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機體對致病因素及其損害作用產生的一種反應, 發生在局部, 同時也可影響全身。 局部表現為變質、充血、滲出和增生三種基本變化。 紅、腫、熱、痛和機能障礙為其五個主要表現。 全身可有發熱(發燒)、白細胞增多特別是在急性炎症、網狀內皮系統細胞增生、實質器官的病變。
紅是由於炎症病灶內的充血所致, 開始動脈性充血為鮮紅色, 以後靜脈性充血為暗紅色。
腫主要是由於滲出物的浸潤, 特別是組織間隙中有液體成分的瀦留所致。
熱是由於動脈性充血, 流經炎症病灶的血量增多和血液速度加快的緣故。
Advertisiment
痛組織張力升高, 器官發炎腫大, 鉀離子、氫離子的積聚, 炎症介質如5-羥色胺、緩激肽等的刺激也可引起疼痛等。
功能障礙炎症灶內的細胞變性、壞死, 代謝功能的異常, 炎症滲出物所造成的機械性阻塞, 壓迫或疼痛等, 都可以引起發炎器官的功能障礙。
變質是指發炎的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同時其代謝和功能也發生障礙。
充血當組織受到炎因數刺激時, 通過神經反向迅速出現暫時性的血管痙攣, 特別是細動脈的痙攣。 痙攣的持續時間很短, 大約為幾秒鐘到幾分鐘。 接著細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 局部血流加快, 血壓升高, 血流量增多, 稱為動脈性充血。 動脈性充血的持續時間不等, 長的可達幾小時。 隨後血流逐漸減慢,
Advertisiment
滲出滲出是指炎症病灶內血管中的液體成分和細胞成分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內的過程。 液體滲出到漿膜腔稱積液。 炎症時滲出的液體稱為滲出液。 滲出液對機體具有重要的防禦作用。
引起炎症的原因很多, 任何能夠引起組織損傷的因素都可成為炎症的原因。 例如:
(1)物理性損傷:高溫(如燒傷)、低溫(如凍傷)以及放射性損傷等。
(2)機械性損傷:切割傷、擠壓傷等。
(3)化學性損傷:外源性化學物質如強酸、強鹼等腐蝕性化學物質, 內源性素性物質如組織壞死所生成的分解產物, 以及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堆積於體內的代謝產物如尿酸、尿素等。
(4)生物性致炎因數: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黴菌、螺旋體、寄生蟲等。
Advertisiment
(5)某些抗原體反應所引起的組織損傷:如各種免疫性疾病和變態反應性炎症。
炎症按持續時間可將炎症分為三種:急性炎症、慢性炎症和亞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指經過時間很短。 起病急, 症狀明顯, 局部病變常以變質、滲出過程為主。
慢性炎症
炎症的經過很長, 可由急性炎症轉變而來, 或因致炎因數的刺激較輕緩並長期起作用所致。 臨床症狀常較不明顯, 局部病變多以細胞增生為主, 滲出過程微弱。
常見的抗生素:
青黴素類(如青黴素G、青黴素V、阿莫西林、呱拉西林、氨苄西林等)
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氨苄、頭孢拉定、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
大環內酯類(如紅黴素、羅紅黴素、阿齊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等)
Advertisiment
氨基糖苷類(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
四環素類(如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等)
氯黴素類(如氯黴素)
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
磺胺類(如複方新諾明)
消炎藥主要有非甾體類和甾體類。 非甾體類消炎藥中包括我們熟悉的阿司匹林, 甾體類主要就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代表性的就是強地松和地塞米松。
我們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針對炎症來發揮作用的, 而是針對引起炎症的細菌或真菌, 是殺滅微生物的。 而消炎藥是針對炎症的。 他們產生效果的機理不同, 在副作用, 療效等也不盡相同。 比如甾體類消炎藥的藥行就非常強, 常用於大面積燒傷, 結核病等急症, 但這類藥物副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