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意外發生以後

4月的一個下午, 孩子們午睡起床, 我照例在各班進行巡檢。 走到小班時, 我停了下來, 觀察孩子們的情況。 按照要求, 這個學期小班的孩子已經完成了自己穿脫衣服、鞋襪等生活基本技能的學習, 進入了練習鞏固階段。 看著孩子們積極愉快地做著自己能做的事情, 享受著由此帶來的滿足感, 我的心情也特別輕鬆。
就在我剛剛離開小班, 來到嬰班時, 保健大夫急匆匆地趕來說, 小班一名幼兒在用力 穿鞋的時候, 不小心側身摔下了座椅, 造成了耳部擦傷。 為了不耽誤傷情, 我們立即安排保健大夫和班裡的老師驅車將孩子送往醫院,

Advertisiment
與此同時, 迅速通知了孩子的家長。

不一會兒, 孩子的爸爸、媽媽、姑姑、奶奶都趕到了幼稚園, 對發生這樣的事情表示難以接受, 甚至訓斥起教師。 這個班的師生關係一直很融洽, 班裡的幾個老師都特別愛孩子。 這次孩子意外摔傷, 幾個老師都心疼得流下了眼淚, 可這時候, 她們的流淚也許更多是因為委屈。

此時, 作為園長的我該怎樣面對與處理這個意外事件呢?應該講, 我能理解家長的心情。 您想, 孩子早晨去幼稚園的時候還是好好的, 現在成了這個樣子, 家長肯定特別心疼, 說些過頭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 幼稚園裡的孩子出了這樣的事情, 也是幼稚園的老師所不願看到的。

Advertisiment
但既然意外已經出現, 我們更應考慮的是怎樣解決問題, 將對兒童產生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低。 因此, 抱著什麼樣的心態來解決問題成了問題處理的關鍵所在。 作為園長, 我首先代表園方向家長致歉, 表示此次事故雖不是由幼稚園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或教師怠忽職守而造成的, 但客觀上還是給兒童帶來了傷害, 我們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同時建議, 雙方都應該採取相互理解的態度積極解決問題。 但現在首當其衝的任務是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治療與護理。 我們表示, 如果家中看護、照料孩子有困難, 幼稚園可以安排教師在園內對孩子進行護理。

之後的幾天裡, 我們一直與孩子的家長進行積極溝通。 在事件處理中我們發現,

Advertisiment
這個小朋友因為家境優越, 家中長輩又特別疼愛他, 平時不允許他有一點點的磕碰, 從出生開始, 就是幾個人輪流陪伴、看護他。 因此, 孩子的運動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都明顯弱于同齡兒童。 應該看到, 每一個這樣的偶然事件背後都蘊藏著必然因素。 為此, 我們向家長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如今後在家中要減少過多保護, 加強身體運動能力的鍛煉, 注意減少消極不良暗示等。 並向家長表示:孩子來園後, 我們也將為其制定專門的訓練計畫, 提高其反應的靈敏性與自我保護能力。 最終, 雙方本著真誠解決問題的態度, 取得了諒解, 達成了一致。

故事發展到這裡似乎應該結束了, 客觀、公平、真誠等這些關鍵字似乎都可以成為我們解決此次事件的真實寫照。

Advertisiment
但這次事件的背後還有沒有什麼值得挖掘的東西呢?有過幼稚園從業經歷的人應該知道, 這樣的事情每天在不同的幼稚園都有可能發生。 經過分析, 我們發現, 發生這樣的事情雖然有一定偶然性, 但更有其必然性。 那些容易出意外的孩子身上似乎具有某些共性的東西:他們大都來自於“過度”保護的家庭, 平日裡家人對孩子百般呵護, 這些孩子的基本動作發展明顯弱于同齡兒童。 出了問題之後, 家庭成員也往往難以用冷靜、客觀的態度面對問題。 可以這樣說, 這類兒童問題的出現與家長不正確的教養方式有著一定的關聯。

我想向讀者朋友講述一個發生在澳大利亞一座小島上的故事:網球館裡,

Advertisiment
一個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在安慰一個

大約4歲的小孩兒, 小孩兒已經哭得筋疲力盡。 問明原因後才知道, 那天工作人員一時疏忽, 在兒童俱樂部的網球課結束後, 少算了一個孩子。 等她發現人數不夠馬上趕回來的時候, 小孩兒因為受到驚嚇, 哭得非常傷心。 一會兒, 孩子的媽媽來了, 看到的是自己哭得慘兮兮的孩子……故事講到這兒, 我問一些家長:“要是你們碰到這樣的事會怎麼辦?”家長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有的說, 痛駡那個工作人員一頓, 她做得太過分了;有的說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議, 要求制裁那名工作人員;也有的說, 什麼也不說, 直接將孩子帶走, 再也不參加這個“兒童俱樂部”了。 那麼故事中的媽媽是如何處理的呢, 她蹲下來告訴孩子:“已經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要親親那個姐姐,安慰她一下。”只見那個4歲的小孩兒踮起腳尖,親了親那個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地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因為媽媽知道,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

其實,衝突、挫折、甚至摔打與磨煉都能成為兒童成長最有價值的東西,好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煉成”的;年輕教師作為一個成長中的社會角色,需要家長的支援與鼓勵,這些支持與鼓勵往往能夠誘發年輕教師積極的教育行為,而後固化為持久而穩定的觀念;即使在已經出現了問題的時候,用什麼樣的態度解決問題,不僅僅反映了家長的價值觀與行為水準,更多地會對兒童一生產生影響。

看到這裡,也許您和我一樣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看來,無論什麼事情,也不論問題有多嚴重,只要認真思考、用心溝通、選擇合適的方法,一樣可以“壞事”變“好事”!(

她蹲下來告訴孩子:“已經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要親親那個姐姐,安慰她一下。”只見那個4歲的小孩兒踮起腳尖,親了親那個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地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因為媽媽知道,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

其實,衝突、挫折、甚至摔打與磨煉都能成為兒童成長最有價值的東西,好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煉成”的;年輕教師作為一個成長中的社會角色,需要家長的支援與鼓勵,這些支持與鼓勵往往能夠誘發年輕教師積極的教育行為,而後固化為持久而穩定的觀念;即使在已經出現了問題的時候,用什麼樣的態度解決問題,不僅僅反映了家長的價值觀與行為水準,更多地會對兒童一生產生影響。

看到這裡,也許您和我一樣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看來,無論什麼事情,也不論問題有多嚴重,只要認真思考、用心溝通、選擇合適的方法,一樣可以“壞事”變“好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