定時間就必須放下手中正做的事,允許有一些彈性,但每個時間段還是分得很清楚的。

二是在某段時間裡把某件事做完。聽起來似乎很前一點挺象,但用實際例子一對比,就知道了。比如小米幼稚園有個同學,在家時做事情是真的很慢,而在幼稚園就會相對好些。為什麼呢?因為老師用了一個好辦法,當準備午睡時,大家要脫衣服,這個小朋友通常會磨上許久,但如果老師給他放一段音樂,告訴他要在這段音樂結束之前脫好衣服。因為規定了時間,有具體可以量化的標準,小男孩就能提醒自己要加快了。

5、體會磨蹭帶來的後果

都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們不以懲罰為目的,但有的時候,讓孩子適當地體會一下磨蹭所帶來的後果,也是有助於他們吸引教訓,提高速度一個輔助辦法。之所以說輔助,還是覺得偶用就好,正面教育為主。

在我觀察看來,小米同學“磨蹭”的時候,多半是她很興奮的時候,比如吃飯時忙著聊天,聊得眉飛色舞,自然就忘了吃飯……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辦?

事實證明,發火生氣是最不管用的,只能提醒。提醒小米該做什麼事了,提醒她如果不加快速度,某個時間要做的事就會被迫取消了。比如吃飯如果吃太久,超過半個小時了還沒吃上幾口,那就只好這一頓不吃了(但是如果你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只是速度比較慢,那沒關係,即使你是最後一個吃完的,也依然是好樣的,因為你在認真吃。

當然,在孩子體會後果時,他(她)的心情會很難過,此時父母還要耐心做好安撫。就如小米某次讀書時間被取消了,該小朋友自然是哇哇大哭,然後很憤怒地說“我覺得媽媽象只獅子!”----嗯,好吧,她是聯想到《我媽媽》裡處於發脾氣狀態的媽媽模樣了。

我只好承認,然後告訴她,我更希望自己是一隻小貓咪,再摟著她,告訴她,我能感覺到她現在很難過,所以我想抱抱她,想陪她一起難過。如果她不願意讓我抱,我也會陪在旁邊,直到她把難過的情緒發洩完,願意給我一個擁抱。

6、遊戲方式加快速度

通常一進入到遊戲或者比賽的環節時,再磨蹭的孩子,都會不由自主地提高速度,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喜歡遊戲的。這一點尤其對於還無法教他們認識時間的小寶寶來說,最為適用。當然,對於已經5歲多的小米,仍然適用中。

每天晚上刷牙,小米最喜歡的就是和米爸一起比賽,看誰先跑到衛生間,看誰刷牙刷得最認真;而每天晚上讀完書之後,小米要自己鑽進睡袋裡,再蓋上薄的毛巾被,怎麼讓她能夠自己迅速地脫完衣服鑽進睡袋,怎麼讓她不會磨蹭或是又跑去拿起一本書來看呢?

這就是該同學自己設定的一個小遊戲了,每天樂此不疲地玩:小米穿好睡袋蓋上毛巾被,米爸拿著一小杯水進來,假裝責問小米,怎麼還沒穿睡袋啊,是不是還等著我來穿啊!

小米笑眯眯地說是。於是米爸再假裝生氣地掀開毛巾被,假裝要幫小米穿睡袋,結果“驚訝”地發現,小米早就穿好了!此時小米就會得意地哈哈大笑----每天都要這麼假裝上一回,米爸同志辛苦了!

給孩子留出時間,這也是父母接受孩子“磨蹭”

7、留出時間

給孩子留出時間,這也是父母接受孩子“磨蹭”,再進行引導的一個辦法。如果孩子有可能拖拉或磨蹭,而接下來要做的事時間比較緊急,比如半個小時後就要出發去趕飛機,在此之前孩子得趕緊吃完飯穿好外套等等,那麼就把出發的時間先定下,然後再預留出更多一些的準備時間讓孩子來完成他(她)所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樣就不會因為時間緊急而導致快點兒媽媽和等會兒寶寶之間的摩擦發生了。

比如小米每天8點上幼稚園,往常我都是7:30叫醒她,然後開始一系列的穿衣、洗漱活動。可是小米給這本就有些緊張的晨間時光又加入了一個環節,要讀一本書再去幼稚園。那怎麼辦?雖然小米如果動作緊湊些,也不是不可能,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能要求她多快呢?

不可能象大人那樣爭分奪秒,那就只好把起床時間往上調一調,改成7:10起,時間就變得充裕多了,因為時間而發生的矛盾就消失了。

而這樣的引導,急不得,更得慢慢來。

1、教孩子認識時間

有好些孩子“磨蹭”,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觀念,五分鐘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從一數到五,也有可能是“等一會兒再等一會兒再等一會兒”……沒有一個量化的時間觀念,孩子做事情自然就不可能有計劃,也自然就快不起來。

“聽話”的、“能配合”的孩子,可能在父母的要求下,就乖乖做好事情了,可“不聽話”的、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的孩子,就可能被父母貼上了“磨蹭”的標籤。要改變這種狀況,自然就要教孩子認識時間。

用親子遊戲調動起孩子認識時間、認識鐘錶的興趣

可以買一個小鬧鐘,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個關於鐘錶的手工,調動起孩子認識時間、認識鐘錶的興趣。我就曾和小米一起把家裡的一個鐘給改造成了一朵向日葵,在向日葵的花瓣上標出1-12所分別對應的分鐘數,對於初學時間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詳見小米手工:舊物利用,環保大變身 )。

而去年耶誕節時,小米向聖誕老人索要的禮物就是一個小鬧鐘,聖誕老人於是送給了她(當然是我準備的)一個芭比的小鬧鐘,米小同學很高興啊,剛得到鬧鐘的那一陣,做什麼都是迅速地,只要鬧鐘一響,立即執行……

當孩子認識了時間,自然就會對我們所說的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一小時有概念了。那時你再告訴他(她),我們在十分鐘後就要出門,現在是幾點幾分,在幾點幾分之前你要穿好外套、鞋子,媽媽要準備好背包,然後一起出發……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在這十分鐘之內做好他(她)要做的事的!

2、教孩子理解效率

其實也是認識時間的一種延伸。很多時候,關於時間、關於效率、關於快節奏,都是成人習慣了這個社會之後,才有的觀念,然後再用這個觀念去要求孩子。而在孩子來說,他們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在等著他們,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是慢的,慢慢學習、慢慢適應、慢慢成長。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事情不磨蹭、有效率,那就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效率。

小米就問過我這個問題,讓我有了上述的感悟。然後給她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十分鐘的時間,你可以做好刷牙、洗臉、洗腳這三件事,但是因為你還想玩,一會兒跑到這裡,一會兒跑到那裡,最後只做成了刷牙這件事。本來十分鐘是可以做三件事的,結果你只做了一件事,這就說明你的效率低了,沒有利用好時間。

你想要孩子做事情不磨蹭,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效率

這麼簡單地一舉例,小米立刻明白了。等到她高速而有效地做好睡前洗漱的事時,我再表揚她,“今天洗漱很有效率,不是因為你很快地做完這些事,更是因為你做這些事的時候都很認真,刷牙刷得也很仔細,沒有因為想要快就隨便亂刷,而是一直在認真地做,沒有跑去玩或做其他事情。

這就是效率!”小米同學就會眯眯地笑,而如果她一時又被某事吸引,忘了手中正做的事情時,我只要輕聲一提醒“效率”,小米就馬上心領神會地趕緊做回自己的事了。

3、把“等會兒”具體量化

媽媽們肯定會很煩惱于在催促孩子時,孩子那一遍又一遍地回應“等會兒,等會兒,再等會兒”。事實上,不僅是孩子,就是大人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當你手中的事情沒做完時,你會不會在別人的催促、叫喚下,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最起碼我不會,如果我此時正寫文章,正寫到興頭處,叫我馬上去吃飯,我肯定會張口就答“等會兒”!

既然自己這樣,又如何能去要求孩子不這麼做呢?而其實孩子引起父母怒火的,可能是一遍複一遍的“等會兒”,讓父母覺得等等等,得等到什麼時候?

我要求小米的就是,不要說等會兒,而是把要讓我們等的“這一小會兒”,量化了,具體說明白。比如小米想要我陪她玩,而我正在打電話,或是正在看書,或是正在煮飯,沒辦法立刻和她一起玩,我不會說等會兒,而是說“好的,等我把這個電話打完;等我把這一頁看完;等我把飯菜煮好……

”讓等待沒有那麼難耐,讓等待的時間有個具體的期限,讓我知道需要等待什麼就好。所以小米如果說等會兒時,我就會問她,等什麼。小米於是會說等我把芭比穿好衣服,等我把這幅畫畫好,等我把積木搭好……沒問題,我等著。因為這些具體的事,能夠有一個量化的大致時間,我就不會再著急催促,自然也不會覺得小米是在磨蹭了。

4、規定時間做規定事

這其實有兩個層面,一是和孩子一起學會計畫時間、管理時間,安排好某個時間段做某件事。比如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從週一至週五,和小米約好的大致時間段就是6點多放學回家後先放鬆放鬆,可以吃點水果喝點優酪乳,可以和芭比玩,可以畫畫……

到了7點就要開始練舞蹈,8點喝牛奶,然後洗漱,8點半開始閱讀時間,9點多睡覺。當然不是說一絲不苟地一到規定時間就必須放下手中正做的事,允許有一些彈性,但每個時間段還是分得很清楚的。

二是在某段時間裡把某件事做完。聽起來似乎很前一點挺象,但用實際例子一對比,就知道了。比如小米幼稚園有個同學,在家時做事情是真的很慢,而在幼稚園就會相對好些。為什麼呢?因為老師用了一個好辦法,當準備午睡時,大家要脫衣服,這個小朋友通常會磨上許久,但如果老師給他放一段音樂,告訴他要在這段音樂結束之前脫好衣服。因為規定了時間,有具體可以量化的標準,小男孩就能提醒自己要加快了。

5、體會磨蹭帶來的後果

都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們不以懲罰為目的,但有的時候,讓孩子適當地體會一下磨蹭所帶來的後果,也是有助於他們吸引教訓,提高速度一個輔助辦法。之所以說輔助,還是覺得偶用就好,正面教育為主。

在我觀察看來,小米同學“磨蹭”的時候,多半是她很興奮的時候,比如吃飯時忙著聊天,聊得眉飛色舞,自然就忘了吃飯……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辦?

事實證明,發火生氣是最不管用的,只能提醒。提醒小米該做什麼事了,提醒她如果不加快速度,某個時間要做的事就會被迫取消了。比如吃飯如果吃太久,超過半個小時了還沒吃上幾口,那就只好這一頓不吃了(但是如果你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只是速度比較慢,那沒關係,即使你是最後一個吃完的,也依然是好樣的,因為你在認真吃。

當然,在孩子體會後果時,他(她)的心情會很難過,此時父母還要耐心做好安撫。就如小米某次讀書時間被取消了,該小朋友自然是哇哇大哭,然後很憤怒地說“我覺得媽媽象只獅子!”----嗯,好吧,她是聯想到《我媽媽》裡處於發脾氣狀態的媽媽模樣了。

我只好承認,然後告訴她,我更希望自己是一隻小貓咪,再摟著她,告訴她,我能感覺到她現在很難過,所以我想抱抱她,想陪她一起難過。如果她不願意讓我抱,我也會陪在旁邊,直到她把難過的情緒發洩完,願意給我一個擁抱。

6、遊戲方式加快速度

通常一進入到遊戲或者比賽的環節時,再磨蹭的孩子,都會不由自主地提高速度,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喜歡遊戲的。這一點尤其對於還無法教他們認識時間的小寶寶來說,最為適用。當然,對於已經5歲多的小米,仍然適用中。

每天晚上刷牙,小米最喜歡的就是和米爸一起比賽,看誰先跑到衛生間,看誰刷牙刷得最認真;而每天晚上讀完書之後,小米要自己鑽進睡袋裡,再蓋上薄的毛巾被,怎麼讓她能夠自己迅速地脫完衣服鑽進睡袋,怎麼讓她不會磨蹭或是又跑去拿起一本書來看呢?

這就是該同學自己設定的一個小遊戲了,每天樂此不疲地玩:小米穿好睡袋蓋上毛巾被,米爸拿著一小杯水進來,假裝責問小米,怎麼還沒穿睡袋啊,是不是還等著我來穿啊!

小米笑眯眯地說是。於是米爸再假裝生氣地掀開毛巾被,假裝要幫小米穿睡袋,結果“驚訝”地發現,小米早就穿好了!此時小米就會得意地哈哈大笑----每天都要這麼假裝上一回,米爸同志辛苦了!

給孩子留出時間,這也是父母接受孩子“磨蹭”

7、留出時間

給孩子留出時間,這也是父母接受孩子“磨蹭”,再進行引導的一個辦法。如果孩子有可能拖拉或磨蹭,而接下來要做的事時間比較緊急,比如半個小時後就要出發去趕飛機,在此之前孩子得趕緊吃完飯穿好外套等等,那麼就把出發的時間先定下,然後再預留出更多一些的準備時間讓孩子來完成他(她)所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樣就不會因為時間緊急而導致快點兒媽媽和等會兒寶寶之間的摩擦發生了。

比如小米每天8點上幼稚園,往常我都是7:30叫醒她,然後開始一系列的穿衣、洗漱活動。可是小米給這本就有些緊張的晨間時光又加入了一個環節,要讀一本書再去幼稚園。那怎麼辦?雖然小米如果動作緊湊些,也不是不可能,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能要求她多快呢?

不可能象大人那樣爭分奪秒,那就只好把起床時間往上調一調,改成7:10起,時間就變得充裕多了,因為時間而發生的矛盾就消失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