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領媽如何提高親子溝通品質

一、請放鬆下來。

將與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樂趣, 而不是一種負擔吧!不要將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安排成工作表(如: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 好像每天都必須做些什麼才叫“溝通”。 人都需要休息, 工作後的你, 也同樣。 所以, 與孩子交流之前, 在心態上, 您應該是一個放鬆的、樂意交流的媽媽, 而不是一個剛剛從擁擠的公車下來、匆匆忙忙的疲憊的媽媽。 就這一點, 建議您在回家的路上, 或者進門之前, 或者要見到寶寶時, 做以下的想像:

1、想像一個足以讓自己心情愉快、放鬆的情境, 或者一些美好、舒服的詞彙,

Advertisiment
比如:暖暖的陽光, 開心的野餐, 溫馨的燈光, 甜甜的笑容……

2、在頭腦中閃現寶寶的“可愛”, 比如:胖乎乎的小臉, 脆生生的聲音(尤其是叫“媽媽”的時候), 玩耍的模樣, 滑稽的怪相, 還有好多可愛的“第一次”;

3、想像你與寶寶在一起的歡樂時光, 遊戲、讀書、洗澡、玩水、學步……相信這些“想像”足以給寶寶一個“好狀態”的媽媽!這就象“接力跑”中的那段“接棒區”, 是一個助跑、轉接與加速的區段。 工作以後的你, 可能已經累了, 而如果能有這樣的一段“心理接棒區”, 將能使你從工作的“後遺症”中解放出來, 給自己一個即將見到寶寶的“幸福期待”, 也將啟動你發自內心的母性的愛與靈感。

其實, 與寶寶如何相處的技巧沒有誰能真正教你, 因為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Advertisiment
而他所期待的也是一個特有的媽媽。 不要迷信所謂的“育兒技巧”, 當你放鬆下來時, 你就有了育兒的本能?

“兒子, 過來, 讓媽媽親一下!”“好兒子, 媽媽回來了, 來親媽媽一下!”“兒子, 媽媽好想你啊!快過來讓我抱一抱!”…………正如你意識到的, 親子之間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是“交流”?一種自然而然的接觸?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短短的問候, 一個親熱的吻……什麼是“溝通”?彼此心靈上的默契?會心一笑、眼睛一亮、手拉拉、頭點點……這些需要多少時間呢?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放鬆又快樂的心態!所以, 建議你多留意生活裡的美妙時刻, 讓點點滴滴彙集在“記憶”中, 以便“想像”提取。 即使在工作, 偶得空閒, 不也可自娛自樂?

Advertisiment

二、弄明白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現在有很多關於親子交流的書籍, 各種活動、訓練、遊戲目不暇接, 搞得個個父母看了都覺得“不稱職”?

“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給孩子講故事!”“我從沒有陪孩子搭過積木!”“這些家庭遊戲, 我們似乎都沒有玩過!”而且越看越覺得焦慮, 好像父母不給孩子讀故事、不訓練孩子、不與孩子做遊戲, 孩子就可能不健康, 就可能影響某種“商”(如“智商”、“情商”)的發展。 於是, 父母心理壓力很大, 既怕“少交流”, 又怕 “錯交流”, 無所適從。 結果把最重要的都忘了?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我的孩子需要我們做些什麼呢?

所以, 在您走入家門前, 請不要象去超市購物似的, 列一張清單:先做什麼, 然後做什麼, 最後做什麼!如果這樣, 結果多數是?“我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

Advertisiment
剛看了兩頁書就不行了!”“他根本就不愛聽故事!”“我說什麼, 他總是不聽, 總要我按他說的做!”……

我們很難回憶起3歲前我們自己是怎樣需要父母的, 所以要真正弄明白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的確很難, 那麼就先放下我們的育兒理論與技巧, 聽聽孩子們的聲音吧? “媽媽, 我今天搭了一個好高好高的樓房!”“爸爸, 我想聽故事!”“媽媽, 抱抱!”“哇……哇……”聲音、動作、姿勢、語言、表情足以表達寶寶的需要, 只要你肯仔細聽, 欣賞地、帶著好奇地聽。

當然, 你可以提出你的設想或建議, “寶寶, 想不想聽媽媽講故事啊?”“媽媽今天給你帶來了一本很好看的書, 想不想看啊?”“強扭的瓜不甜!”所以, 交流以自願為原則, 如果孩子喜歡先搭積木、再聽故事,

Advertisiment
幹嘛非得按你想的先聽故事、再搭積木?如果你是在有意識地教孩子什麼, 就更要懂得如何“吸引孩子”了!

三、充分調動家庭資源。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的, 所以不管是照料孩子, 還是教育孩子, 都是家庭共同的權利與責任。 因此, 如果巧妙地讓所有家庭成員都積極地來關心孩子, 不但你輕鬆了, 而且更合理。 不是嗎, 家庭成員間的彼此矛盾、吵吵鬧鬧, 經常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 鑽空子的藉口?筆者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相互抱怨?“真怕老人把孩子寵壞了!”“孩子這麼小, 他媽媽就讓他學這、學那!”“這孩子就因為小時候爺爺奶奶太寵, 所以才這麼任性!”“自己還沒長大, 懂什麼帶孩子?”

其實, 如果換一個角度, 老人自然有“隔代親”, 但也有經驗;年輕人自然少些“經驗”,但又比較“現代”而有精力。所以,如果相互能取長補短,彼此信任,在必要的行事規則上達成一致,這將最利於孩子發展。比如,你的孩子正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只要周圍有充分的語言環境,包括“說”與“聽”,都會促進孩子的發展。所以,你只要讓孩子的奶奶平時多與孩子說,並多鼓勵孩子說,而你工作之余陪孩子多做些小遊戲、講點故事,另外不要忘了還有孩子的爸爸,他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的影響力,至少可以讓他與孩子多做些更需體力的運動,孩子成長,人人有責!這樣不是更好?

總之,有品質的親子時間是一段放鬆、愉快、相互合作與交流的時間!

但也有經驗;年輕人自然少些“經驗”,但又比較“現代”而有精力。所以,如果相互能取長補短,彼此信任,在必要的行事規則上達成一致,這將最利於孩子發展。比如,你的孩子正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只要周圍有充分的語言環境,包括“說”與“聽”,都會促進孩子的發展。所以,你只要讓孩子的奶奶平時多與孩子說,並多鼓勵孩子說,而你工作之余陪孩子多做些小遊戲、講點故事,另外不要忘了還有孩子的爸爸,他也是孩子成長必須的影響力,至少可以讓他與孩子多做些更需體力的運動,孩子成長,人人有責!這樣不是更好?

總之,有品質的親子時間是一段放鬆、愉快、相互合作與交流的時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