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化病概述

疾病概述

一種皮膚及其附屬物色素缺乏的遺傳病。 可分全身性白化病和局部性白化病兩種, 以前者最為常見。 患者皮膚呈白色, 毛髮銀白或淡黃色;虹膜呈淡紅色或淡灰色, 半透明, 瞳孔淡紅, 視網膜無色素、羞光, 眼球震顫, 視力下降;病人對陽光很敏感, 日曬後, 皮膚可增厚並發生鱗狀上皮癌。 白化病的發病是由於黑色素代謝障礙所致。 下常人體內的黑色素由黑色素細胞合成, 黑色素細胞內有黑素小體, 它含有酪氨酸酶, 這種酶能將酪氨酸轉變成黑色素。 白化病患者體內黑色素細胞數目正常,

Advertisiment
細胞內也有黑素小體, 但由於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發生突變, 不能合成酪氨酸酶, 於是黑素小體中酪氨酸酶缺乏, 不能使酪氨酸轉變成黑色素, 從而導致皮膚、粘膜、毛髮、眼等白化。 白化病有多種遺傳方式。 全身性白化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 局部白化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眼白化病(皮膚、毛髮均正常)可為X伴性隱性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白化病遍及全世界, 總發病率為1/10000~1/20000。 對白化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因此應以預防為主。 禁止近親結婚是重要的預防措施之一。 對此病也可作產前診斷。 在妊娠4~5個月時, 通過胎兒鏡取胎兒一小塊皮膚, 在電子顯微境下檢查胎兒是否為白化病, 以避免患兒的出生, 達到優生的目的。
Advertisiment

疾病描述

本病是一先天性疾病, 隱性遺傳。 患者的毛髮、眼及部分或全部皮膚缺乏色素。

症狀體征

患者的毛髮為細絲狀淡黃色, 雙眼瞳孔為紅色, 虹膜粉紅或淡藍色。 常有畏光、流淚、眼球震顫及散光等症狀。 皮膚乾燥, 呈乳白或粉紅色, 由於沒有色素保護, 常易曬傷, 易發生日光性唇炎、皮炎、角化、皮角、基底細胞及鱗狀上皮癌。 大多數白化病患者體力及智力發育較差。

Cuna印第安人住在San Blas島和哥倫比亞附近的大西洋海岸。 Cuna人是血緣通婚的純種, 其中約1%為白化病患者。 患者畏光, 夜間外出, 因此稱為“月亮兒童”。 10歲左右皮膚發生雀斑和皺紋, 日曬後容易起皰;頭髮絲狀, 白或乾草色, 有時帶紅色色調;虹膜黃、灰或淡藍, 多有眼球震顫和視力異常;常發生良性和惡性腫瘤,

Advertisiment
因此患者壽命較其同族者短。

疾病病因

白化病的遺傳系由一單個隱性基因所決定。 黑素細胞不能形成黑素, 可能是供給游離之酪氨酸的機制有缺陷, 或是酪氨酸酶不能轉移到前黑素體。

病理生理

表皮基底層有透明細胞, 但銀染色缺乏黑素。 多巴染色分兩型:在體外黑素細胞多巴染色陽性者為酪氨酸酶陽性型;多巴染色陰性者為酪氨酸酶陰性型。 前一型患者體內稍有形成黑素之能力, 後一型患者體內不能形成黑素。

診斷檢查

此病和白癜風、斑駁病不同, 除皮膚缺少色素外, 眼睛也被侵及, 所以本病也稱為眼—皮膚白化病。 Chediak-Higashi綜合征的眼和皮膚色素減少, 且伴有白細胞吞噬功能缺陷。

Advertisiment

Hermansky-Pudlak綜合征為少見的酪氨酸酶陽性型眼—皮膚白化病, 有繼發血小板缺陷的出血素質。 患者容易產生青腫、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以及外科手術及分娩後各種出血。 在網狀內皮系統、口腔粘膜及尿中有似尾蚴樣物質聚集。 皮膚病理中可見巨大黑素顆粒。

Cross-McKusick-Breen綜合征也稱Cross綜合征, 眼腦—色素減退綜合征或色素減退和小眼。 本病極少見, 表現為白皮膚、毛髮灰黃有金屬光澤, 眼過小, 角膜渾濁, 節律性眼球震顫, 齒齦纖維瘤病及嚴重精神和身體發育遲緩。

Tietz綜合征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皮膚及毛髮完全缺乏色素, 眉毛發育不良, 但兩眼正常, 嚴重耳聾。

治療方案

避光或應用防光劑。 定期體檢, 以防癌症。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什麼是白化病?如何確診呢?

    你好,白化病是由於體內酶缺乏導致黑色素代謝異常所致.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做羊水穿刺可以排除有沒有白化病,羊水穿刺的最佳時機:懷孕四個月左右,也就是16~18周。小於15周的話,羊水量較少,羊水穿...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