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外婆, 和我不親。 ”“我整天出差, 陪伴孩子的時間實在太少……”
母親節本該是母親們感到驕傲和欣慰的一天, 然而卻有很多的白領媽媽心裡卻由此增添了更多苦惱。 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 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只能將孩子託付給老人帶教, 由此帶來了母子親情的疏遠, 母愛變得有心而無力。 這也成了很多准白領媽媽和未來白領媽媽們最大的擔憂。
在外資公司擔任管理中層的裘女士直到32歲才生下了寶寶。 “不是我想這麼晚生寶寶, 實在是忙得沒時間啊。 ”裘女士的丈夫在一家證券公司任高層,
Advertisiment
“其實, 不是我不想自己帶孩子, 實在是有心無力啊。 ”最讓裘女士難過的是, 每次出差回來, 孩子不願意讓她抱、讓她親, 而是躲在老人後面偷偷看她, 就像打量一個陌生人一樣。 “孩子大了就好一些, 但也總喜歡和外婆、奶奶在一起。 幼稚園搞親子活動, 她點名要外婆參加, 出去玩也喜歡依偎在奶奶的身邊, 和我一點都不親熱。 ”
就這些白領媽媽遇到的“母愛變得有心無力”的困惑問題, 聽聽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于海教授怎麼說。
觀點一:顧家也應視為女性成功標準之一
Advertisiment
為什麼女性在30歲左右就紛紛退出了事業領域的角逐呢?
于教授認為:結婚、生育及對家庭生活的照顧, 必定會影響到女性在事業上的發展, 這無疑是社會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 “其實對一個女性、一個母親而言,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衡量她的價值———她即便在社會、工作上沒有突出的成功, 但在照顧家庭生活、在教育子女上很成功, 這也應該是一種成功。 ”於海介紹, 歐洲一直在討論婦女在家政方面的勞動創造是否應計算在GDP之內, 因為“全職太太”持家和撫育孩子一樣在為社會作出重大的貢獻。
觀點二:“角色轉變”需更多關愛
一個女性的角色在轉變為母親之後, 社會的勞動保護、福利等方面都應該有相應的‘特異化’政策傾斜。
Advertisiment
于教授表示, 現在女性有產假、哺乳期等一些福利補助, 但這些遠遠不夠, 還需要更多針對母親的政策、文化和輿論方面的角色支持, 讓媽媽們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 擁有一個母親角色應有的地位和保障。
觀點三:親身育兒成就驕傲人生
如何看待對於“爺爺奶奶當爸媽”這個現象?
于教授認為:老人固然疼愛孩子, 但也容易溺愛, 這是無法避免的。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其他親屬無法代替的。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可以從父母的言行中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養成堅韌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父母也可通過與孩子的交流更加瞭解孩子,
Advertisiment
于教授表示, 儘管社會也給了女性很大的壓力和挑戰, 由此影響到母親與孩子的親子互動, 但年輕的白領媽媽應該接受一個簡單而明白的道理:育兒是一位母親最值得驕傲的人生成就。 母親們應盡一切所能多和孩子接觸, 言傳身教, 如儘量每晚接孩子回家住, 每天早晚抽1至2小時陪孩子玩耍等等。 “這些過程雖然艱辛, 但是卻會獲得無法替代的親情歡樂和與孩子一同成長的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