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神童好嗎

按西方國家近年來推行的“智力測驗”之標準, 但凡IQ(智力商數)達到物曼指數150或以上的, 便被稱為天才或曰“神童”。 那麼有沒有神童呢?

有一個曾對“神童”問題作出了大概是中肯的回答, 這個人就是諾伯特·威納。

8歲得博士學位的神童

諾伯特·威納, 美國人, 是飲譽全球的數學大師和科學家。 威納本人7歲便開始閱讀但丁和達爾文的著作, 12歲進塔夫茨學院, 14歲大學畢業, 18歲取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在威納的眾多著作中, 有兩本自傳體的書, 著重介紹他的童年及成長為數學家的歷程。 這兩本書分別是《昔日神童--我的童年及青年》和《我是個數學家--神童的後期生活》。

Advertisiment

《在昔日神童》一書的緒言中, 威納就本人的經歷指出, 所謂“神童”上指那些在求學之年(中學或以下)已具有達到成人智力標準的兒童, 而把這“神童”過分渲染錯誤的。

幾個神童的遭遇

威納認為一個被眾星拱月般捧起來的神童, 因為社會環境的壓力, 往往會產生一種幻覺:即他的事業一定要有巨在的成就, 否則即視作失敗--而事實卻往往不幸而被言中。

由於才能出眾, 威納12歲便被送進塔夫茨學院攻讀。 在體質和心理上, 他還是兒童, 所以處身于成人中使他感到苦悶。 父親嚴厲的督促, 師友熱切的期望, 對他造成很大壓力。 在畢業典禮的時候, 他雖然分享了快樂, 但內心卻存著兩大問題:一是將來幹什麼?二是成功之希望幾何?威納至此方知道神童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Advertisiment
他概歎地寫道:“神童並不為社會所需。 ”

社會的壓力對神童產生強大的心理負擔;這種負擔會引致精神及肉體的崩潰。 威納在書中講述了其他四名與他同期選進哈佛大學的神童遭遇。 其中一名叫西斯迪的神童進哈佛念一年級時只有11歲。 不幸的是, 在哈佛學習了兩、三年, 獲得有限的成功後, 他便立即被聘請往新成立的休斯頓萊斯學院任職。 由於思想未成熟, 工作能力薄弱, 西迪斯免不了碰個焦頭爛額。 在這重重打擊之下, 西迪斯整個人崩潰, 變成一個毫無進取心的普通人, 得過且過地混飯。

另一叫霍頓的神童因身體衰弱,

Advertisiment
在大學畢業那一年患闌尾炎去世。 一個叫伯利的神童畢業後被法蘭克福集團所羅致, 成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律師和政客。 另一個叫塞欣斯的, 最後成為普通的樂師。

總結幾個神童的遭遇和結果, 威納認為負責雕塑人類靈魂的藝術家應該給予其作品正確的形象, 並應認識到一個天才的生殺之權就操縱在他們手上。 他又以另一比喻指出, 一種強力藥物也是一種強力毒物;開處方單的大夫一定要確實瞭解其劑量。

神童怎樣能夠成功

威納比其他的神童幸運, 因為他的父親在他童年便抓緊他的教育, 希望培訓他成為一個學者。 考取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 老威納又准許他在英國及德國進修, 擴展了他的眼界,

Advertisiment
並使威納受到當代大師如羅素、哈迪、莫爾等的薰陶, 為他將來成為數學大師和偉大的科學家打下雄厚的基礎。

威納認為普通人在十多歲的時候開始形成其思想方法, 到20多歲時得到鞏固並迅猛發展。 “神童”優勝的地方是在年紀較小時便達到這個境界, 但他提出警告說, 如果沒有鞏固、成長和壯大這三個階段, 神童的優勢便會消失。 以他本人為例, 他的事業開展得很早, 但直到25歲之後, 他的成績才具有雛型。 他曾受到多方面的考驗, 走過不少彎路, 才得到日後的成功。

威納以其切身體會向科研和教育界人士指出, 培訓素質優異的兒童是一項謹慎而長遠的工作, 決不能希望短期內即有成效。 輿論與大眾不應過分強調和吹捧“天才”和“神童”,

Advertisiment
免得他們和社會割斷關係, 或造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