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這位媽媽面對孩子的磨蹭,他是這樣做的..

對孩子說“快點”

孩子與大人一樣, 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 快速、高效、忙碌、省事, 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 曾經, 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 小心跌跤”“慢慢吃, 小心噎著”, 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 甚至“快點玩”。

誰的節奏被打亂

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 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少兒科技館裡, 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 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 轉動把手, 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

Advertisiment

“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 她拉起孩子就走。 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 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 儘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 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 於是乾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裡塞, 而且成了常態。 ”

這 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 其實, 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 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對他們而言, 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 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

Advertisiment
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 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

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 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家長催歸催, 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 教育專家認為,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裡, 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 父母會想, 我們是一個家庭, 一個整體, 有著共同的生活節奏, 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 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

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 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

Advertisiment
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 從而埋 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 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 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他們變得緊張敏感, 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 慌, 於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 甚至是魔鬼教練。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 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 它能教育孩子, 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 但是, 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 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 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 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 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 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 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

Advertisiment
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 要麼以一種極為拖遝的方式生活, 以這種被動拖遝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作為家長, 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 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 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 腦, 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 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 豈不是一種失敗?而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 孩子往往是在遊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 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 去想像, 去思考。 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 從而讓他瞭解自己是誰, 會做些什麼。 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

Advertisiment
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 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 言語與行動。 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瞭解他人, 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專家們強調遊戲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 沒有挑戰也沒有家長的幫助, 孩子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 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 在房間裡和自己或小夥伴閒聊, 對著天空的雲朵發呆, 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 看蜘蛛結網……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 正是孩子自己的樂趣所在。

作為母親, 臺灣女作家龍應台對兒童的節奏格外尊重, 並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個人事業與母親角色之間的衝突, 感動和啟迪了無數讀者。 她在《孩子, 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