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說, 女生天生的母愛氾濫, 其實男人當了爸爸之後, 不僅心理會發生很多變化, 連大腦也會發生變化, 也會產生育兒神經。
研究發現:男人當了爹 連大腦都變得不一樣了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2日報導, 當上爸爸不僅會改變男人的生活, 還會使男人的大腦發生改變。 研究發現, 男人跟女人一樣, 在孩子出生後會儘快適應為人父母的角色, 並且從生理上發生改變, 做個更加稱職的父親。 男人當爸後, 大腦中會長出額外的灰質, 這部分灰質的生成可增強男性對子女的情感依戀程度, 拉近男性與子女的關係。
Advertisiment
照顧孩子的能力提高
如今, 男性在撫養子女長大這個任務上參與得越來越廣, 而且事實證明, 父親可以勝任很多原本被認為只有母親才可能完成的任務。 研究發現, 新爸爸大腦中影響感情的部位會生成更多灰質, 灰質越多, 新爸爸對孩子的愛護和依戀程度越高, 照顧孩子的能力也會提高。 不過, 新爸爸大腦中影響決定和記憶能力的部位則變得更不活躍, 這兩種能力會下降。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操作的, 研究報告刊登在《社會神經科學雜誌》上。 他們對耶魯大學的16名教授進行了MRI掃描, 觀察這些人在當爸後大腦中發生的改變。 對他們的第一次掃描是在孩子出生2到4周內, 第二次掃描是在孩子出生2到3個月內。
Advertisiment
開啟腦中的育兒網路
除了上述三個部位, 受試男性外側前額葉皮層上的灰質也有增加, 這部分與複雜問題的決策能力相關。 不過有趣的是, 儘管受試男性大腦中有好多部位出現灰質增加的現象, 也有不少部位灰質明顯減少, 而灰質增加的部位都與照顧子女相關。
研究人員認為, 這些結果似乎暗示, 儘管母親可能確實會因為孕期和分娩的激素波動, 在生理上更適合哺育和保護孩子, 不過父親也同樣可以因為角色的轉換以及育兒經歷獲得這些生理特質。
Advertisiment
這些結果充分表明, 就像懷孕和分娩對媽媽們的影響一樣, 照料幼兒的經歷也能夠開啟爸爸們大腦中的育兒網路, 讓爸爸們像媽媽們一樣, 為小寶寶忙前忙後。
當爸爸的5大大腦變化
1.爸爸的大腦變得更像媽媽的大腦。 照顧孩子“重塑”了爸爸的大腦, 使其表現出與媽媽大腦相同的認知和情感模式。 在近期一項研究中, 科研人員讓89名新生兒父母觀看包含其子女影像的視頻內容, 並對他們的大腦活動進行觀察。 結果發現, “奶爸”們顯示出通常在母親身上出現的情緒處理啟動, 這表明男女兩性都有“育兒”大腦網路。
2.男人激素水準發生變化。 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古爾德和同事近期對過往研究梳理回顧發現,
Advertisiment
3.吸入催產素提升親子關係。 參與看護孩子會使父親體內催產素水準升高, 而這一激素反過來似乎也能使男人更會看孩子。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 研究人員發現, 吸入一定劑量的這種“擁抱激素”能讓父親在與孩子玩耍時更投入, 而孩子也更配合。 不過研究人員警告稱, 催產素對行為有各種影響,
Advertisiment
4.大腦生出新神經元。 為人父會在神經元層面對男人產生影響。 孩子的降生似乎能促使父親大腦中生長出新神經元。 研究人員表示, 孩子的出生給爸爸的生活帶來了新維度, 這是科學家所謂的一種“環境豐富性”, 生長出新的神經元是對這種變化作出的回應。
5.父親對孩子的聲音更敏感。 普遍認為“母性本能”使得媽媽非常善於分辨自己孩子獨特的哭聲, 但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 爸爸在這方面比媽媽一點兒也不差。 研究人員要求27位父親和29位母親從5個嬰兒的哭聲中分辨出自己的孩子, 結果發現, 父母們辨別自己孩子哭聲的準確率平均都為90%, 且男性和女性的準確率幾乎一樣高。
做個好爸爸要改掉的四大認識誤區
1、“我工作太忙,顧不上孩子”
恐怕這是“袖手”爸爸最理直氣壯的擋箭牌了。事實情況卻是,父親在育兒過程中的參與,所需投入的時間量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恰當的參與方式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且,許多時候,參與育兒並不是需要特別時間的,比如,性別角色示範、對家庭責任的擔當等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要當爸爸的腦子裡繃上這根弦,即使百忙也可以做到力所能及的參與。
2、“我文化層次低,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
也許是出於內心深處的愛,很多學歷比較低的爸爸生怕自己淺薄的知識耽誤了孩子的成長,索性袖手。殊不知,孩子的教養並不僅僅包括智力開發活動,它有著更廣闊的內涵,孩子的健康養育、習慣養成、社會性發展等甚至來的更為重要。教孩子知識是一種育兒行為,帶孩子在廣闊的草地上奔跑、讓孩子騎在脖子上感受更高處的視界、給孩子示範一個良好的健康習慣等看似沒有什麼“知識含量”的行為也是一種參與。
3、“孩子不缺人帶,不差我一個”
持這種觀念當爸爸似乎認為,孩子只要有人養大就行了,他的角色是可有可無的,果真如此麼?當然不是,要知道,孩子雖然是個生物體,卻有著社會性的一面,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他還有著艱巨的社會化任務,他需要學習規則、積聚探索外界的力量、建立性別認同、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父親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不僅僅表現在父親對性別社會化的直接影響,而且父親許多作為男性的育兒方式可以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這些都不是母親所能替代的。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果缺少了來自男性的影響,那麼他的成長就難以獲得充分的能量。
4、“我和老婆有約定,我負責賺錢,她負責打理孩子”
家庭的責任或許是有邊界的,育兒行為卻不是處處都有邊界,比如,孩子的營養、健康護理可以明確地由一個人負主要責任,一旦關涉到孩子的心理發育、家庭育兒氛圍的創設等內容,媽媽一個人就可能孤掌難鳴了,因為這些都是需要爸爸配合的工作,否則,媽媽出於孩子成長的考慮,想給孩子一個有教育性的家庭環境,但爸爸覺得這不關他的事情,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就是失職之舉了。
做個好爸爸要改掉的四大認識誤區
1、“我工作太忙,顧不上孩子”
恐怕這是“袖手”爸爸最理直氣壯的擋箭牌了。事實情況卻是,父親在育兒過程中的參與,所需投入的時間量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恰當的參與方式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且,許多時候,參與育兒並不是需要特別時間的,比如,性別角色示範、對家庭責任的擔當等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要當爸爸的腦子裡繃上這根弦,即使百忙也可以做到力所能及的參與。
2、“我文化層次低,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
也許是出於內心深處的愛,很多學歷比較低的爸爸生怕自己淺薄的知識耽誤了孩子的成長,索性袖手。殊不知,孩子的教養並不僅僅包括智力開發活動,它有著更廣闊的內涵,孩子的健康養育、習慣養成、社會性發展等甚至來的更為重要。教孩子知識是一種育兒行為,帶孩子在廣闊的草地上奔跑、讓孩子騎在脖子上感受更高處的視界、給孩子示範一個良好的健康習慣等看似沒有什麼“知識含量”的行為也是一種參與。
3、“孩子不缺人帶,不差我一個”
持這種觀念當爸爸似乎認為,孩子只要有人養大就行了,他的角色是可有可無的,果真如此麼?當然不是,要知道,孩子雖然是個生物體,卻有著社會性的一面,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他還有著艱巨的社會化任務,他需要學習規則、積聚探索外界的力量、建立性別認同、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父親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不僅僅表現在父親對性別社會化的直接影響,而且父親許多作為男性的育兒方式可以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這些都不是母親所能替代的。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果缺少了來自男性的影響,那麼他的成長就難以獲得充分的能量。
4、“我和老婆有約定,我負責賺錢,她負責打理孩子”
家庭的責任或許是有邊界的,育兒行為卻不是處處都有邊界,比如,孩子的營養、健康護理可以明確地由一個人負主要責任,一旦關涉到孩子的心理發育、家庭育兒氛圍的創設等內容,媽媽一個人就可能孤掌難鳴了,因為這些都是需要爸爸配合的工作,否則,媽媽出於孩子成長的考慮,想給孩子一個有教育性的家庭環境,但爸爸覺得這不關他的事情,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就是失職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