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細胞

1 白細胞是什麼

白細胞舊稱白血球。 血液中的一類細胞。 白細胞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 人體和動物血液及組織中的無色細胞。 有細胞核, 能作變形運動。 白細胞一般有活躍的移動能力, 它們可以從血管內遷移到血管外, 或從血管外組織遷移到血管內。 因此, 白細胞除存在於血液和淋巴中外, 也廣泛存在於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組織中。

2 白細胞的作用

白細胞主要是起防禦功能的, 白細胞能吞噬異物產生抗體, 在機體損傷治癒、抗禦病原的入侵和對疾病的免疫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3 白細胞正常值

正常人的血細胞數目是4000-10000/μL(微升),

Advertisiment
其中中性粒細胞占0.50~0.70, 嗜酸性粒細胞占0.005~0.05, 嗜鹼性粒細胞占0.005~0.01, 單核細胞占0.03~0.08, 淋巴細胞占0.20~0.40。

4 白細胞高的原因

1.身體有炎症

當身體某個地方有炎症時, 身體會做出自我保護措施, 增加白細胞吞噬有害細菌, 比如感冒、發燒、外傷都是因為呼吸道感染、軟組織感染等, 體內的白細胞會急劇增加。

2.藥物因素

許多藥物可以引起白細胞總數增加。 比如:某些抗生素如紅黴素、頭孢賽曲等;還有兒茶酚胺類藥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多巴胺等;另外腎上腺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細胞總數增多。 抗精神病藥碳酸鋰也可以引起白細胞數量增多。

3.生理因素

劇烈運動;體力勞動;在冬季長時間暴露於冷空氣之後;飽餐、淋浴後也常有白細胞輕微增高。

Advertisiment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還見於情緒緊張, 饑餓時低血糖等。 但生理性白細胞增多是暫時的, 去除影響因素則很快恢復。 產生機制可能是與各種生理因素刺激時, 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 導致邊緣白細胞進入迴圈所致。

5 白細胞低

1.白細胞低的原因

①粒細胞生成減少 如感染、電離輻射、腫瘤骨髓轉移、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抗腫瘤或其他藥物影響等;

②粒細胞成熟障礙 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③粒細胞破壞增多 如脾亢、感染、炎症或免疫異常;

④粒細胞分佈異常 迴圈池內的粒細胞遷移至邊緣池, 可造成假性粒細胞減少。

2.白細胞低的症狀

Advertisiment

白細胞減少症常繼發於多種全身性疾病, 臨床表現以原發病為主。 大多數患者起病緩慢, 可出現頭暈、乏力、心悸、低熱、失眠、咽喉炎及黏膜潰瘍等。

3.白細胞低的治療方法

①去除病因

盡可能去除一切可能導致白細胞和粒細胞減少的因素;治療原發病, 如脾亢患者可考慮切牌。

②長期隨訪

血象穩定且無感染發生者, 一般不需要治療。

③免疫抑制劑

確診為免疫性粒細胞減少者或細胞毒T細胞介導的骨髓衰竭患者, 可用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環磷醯胺、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等。

④粒細胞輸注

一般不用做預防性輸注, 在下列三種情況同時存在時可應用:粒細胞缺乏(

⑤抗生素的用法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主要表現是感染, 但感染發生的危險度與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呈負相關,

Advertisiment
應注意保持口腔、牙齦和皮膚的衛生以減少反復感染, 但一般不主張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如發生感染, 在進行病原學檢查後立即給經驗性廣譜抗生素治療, 並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和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

⑥集落刺激因數

是迄今療效最為肯定的升粒細胞藥物, 主要有粒細胞集落刺激因數(G-CSF)和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數(GM-CSF)。

⑦其他刺激白細胞生長的藥物

該類藥物種類很多, 包括維生素B4、B6、利血生、氨肽素、鯊肝醇、肌苷(均按常規劑量用藥)及碳酸鋰等, 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療效。

⑧造血幹細胞移植

由於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治療相關死亡率高, 應權衡利弊, 掌握好適應證, 病情嚴重者才考慮選用。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