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獨生子女一代成為父母

想和你親近, 又想逃離

我所在的幼稚園, 每週都會邀請孩子的父母來做家長觀察, 讓他們更直觀地瞭解孩子在幼稚園的情況。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通過這個過程, 可以一目了然。 有的孩子, 即便父母來了, 也能跟往常一樣上課、活動, 時而會和父母相視一笑。 而有的孩子, 只要父母出現, 表現就和平時不一樣。

比如, 有位80後的媽媽來幼稚園做家長觀察。 她剛在一旁沒多久, 就忍不住大聲對孩子說:“你坐好了, 彆扭來扭去的!”在我們上課期間, 她插了幾次話, 直到我不得不建議她出去休息一下。 她出去之後,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表現就好多了。

孩子為什麼扭來扭去?他只是想獲得老師的關注而已。 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 這個行為很正常。 其實, 在媽媽糾正他的時候, 我已經有意識地撫摸孩子的後背, 以做安撫。 顯然, 作為媽媽, 她非常急於讓孩子馬上就達到自己的要求。

很多家長在觀察的過程中, 都忍不住干涉孩子的行為。 其實根本原因在於, 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覺得丟臉。 也就是說, 她們不能完全地接納孩子, 也不願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調整。

當天結束課程後, 我和這位媽媽交流。 她坦白說, 自己不太擅長和孩子溝通。 我能感受到的是, 她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焦灼。 因為有一次做遊戲, 要求媽媽抱住自己的孩子。 按理說, 孩子都享受在媽媽懷抱裡的時刻,

Advertisiment
但她的孩子卻來回扭動、掙扎。

她和孩子之間是一種矛盾性的關係:孩子想依靠她, 然而一旦媽媽在身邊, 又渾身不自在。 也就是, “我想依靠你, 又想逃離”。

這是一代人的焦慮

來做家長觀察的當天, 這位媽媽對我說:“曹老師, 我和孩子爸爸推了今天所有的工作, 損失了很多訂單, 不少錢呢!”

做了幾次諮詢之後, 我瞭解到, 這是一個典型的父母都很焦慮的家庭, 這種焦慮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自身。 她和先生都事業出色、工作忙碌。 掙錢能讓他們在這個漂泊感很強的城市, 有立足之地, 獲得安全感, 也能保證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雖然是獨生子女, 但她似乎並沒有被父母好好寵愛, 一直是爺爺奶奶帶大的。 父母下崗之後開始做小生意,

Advertisiment
經常去外地進貨, 很少陪她。

總結之前的很多案例, 我發現一個問題:趕上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政策出生的孩子, 成為父母後, 普遍都很焦慮, 在養育問題上諮詢率非常高。

這一代人小時候, 剛剛改革開放, 他們的父母下崗、失業, 或者下海謀生。 隨著計劃經濟成為過去, 貧富差距逐漸拉開。 沒有了從前那種穩定的安全感, 壓力和焦慮成為社會情緒的關鍵字。 所有人都忙於掙錢而疏忽了家庭, 孩子就成了犧牲品。

很多父母把對家庭的付出定位在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上, 對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都非常有限。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 會將身上每一份壓力和焦慮都轉嫁到孩子身上。 快速的社會變革期,

Advertisiment
湧現出急躁的情緒, 在養育方式上的體現就是, 對孩子沒什麼耐心。

父母的忽略沒能讓孩子得到充沛的愛, 導致他們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 總是不知所措。

父母獲得快樂和成就感的途徑單一, 就是多掙錢。 這意味著工作要佔用更多時間和精力, 給孩子的陪伴不夠, 要不就用物質條件彌補, 導致孩子嬌生慣養, 長大後也會把這種模式用到下一代身上。

這一代父母, 怎麼辦

先問問自己, 我小時候是怎樣被養大的?我在哪些方面是被父母忽略的?要對自己的問題有覺察, 才不會將錯誤的養育方式複製到當下的親子關係中。

這位媽媽提到, 小時候不願意和媽媽親近。 因為媽媽習慣性地拉扯和推搡, 讓她不舒服,

Advertisiment
後來就變成回避和媽媽的肢體接觸。 她無意識地把媽媽對自己做的事複製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孩子對她的掙脫與掙扎, 是有跡可循的。

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問題, 哪些是孩子的問題。 這位媽媽發現了自身的問題, 比如童年被忽略, 安全感缺乏, 自我價值感偏低。 成年後才不停追求事業, 以證明自己。 忽視了自己在養育過程中的重要性。

作為父母, 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我們經常讓家長參與學校活動, 就是希望父母和孩子的成長能夠同步。 懂得問題根源在哪裡, 才能在養育過程中儘量避免。

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 你可以告訴他, 爸媽不喜歡你的一些行為, 但也必須讓他知道,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 父母依然愛我”。

每個人的成長, 難免都帶著時代發展的烙印。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只能完善自己,盡可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至少,曾給你造成傷害的那些事,不能再讓孩子承受。

難免都帶著時代發展的烙印。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只能完善自己,盡可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至少,曾給你造成傷害的那些事,不能再讓孩子承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