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疾病小常識 腸痙攣

腸痙攣又稱痙攣性腸絞痛, 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為常見的機能性腹痛。 臨床表現為平時健康的小兒, 如果突然發生陣發性、間歇性的腹痛, 而在間歇期間, 又找不到異常的體征, 則是本病的主要特點。 患兒的腹痛, 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不等, 時作時止。 經反復發作數十分鐘或數小時後, 腹痛可不再出現。 個別患兒, 其反復發作的腹痛, 可遷延數日, 腹痛的程度輕重也各不相同, 嚴重者可以出現就地翻滾。

概述

Advertisiment

腸痙攣是由於腸壁平滑肌陣陣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 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情況。 對於嬰兒, 可從哭吵的程度和強度來瞭解是否存在腸痙攣。

典型病例其腹痛部位往往以臍周為主, 也就是說, 出現痙攣的部位是在小腸。 近端的大腸出現痙攣時, 其疼痛處為右下腹;當遠端的大腸出現痙攣時, 左下腹發生疼痛;如果患兒在大便之前出現腹痛,

Advertisiment
那麼可能是降結腸或乙狀結腸發生痙攣。

少數年齡較大的兒童, 其絞痛可能出現於肋部, 並且多見於一側, 這是由於結腸的肝曲或脾曲發生痙攣。 年歲較小者, 也可能出現劍突下的腹部區域絞痛, 這是由於胃發生痙攣。 嚴格說來, 這不是腸痙攣, 而是胃痙攣, 但因其發生的機理相似, 故推拿治療也有效果。

引起腸痙攣的病因可能是飲食不當(如攝入大量的生冷食品、暴飲暴食、喂乳過多, 或食物中含糖量過高而引起腸內積氣等)導致;也可能是氣候變化(如感寒受涼等)使小兒出現腸痙攣;還可能是因為腸寄生蟲毒素的刺激導致。 上述的幾種誘發因素都可能引起腸壁暫時性缺血, 或導致副交感神經興奮,

Advertisiment
使腸胃的平滑肌痙攣, 從而引起腹痛。

當腸胃的平滑肌出現痙攣時, 可以阻止腸胃的內容物通過, 這樣就可能引起嘔吐。 腸胃的平滑肌, 在持續痙攣一段時間後, 會逐漸地自然鬆弛, 此時患兒的腹痛即消失, 而形成所謂“發作間歇期”。 如果致病因素未能被消除, 患兒可以再次出現腹痛。

病因

一、胃腸道因素。

(一)腸道氣體產生過多。 腸道氣體有四大來源:吞下的氣體;中和胃酸產生;從血中彌散而來以及細菌發酵產生。

(二)腸道動力增高。

(三)胃腸道激素。

(四)飲食因素。 一些研究顯示, 母乳餵養兒發生腸痙攣與母親飲用奶有關, 食物過敏可能是腸痙攣發生的一個原因。

(五)其他因素。

二、非胃腸道因素。

症狀

在小嬰兒, 腸痙攣發作時主要表現為持續、難以安撫的哭吵。

Advertisiment
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 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症狀。 哭時面部潮紅, 腹部脹而緊張, 雙腿向上蜷起, 發作可因患兒排氣或排便而終止。 在小嬰兒則可反復發作並呈自限過程。

腸痙攣的臨床表現一:嬰幼兒不能自己述說腹痛, 只是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哭鬧, 有時從睡眠中哭醒。 每次發作幾分鐘到十幾分鐘, 時痛時止。 腹痛程度不等, 重者可伴有四肢亂動, 翻滾, 面色蒼白, 手足發涼。

腸痙攣的臨床表現二:學齡前或學齡期兒童一般可以自己表訴腹痛, 腹痛部位以中腹部或臍周最多, 因便秘誘發的腸痙攣往往表現為左下腹痛, 但也有時腹痛難以定位。 腹痛一般也為陣發性發作,

Advertisiment
間歇期可無任何不適。

腸痙攣的臨床表現三:大齡兒的腹痛程度雖有輕有重, 但全身情況均較好。 單純腸痙攣在發作幾十分鐘至幾小時內常可自愈。

檢查 1.血常規。

2.便常規。

3.生化全項。

4.腹透。

鑒別診斷

(一)經常需要鑒別的疾病

1、腸套疊:

是嬰幼兒應首先鑒別的疾病, 好發於4~10個月的肥胖男嬰, 全年可發病, 春季為高峰期。 典型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哭鬧、嘔吐、腹部臘腸樣包塊及果醬樣(血)便。 陣發性哭鬧為套疊的腸管痙攣所致, 其程度往往比單純的腸痙攣重而且規律性更強。 嘔吐幾乎發生於每一例腸套疊, 單純腸痙攣則較少見。 大多數患兒可觸及腹部臘腸樣包塊, 一般位於沿結腸框走行的部位, 其中半數位於右上腹。 包塊比單純腸痙攣時觸及的腸管粗大,有一定彈性,並有觸痛。發病超過6小時則可能排出果醬樣便。氣或鋇灌腸可證實臨床診斷(除少見的小腸套疊),並可通過增加灌腸壓力試行腸套疊復位。

2、急性闌尾炎:

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多發於5歲以上小兒,但嬰幼兒期也並非不能發生,闌尾炎的典型症狀是轉移性右下腹痛。發病初期患兒常自述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確定腹痛部位,此時可與腸痙攣相混淆,數小時後腹痛多固定於右下腹。腹痛一般為持續性,但糞石梗阻、闌尾內寄生蟲等具有梗阻性質的闌尾炎在一段時期可以陣發性、痙攣性疼痛為主,也應與腸痙攣鑒別。鑒別要點是各種類型闌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壓痛,病程稍長還可能出現肌緊張,與腸痙攣不同。有時需數次檢查才能確定其壓痛點是否為“固定”。此外,闌尾炎常伴有早期的噁心、嘔吐及稍後的發熱與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腸炎或腸道感染:

可發生於各年齡組小兒,除陣發性腹痛外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及發熱等症狀,有時會由於吐、瀉而發生脫水。以上都是單純腸痙攣不應有的表現,但發病初期還是需要與腸痙攣鑒別。包括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在內的腸道感染應結合大便的化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4、腸系膜淋巴結炎:

兒童較為多見,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兒常自述為隱約的腹痛,為陣發性。有時不能確定腹痛部位,也常為右下腹痛,因回、結腸系膜富含淋巴組織。體格檢查可有右下腹壓痛,但壓痛點並不固定,也不伴肌緊張。疑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時不要忘記進行患兒的咽喉部及肺部檢查。

5、腸蛔蟲症與膽道蛔蟲:

腸蛔蟲症引起的腹痛實際上也是一種腸管痙攣性疼痛,且呈陣發性,有時出現嘔吐與腹部壓痛,難以觸及蛔蟲團。本症雖與腸痙攣臨床表現相似,但因治療方法不同,故還應力求作出鑒別。膽道蛔蟲的典型臨床表現是劇烈的陣發性腹痛,上腹部偏右為疼痛最重點,可伴有局部的壓痛與肌緊張。膽道蛔蟲有時與腸蛔蟲症併發,應予以注意。蛔蟲併發症與國民的衛生條件和生活習慣有關,因此診斷必須結合病史。雖近年來本症有所減少,但在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仍為常見病。

6、便秘:

慢性便秘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時原因引起的便秘,常可誘發乙狀結腸痙攣,出現陣發性腹痛。本症多發生于兒童。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時可觸及痙攣腸管或/及幹硬大便塊。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排便後常可使腹痛得以緩解或消失。此外,嬰幼兒甚至新生兒有時在排便前會出現哭鬧,排便後哭鬧消失,是否由於大便的局部刺激或神經反射引起腸管痙攣,不能得知。

(二)其它需要鑒別的疾病

外科性:腸扭轉內疝腎及輸尿管結石、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等。

內科性:膽道痙攣腹型、過敏性紫癜腹型、癲癇卟啉病等相關病症甚至要注意到大葉性肺炎和心包炎所引起的腹痛。

治療

可根據腸痙攣的評分結果決定治療。評分參照哭吵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哭吵的伴隨症狀、父母對孩子哭吵的看法。如果哭吵與腸痙攣有關,但哭吵不劇用第一、第二級治療方案;如果是嚴重腸痙攣者,採用第三級治療。

一、第一級治療 給孩子以撫慰,搖動孩子,減低環境噪音,用熱水袋捂嬰兒腹部;對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可服用中藥或二甲基矽油。一些中藥具有解痙作用,服用中藥(洋甘菊、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組成的粉末)7天后,腸痙攣改善,但夜醒次數未見減少。二甲基矽油是一種非吸收性藥物,通過改變氣泡表面張力,使氣泡融合或彌散,促進氣體排出,對人體無副作用。試圖用它來減少腸道氣體。但有關它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用二甲基矽油與安慰劑做自身交叉對照研究,1/4-2/3患兒症狀有改善,但與安慰劑相比,無明顯差異。其他減少腸道氣體的藥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氣體或幫助消化高纖維素食物,減少發酵產氣,但目前對腸痙攣的療效尚不肯定。

二、第二級治療 即藥物治療。可用解痙藥(如西托溴銨)能阻斷平滑肌的毒蕈堿型受體,還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無效者可用鹽酸雙環胺,它作為一種抗膽鹼能藥物,具有阿托品樣的解痙作用,並有一定的中樞安定作用,在治療嬰兒腸痙攣方面有一定的療效。但近來有研究發現,6個月以下的嬰兒用此藥可發生呼吸暫停,使此藥的應用受到限制。至今尚無一種完全有效的藥物來治療腸痙攣。

三、第三級治療 改變飲食和/或藥物治療。母乳餵養的母親不食用牛奶、乳製品、魚和蛋;人工餵養兒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對於CMPI引起的腸痙攣者,去除牛奶蛋白,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後,71%-88%的患兒症狀有改善。由於藥物治療(如鹽酸雙環胺)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時療效不理想,飲食改變可能比用藥更適宜。

苦辣土敷臍療法

苦辣土味苦辣,性熱,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促進腸胃蠕動,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恢復腸胃的正常蠕動,並有辛開苦降之功效。主要用於腸胃冷痛,脹氣絞痛,嘔吐吞酸及食道反流,胃輕癱,消化不良,胃動力不足,飯後飽脹及消化不良性腹瀉等。

使用方法 :苦辣土5克(嬰幼兒減半),開水或米醋和成糊,加熱至37度以上,貼神厥穴(肚臍);也可貼足三裡穴。每日一次。3-7天顯效。[1]

預防

作為家長可能還有一個非常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腸痙攣的發作?家長不妨注意以下幾點,如果認真作到下述各項,孩子腸痙攣的發作一定會明顯減少:

1、由於部分孩子的腹痛可能與對牛奶過敏有關,因此,反復發生腸痙攣的孩子可以試著暫時停止喝牛奶並改用豆漿或其他代乳品進行觀察。

2、嚴防孩子暴飲暴食,而且不得進食大量冷食。

3、注意嬰兒的餵奶量不可過多,奶中加糖量也不宜過多。

4、必須注意腹部局部的保暖,防止腹部受涼。

包塊比單純腸痙攣時觸及的腸管粗大,有一定彈性,並有觸痛。發病超過6小時則可能排出果醬樣便。氣或鋇灌腸可證實臨床診斷(除少見的小腸套疊),並可通過增加灌腸壓力試行腸套疊復位。

2、急性闌尾炎:

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多發於5歲以上小兒,但嬰幼兒期也並非不能發生,闌尾炎的典型症狀是轉移性右下腹痛。發病初期患兒常自述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確定腹痛部位,此時可與腸痙攣相混淆,數小時後腹痛多固定於右下腹。腹痛一般為持續性,但糞石梗阻、闌尾內寄生蟲等具有梗阻性質的闌尾炎在一段時期可以陣發性、痙攣性疼痛為主,也應與腸痙攣鑒別。鑒別要點是各種類型闌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壓痛,病程稍長還可能出現肌緊張,與腸痙攣不同。有時需數次檢查才能確定其壓痛點是否為“固定”。此外,闌尾炎常伴有早期的噁心、嘔吐及稍後的發熱與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腸炎或腸道感染:

可發生於各年齡組小兒,除陣發性腹痛外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及發熱等症狀,有時會由於吐、瀉而發生脫水。以上都是單純腸痙攣不應有的表現,但發病初期還是需要與腸痙攣鑒別。包括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在內的腸道感染應結合大便的化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4、腸系膜淋巴結炎:

兒童較為多見,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兒常自述為隱約的腹痛,為陣發性。有時不能確定腹痛部位,也常為右下腹痛,因回、結腸系膜富含淋巴組織。體格檢查可有右下腹壓痛,但壓痛點並不固定,也不伴肌緊張。疑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時不要忘記進行患兒的咽喉部及肺部檢查。

5、腸蛔蟲症與膽道蛔蟲:

腸蛔蟲症引起的腹痛實際上也是一種腸管痙攣性疼痛,且呈陣發性,有時出現嘔吐與腹部壓痛,難以觸及蛔蟲團。本症雖與腸痙攣臨床表現相似,但因治療方法不同,故還應力求作出鑒別。膽道蛔蟲的典型臨床表現是劇烈的陣發性腹痛,上腹部偏右為疼痛最重點,可伴有局部的壓痛與肌緊張。膽道蛔蟲有時與腸蛔蟲症併發,應予以注意。蛔蟲併發症與國民的衛生條件和生活習慣有關,因此診斷必須結合病史。雖近年來本症有所減少,但在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仍為常見病。

6、便秘:

慢性便秘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時原因引起的便秘,常可誘發乙狀結腸痙攣,出現陣發性腹痛。本症多發生于兒童。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時可觸及痙攣腸管或/及幹硬大便塊。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排便後常可使腹痛得以緩解或消失。此外,嬰幼兒甚至新生兒有時在排便前會出現哭鬧,排便後哭鬧消失,是否由於大便的局部刺激或神經反射引起腸管痙攣,不能得知。

(二)其它需要鑒別的疾病

外科性:腸扭轉內疝腎及輸尿管結石、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等。

內科性:膽道痙攣腹型、過敏性紫癜腹型、癲癇卟啉病等相關病症甚至要注意到大葉性肺炎和心包炎所引起的腹痛。

治療

可根據腸痙攣的評分結果決定治療。評分參照哭吵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哭吵的伴隨症狀、父母對孩子哭吵的看法。如果哭吵與腸痙攣有關,但哭吵不劇用第一、第二級治療方案;如果是嚴重腸痙攣者,採用第三級治療。

一、第一級治療 給孩子以撫慰,搖動孩子,減低環境噪音,用熱水袋捂嬰兒腹部;對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可服用中藥或二甲基矽油。一些中藥具有解痙作用,服用中藥(洋甘菊、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組成的粉末)7天后,腸痙攣改善,但夜醒次數未見減少。二甲基矽油是一種非吸收性藥物,通過改變氣泡表面張力,使氣泡融合或彌散,促進氣體排出,對人體無副作用。試圖用它來減少腸道氣體。但有關它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用二甲基矽油與安慰劑做自身交叉對照研究,1/4-2/3患兒症狀有改善,但與安慰劑相比,無明顯差異。其他減少腸道氣體的藥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氣體或幫助消化高纖維素食物,減少發酵產氣,但目前對腸痙攣的療效尚不肯定。

二、第二級治療 即藥物治療。可用解痙藥(如西托溴銨)能阻斷平滑肌的毒蕈堿型受體,還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無效者可用鹽酸雙環胺,它作為一種抗膽鹼能藥物,具有阿托品樣的解痙作用,並有一定的中樞安定作用,在治療嬰兒腸痙攣方面有一定的療效。但近來有研究發現,6個月以下的嬰兒用此藥可發生呼吸暫停,使此藥的應用受到限制。至今尚無一種完全有效的藥物來治療腸痙攣。

三、第三級治療 改變飲食和/或藥物治療。母乳餵養的母親不食用牛奶、乳製品、魚和蛋;人工餵養兒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對於CMPI引起的腸痙攣者,去除牛奶蛋白,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後,71%-88%的患兒症狀有改善。由於藥物治療(如鹽酸雙環胺)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時療效不理想,飲食改變可能比用藥更適宜。

苦辣土敷臍療法

苦辣土味苦辣,性熱,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促進腸胃蠕動,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恢復腸胃的正常蠕動,並有辛開苦降之功效。主要用於腸胃冷痛,脹氣絞痛,嘔吐吞酸及食道反流,胃輕癱,消化不良,胃動力不足,飯後飽脹及消化不良性腹瀉等。

使用方法 :苦辣土5克(嬰幼兒減半),開水或米醋和成糊,加熱至37度以上,貼神厥穴(肚臍);也可貼足三裡穴。每日一次。3-7天顯效。[1]

預防

作為家長可能還有一個非常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腸痙攣的發作?家長不妨注意以下幾點,如果認真作到下述各項,孩子腸痙攣的發作一定會明顯減少:

1、由於部分孩子的腹痛可能與對牛奶過敏有關,因此,反復發生腸痙攣的孩子可以試著暫時停止喝牛奶並改用豆漿或其他代乳品進行觀察。

2、嚴防孩子暴飲暴食,而且不得進食大量冷食。

3、注意嬰兒的餵奶量不可過多,奶中加糖量也不宜過多。

4、必須注意腹部局部的保暖,防止腹部受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