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疫苗接種後出現的三種典型不適及應對方法

崔神12堂育兒視頻課, 結合最新臨床案例:http://display.taobao.com/xbd/index.htm

接種疫苗後發熱正常嗎?

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一些傳染性很強、對人體危害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 因為疫苗本身就是減毒或滅活的細菌或病毒, 當它進入人體時會對免疫系統進行攻擊, 迫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從而達到預防相應細菌或病毒再次進入人體後對人體的損傷。 所以, 疫苗接種後, 人體免疫系統被攻擊, 就會出現暫時的不適現象, 比如發熱等。

預防接種後出現不適只能對症治療。 全身症狀以發熱為主, 並且不伴其他症狀時, 如果體溫超過38.5℃, 需要給嬰兒服用退熱藥(含對乙醯氨基酚的泰諾林或含布洛芬的美林);如果體溫未超過38.5℃,

Advertisiment
可以採用物理降溫的方式給孩子降溫並給他多飲水。 疫苗接種後的發熱多見於注射後24小時內, 發熱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48小時。 在輔助降溫時, 要讓寶寶盡可能保持舒適, 等待反應自行消失。 但疫苗接種後數天才出現的發熱, 並不一定與疫苗接種相關。 建議在孩子發熱持續3天以上, 或伴有嚴重咳嗽等症狀時, 及時到醫院就診。

有家長諮詢為了避免接種疫苗後的發熱現象, 是否可以在接種疫苗後即刻或幾小時內就給孩子服用退熱劑?對以前接種疫苗後有明顯高熱, 此次又重複接種同一疫苗時, 可在疫苗接種後4小時左右服用退熱劑。

Advertisiment
對於常規疫苗接種, 無需在發熱前服用退熱劑。

圖來自于《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

接種疫苗後局部紅腫怎麼辦?

寶寶疫苗接種部位出現紅腫是炎症表現, 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 注射本身就已形成了輕微創傷, 有可能引發炎症。 此外, 疫苗中刺激寶寶產生抗體的成分和穩定劑、防腐劑都是刺激性物質, 容易導致局部產生炎症, 而且疫苗對寶寶身體來說是一種異物, 同樣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炎症。

家長要多加關注注射部位皮膚的紅腫現象。 如接種部位紅腫範圍較小, 程度較輕, 能在幾天內消退, 說明炎症反應很快被控制了, 不會造成傷害, 家長無須擔心;如果紅腫範圍較廣, 較為嚴重, 應到醫院就診, 但看醫生前要告訴醫生疫苗種類和接種時間。

Advertisiment

這裡還要提醒家長的是, 接種部位一定要保持清潔, 注射部位不需覆蓋。 若接種部位使用邦迪等覆蓋, 需兩小時後去除。

除卡介苗以外, 其他疫苗的接種部位都不會出現膿包樣改變。 卡介苗接種後2~4周, 注射局部會開始紅腫、化膿、破潰、結痂, 最後留有小斑痕。 整個過程持續2~4個月。 破潰、流膿是卡介苗接種後常見的反應過程, 護理時只要用清水擦拭, 再蘸幹即可。 用碘酒、酒精進行局部消毒, 會使傷口難以癒合。 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接種疫苗後產生硬結怎麼辦?

有些疫苗接種後, 接種部位皮下會出現硬結, 沒有壓痛, 這種情況屬於疫苗接種後的正常反應, 與注射局部受疫苗刺激有關。

Advertisiment
家長不需特別擔心, 硬結會於疫苗接種後幾周至幾個月內自行消失, 不會給孩子造成任何後遺問題, 不會影響到下次預防接種。

還有的嬰兒會在左腋下出現無痛包塊, 這種情況首先應該考慮是否為卡介苗接種後的反應。 由於卡介苗常規接種于左上臂, 通過免疫刺激可能造成左腋下淋巴結腫大。 建議先做B超確定包塊性質, 再接受PPD(結核菌素皮試)檢測。 若確為卡介苗接種後的反應, 大多進行保守治療, 可在結核科隨診。

有的家長在接種當天發現注射部位皮下有硬結後, 便用毛巾熱敷, 這種不當處理方式容易導致腫塊越來越大, 直至形成雞蛋大的腫包。 前面已經提到, 疫苗接種後, 頭三天可用冷敷, 頭三天內如果熱敷,

Advertisiment
可能會使局部充血, 加重局部腫脹。

另外, 不要把疫苗接種後出現的任何現象歸結為疫苗副作用, 因此懼怕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對孩子來說, 一定是利大於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