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點寶寶的各種睡眠姿勢

寶寶的睡眠佔據了一整天裡的絕大部分時間, 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由此而產生, 其中睡眠姿勢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

正常狀態的睡眠姿勢

一般情況下, 寶寶的睡眠姿勢分為3種, 即仰臥、俯臥與側臥。 從寶寶的角度看, 這3種睡相各有利弊。

1、仰臥

仰臥的優點是家長可以隨時觀察寶寶的臉部, 如果口腔有唾液、鼻腔有鼻涕, 可以及時擦去, 睡覺時寶寶的四肢可以自由活動。 仰臥的缺點是寶寶常常會不自覺地將手放在胸前, 使心、肺受壓而影響正常的呼吸及血液迴圈, 並且容易做噩夢而驚嚇。 當寶寶溢奶時還可使奶汁流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Advertisiment
因而不提倡寶寶睡覺時一直採取仰臥位姿勢。

2、俯臥

除非有特殊情況, 家長應避免寶寶取俯臥位姿勢睡眠, 因為俯臥姿勢是造成嬰兒猝死綜合征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 經媒體廣泛宣傳嬰兒不宜俯臥後, 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生率就降低了一半左右。 這種不良的睡眠姿勢應從小、從早糾正, 一旦成為習慣後便很難糾正。

3、側臥

側臥是最理想的睡眠姿勢。 側臥時脊柱略向前彎、肩膀前傾, 兩腿彎曲, 兩臂可以自由放置, 使全身肌肉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鬆, 而且血液迴圈和呼吸均較順暢, 可減少打鼾的機會。 在側臥位中, 右側臥位較左側臥位更佳, 因為左側臥位時心臟受到一定程度的壓迫,

Advertisiment
而右側臥位時可避免;此外, 右側臥位還有利於胃中的食物向十二指腸運送。 可見“睡如弓”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特殊情況的睡眠姿勢

除了如上所述的睡眠姿勢, 寶寶在特定的情況下, 也會出現以下一些“睡相”。

1、含著乳☆禁☆頭或奶嘴入睡

這種睡眠習慣是媽媽“培養”出來的。 當寶寶吃奶吃飽後不知不覺睡著時, 媽媽只要把乳☆禁☆頭(或奶嘴)拉出來他就會驚醒;或者在似睡非睡狀況下, 吃幾口奶、休息1-2分鐘, 再吃幾口奶、休息1-2分鐘, 如此反復, 媽媽不能採取果斷措施, 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種不良習慣。 .而這種習慣可以導致寶寶上下門齒發生“奶瓶齲”, 或者發生溢奶、嘔吐致使奶液進入呼吸道造成窒息。 此外, 寶寶含著媽媽乳☆禁☆頭睡覺,

Advertisiment
還存在媽媽熟睡後會翻身壓到寶寶的潛在危險。

2、邊拍邊睡邊搖邊睡

這也是家長“慣”出來的“惡習”, 有些家長還邊搖邊哼著小曲兒。 當寶寶嘗到這種“甜頭”後, 就很容易非拍、非搖就不睡。 即使半夜醒來後也要依此照辦, 家長很辛苦, 但卻是“自作自受”。 正確的做法是, 寶寶從出生後就要讓他習慣自己入睡。

3、夜醒夜哭

父母總希望寶寶晩上睡覺的時間長一些, 這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但往往事與願違。 寶寶夜間會經常覺醒, 這主要是寶寶的睡眠週期與成人不同, 寶寶的1個睡眠週期只有1-2小時, 一晩可有好幾個週期, 所以每個週期之間他都會醒一下、哭幾聲也是正常的。 只要不把寶寶徹底弄醒, 他就會很快再次入睡。 一般3-4個月大之後,

Advertisiment
寶寶的深睡眠時間會逐漸拉長、淺睡眠時間會逐漸縮短, 晩上醒來的時間及次數也會逐漸減少。

如果寶寶夜間哭吵, 家長只需輕輕地拍拍他的身體, 他就可再次進入夢鄉, 很快轉入下一個睡眠週期。 如果正好是哺乳時間, 只要輕輕地把他抱起來喂哺, 他吃飽後就可很快入睡。

4、睡時蹬被子

較大的寶寶晩上熟睡後常常會蹬被子, 這可能是因為白天比較興奮, 入睡後仍處於興奮狀態, 手足亂動把蓋在身上的被子蹬掉;也可能是睡覺時蓋得過多、裹得太緊、身體過熱而蹬被子。 面對“蹬被王”家長可以這麼做:a.選擇輕軟而保暖性好的棉質被子, 並根據季節更換被子的厚薄;b.睡時給寶寶穿寬鬆柔軟的單衣褲;c.睡前讓寶寶安靜下來,

Advertisiment
不要太興奮;d.冬天可睡睡袋;e.室內空氣流通。

同床?分床?

對於寶寶與父母同床睡還是分床睡, 說法各異。 有人主張父母與寶寶分房睡, 既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和膽量〔3歲左右寶寶害怕黑暗、不敢獨自睡等〕, 有助於培養寶寶更加規範的睡眠習慣。 也有人認為, 讓寶寶與父母同床睡, 這樣可彌補白天與父母的分離, 讓寶寶有安全、親密的感覺, 但應同床分被而睡, 避免寶寶著涼。 折其中, 寶寶可與父母同房而不同床, 既有利於父母照顧寶寶, 又有利於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到寶寶5-6歲時再搬到自己的房間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