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比人得死, 貨比貨得扔”。 人最怕比較, 自家好好的孩子非要去和別人比, 簡直是自找不痛快。 家長嘴裡的“榜樣”, 卻是孩子心裡的“陰影”。 父親和母親嘴裡在說著“別人的好”, 每個孩子每天看到聽到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還小, 體會不了父母的苦心, 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理解到的就只有一句話:“我不喜歡你, 你不如別人!”
一個孩子在自己親生父母那都得不到認同感、存在感, 那所謂的價值感、安全感又從何談起?親子之間的信任與尊重又從何談起?
如何看待父母愛提“別人家孩子”?
確實, 當我們總覺得“別人家孩子”好時,
Advertisiment
一個成人的成敗可能有自身的原因, 可一個孩子的優劣卻更多的是由於“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養育”。 老是只看到別人家孩子好, 卻看不到別人家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付出, 良好家庭氛圍的影響。 這是一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行為。 以為提“別人家孩子”有多好, 就可以刺激孩子改變, 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教子無方的表現。 這只能說明我們對孩子為何不能變好一無所知。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 父母應該與孩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改變, 鼓勵孩子改變。 可你啥也沒做, 以為隨口一句“別人家孩子”就能讓孩子有樣學樣的改變, 你覺得這可能嗎?你因此就變得和“別人家”一樣了嗎?你都不愛被比較,
Advertisiment
兒時不“攀比”, 長大才勝出。 而過度的攀比, 除了毀掉孩子的自信之外, 更可怕的是毀掉孩子的合作能力、幸福感……還有格局!
我們要給孩子建立的不是“榜樣”, 而是“榜樣行為”!
我們可以給孩子建立榜樣, 可以引導孩子去與他人比較, 但我們需要更加謹慎, 用更加尊重、客觀的方式:
1、選擇與孩子年齡、能力更方面條件相近的孩子。 如果榜樣和自己相差太大, 目標定的過高, 只會給孩子帶來挫折感, 不可能讓孩子產生模仿的願望的。
2、明確值得模仿的具體行為, 別老說別人怎麼成功, 而是應該多告訴孩子對方是具體做了什麼成功的。 並且不要盲目神化“別人家孩子”,
Advertisiment
3、客觀比較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 在提出別人家孩子優點的同時, 也告訴孩子你也有你獨特的, 值得別人學習的優點。
4、比起讓孩子從父母口中被動地聽到“別人家孩子”的存在, 不如自然為孩子設計多與“別人家孩子”接觸的機會。 讓“別人家孩子”的那些好行為多次自然展現在孩子面前, 耳濡目染, 形成清楚明確的記憶。
5、當孩子有了任何進步, 請不遺餘力毫不吝嗇地表揚孩子, 具體的指出孩子的哪個行為做的好, 你的肯定永遠是孩子進步的動力。
6、比起孩子, 最應該去找尋榜樣的, 應該是我們自己, 身教重于言傳, 比起“別人家孩子”, 你永遠是孩子最真實最親密的楷模!
Advertisiment
總而言之, “別人家孩子”這種打擊孩子的話, 請別再掛在嘴邊了。
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 成為自己。
你眼裡沒有孩子, 孩子眼裡便也沒了自己。 把他人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即使實現, 也只會剩下無盡的空虛。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人生真正的成功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自我實現才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