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有個財主姓丁, 他有一個兒子, 都十多歲了, 還什麼都不懂, 請了好幾個先生, 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 丁財主心裡可急壞了, 一天他出榜文, 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 心想:這孩子再笨, 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 這個“丁”字筆劃簡單, 又好寫, 又好認, 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 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 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 一晃就過了九天, 丁財主要考丁少爺。 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 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 讓少爺拿著, 說:“萬一忘了,
Advertisiment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 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 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 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 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 說:“一根鐵棒棒。 ”
秀才一聽, 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 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
從此, “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2 目不識丁的材料
【注音】mù bù shí dīng
【出處】宋·洪邁《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 ”
【解釋】丁:表示最簡單的字。 目不識丁: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近義詞】胸無點墨、不識之無
【反義詞】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兩腳書櫥
【年代】古代
【例句】原來~的他,
Advertisiment
3 目不識丁的點評
宋代另一個學者孔平仲, 在《續世說》中卻認為:“一丁字應作一個字。 因篆文丁與個相似, 誤作丁耳。 ”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宋代學者洪邁, 在《容齋俗考》中也說:“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 謂祖唐書。 以出處考之, 乃個字, 非丁字。 蓋個與丁相類, 傳寫誤焉。 ”所以, 有相關人士認為, 問題很明白, 唐書原文如果是“不如識一丁字”, 意思顯然不夠通順。 為什麼不說“一天字”或“一人字”呢?其實, 不管用什麼字都很牽強, 只有說“一個字”才最為妥貼、最為通順。 故而, 有學者認為, 近千年間, 人們以訛傳訛, 變成了習慣, 大家也完全懂得了這成語的含義, 事實上“目不識丁”的說法一定程度上來說, 其實是一種“約定俗成”。
Advertisiment
小朋友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認認真真, 多學點東西對你的未來是會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