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不懂化驗單是爹媽的一塊心病 一招教你看懂“天書”

對於年幼的寶寶而言, 隔三差五的上醫院已成常態。 不是感冒發燒, 就是拉肚子便秘。 去到醫院拿點藥、輸個液已算得上是正常“步驟”, 紮個針驗個血當然也算不上希奇的事。

當爹媽時間越久, 對於醫院的“流程”就越是瞭若指掌, 甚至有些家長已經能預知到醫生所要問的問題(估計再當媽幾年都能當兒科醫生了 , 哈哈!!!)。

唯一有一個問題一直以來是N多爹媽的一塊心病, 就是那猶如天書的驗血化驗單。 雖然上面的專案名稱以及各項資料寫得清清楚楚, 但無論怎麼看, 就是看不懂。 可這化驗單只要一到醫生手裡,

Advertisiment
幾乎只要用眼掃一下就知道是怎回事了。

實際上, 血常規化驗單雖複雜, 重要指標卻有限。 寶爸媽要是略知一二, 和醫生溝通起來也會更順暢。 今天的內容很長, 為大家列了提綱, 方便查詢, 也可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1.采血前注意事項

2.血紅蛋白

3.C反應蛋白

4.血小板

5.白細胞計數

6.白細胞分類計數

7.網織紅細胞

8.嗜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附上一份讓人頭痛不已的報告單, 一會兒讀文章時有什麼心得, 隨時回來對照。

采血前注意事項

給寶寶采血, 爸媽免不了心疼。 但能順利、有效地采得血樣, 也不枉大哭一次。 采血前, 有哪些該注意的呢。

1.避免激烈運動

采血前, 應讓孩子處於靜止狀態, 避免激烈運動, 如跑、跳、大哭大叫等。 若難以避免,

Advertisiment
應平復休息15~20分鐘後采血。

可寶寶就是哭得撕心裂肺, 那就趕緊轉移注意力。 2歲以下, 食物安撫是最有效的, 糖果、小零食拿來應急, 更小的寶寶嘗試奶水;2歲以上, 不妨換個環境, 或給寶寶平日喜歡的玩具。 等安靜後再來采血。

2.注意保暖

冬天天氣比較寒冷, 要注意保暖, 保證末梢血液迴圈, 使皮膚的毛細血管比較通暢, 利於采血。

3.發熱24小時後化驗

通常急性發熱多由感染所致, 而白細胞增高在發熱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 是人體對細菌侵犯的一種反應。 看到孩子發熱, 馬上送醫院, 這時的化驗結果難以作為臨床診斷標準。 正確的做法是:在發熱24小時後, 進行化驗, 所得數值才有參考價值。

4.抗生素

化驗前, 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

Advertisiment
以免影響化驗結果, 誤導診斷。

5.觀察

通過觀察孩子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 以此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 較為可靠。

比較危險的精神狀況有哪些呢?不愛活動、喜臥位、睡眠增多、表情痛苦、眼神不靈活、不愛吃東西、對刺激反應差, 這些表現提示病情較重, 建議去急診就診, 需醫生密切觀察。

此時, 父母不要自做主張, 現查一個血常規, 因為孩子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 明確診斷。

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 是人體內負責運載氧的一種蛋白質, 縮寫為“Hb/HGB”, 俗稱“血色素”。

1.沒有貧血

血紅蛋白正常值:

出生10天以內≥145g/L

10天~3個月≥100g/L

3個月-6歲≥110g/L

6歲~14歲≥120g/L

如果血紅蛋白正常, 提示寶寶沒有貧血。

2.鐵儲備不足

血紅蛋白正常, 但存在以下情況, 提示鐵儲備不足。

a.平均紅細胞容積(MCV)↓

Advertisiment

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建議:讓寶寶適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 六個月嬰兒開始添加輔食時, 首選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已經添加到葷類食物階段的寶寶, 進食動物肝臟、血製品(如豬、雞、鴨等都可以)1~2次/周。 食物營養豐富, 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

3.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血紅蛋白值偏低, 並且平均紅細胞容積(MCV)

治療:需口服補鐵劑, 並且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

4.巨幼細胞性貧血

血紅蛋白值偏低, 同時平均紅細胞容積(MCV)>100, 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 該病主要因寶寶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

治療:去除病因, 多攝入肉類及新鮮蔬菜, 以增加維生素B12和葉酸攝入量。 必要時, 遵醫囑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

C反應蛋白

Advertisiment

寶寶發熱去醫院, 醫生常建議化驗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 縮寫為“CRP”。

1.C反應蛋白的特點

C反應蛋白可在各種急性炎症、損傷等發作後, 於數小時內迅速升高, 並有成倍增長之勢。

因為它的半衰期短, 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 它的升高幅度, 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症反應時, 最主要、最敏感的標誌物之一。

雖然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 但CRP更敏感一些, 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

2.正常值

C反應蛋白的正常值為≤8mg/L

3.臨床意義

通常, 寶寶發熱24小時以上, 查血常規+CRP, 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較為有意義。

對於有些病情比較急重的寶寶, 也可能剛發病就查血常規+CRP。

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CRP輕度高於正常值。 但CRP高於正常值的程度越高,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CR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診斷,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

4.要不要用抗生素

嚴重細菌感染,是否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症狀,結合化驗結果來決定。

有的孩子抵抗力強,不一定表現疾病症狀,且精神反應等一般狀態良好,可以暫時先觀察。

但如果孩子病情變化快,家長覺得不對勁,則須及時複查。

通常,只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才考慮用抗生素。

血小板

血小板,縮寫為“PLT”,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在機體正常止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血小板計數正常值

單位體積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數目,稱為血小板計數。正常值為(100~300)×10^9/L。

2.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若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引起生命危險。

如果寶寶血小板減少,提示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家長應重視,在平時護理中,觀察寶寶皮膚上,會不會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若出現應及時就診。

3.血小板增多

寶寶在感冒、生病時,有可能引起血小板計數高於正常值範圍。

對於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無須特殊處理,待疾病好轉後,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值。

但如果血小板計數>600×10^9/L,異常增多,則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應及時就診,尋求對症治療。

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縮寫為“WBC”。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説明身體抵抗傳染性疾病和外來物質。

這裡極易混淆。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指血液中各類白細胞的總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則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下文介紹),一定要分清楚。

1.白細胞計數正常值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2歲(11.0~12.0)×10^9/L

兒童(5.0~12.0 )×10^9/L

成人(4.0~10.0)×10^9/L

2.白細胞計數增多

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尿毒癥、嚴重燒傷、急性出血、大手術後、中毒和白血病等。

2.白細胞計數減少

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

上文已提及,白細胞分類計數,指的是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縮寫為“DC”。具體到每一類,都有相應的臨床意義。

1.嗜酸性粒細胞,縮寫為“E”

a.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以及少數惡性病。

b.減少:常見於某些感染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以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2.嗜鹼性粒細胞,縮寫為“B”

a.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以及鉛、鋅中毒等。

b.減少:無臨床意義。

3.淋巴細胞,縮寫為“L”

a.增多:多見於某些細菌或病毒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

b.減少:多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以及尿毒癥等。

4.單核細胞,縮寫為“M”

a.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

b.減少:無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

網織紅細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縮寫為“Rtc”。在周圍血液中的數值,可反映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功能,有重要觀察意義。

1.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值

成人 0.5%~1.5%

絕對值(24~84)×10^9/L

新生兒 2.0%~6.0%

絕對值(144~336)×10^9/L

2.網織紅細胞增多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見於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疾病,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

3.網織紅細胞減少

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範可尼貧血等骨髓衰竭性疾病,或腫瘤浸潤、放/化療等繼發因素。

嗜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嗜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即中性粒細胞),縮寫為“N”。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屬於機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抗感染、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1.嗜中性粒細胞正常值(百分比)

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由幼稚型向成熟型過渡,正常值的判斷為:兩型各自的百分比在一定範圍內。

a.幼稚中性杆狀粒細胞:0.01%~0.05%

b.成熟中性杆狀粒細胞(中性粒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於 4 葉):0.50%~0.70%

2.核左移

臨床上,幼稚型中性粒細胞,超過中性粒細胞總數的 5%,稱為核左移,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旺盛。常見於急性傳染病,或者體內有炎症病灶的人。

3.核右移

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大部分為 4~5 葉或更多,稱為核右移。表示衰老白細胞增多,造血功能減退。

但CRP高於正常值的程度越高,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CR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的嚴重程度,具體診斷,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

4.要不要用抗生素

嚴重細菌感染,是否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臨床症狀,結合化驗結果來決定。

有的孩子抵抗力強,不一定表現疾病症狀,且精神反應等一般狀態良好,可以暫時先觀察。

但如果孩子病情變化快,家長覺得不對勁,則須及時複查。

通常,只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才考慮用抗生素。

血小板

血小板,縮寫為“PLT”,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在機體正常止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血小板計數正常值

單位體積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數目,稱為血小板計數。正常值為(100~300)×10^9/L。

2.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若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引起生命危險。

如果寶寶血小板減少,提示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家長應重視,在平時護理中,觀察寶寶皮膚上,會不會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若出現應及時就診。

3.血小板增多

寶寶在感冒、生病時,有可能引起血小板計數高於正常值範圍。

對於輕度的血小板增多,一般無須特殊處理,待疾病好轉後,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值。

但如果血小板計數>600×10^9/L,異常增多,則提示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應及時就診,尋求對症治療。

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縮寫為“WBC”。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説明身體抵抗傳染性疾病和外來物質。

這裡極易混淆。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指血液中各類白細胞的總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則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下文介紹),一定要分清楚。

1.白細胞計數正常值

新生兒(15.0~20.0)×10^9/L

6個月~2歲(11.0~12.0)×10^9/L

兒童(5.0~12.0 )×10^9/L

成人(4.0~10.0)×10^9/L

2.白細胞計數增多

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尿毒癥、嚴重燒傷、急性出血、大手術後、中毒和白血病等。

2.白細胞計數減少

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

上文已提及,白細胞分類計數,指的是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縮寫為“DC”。具體到每一類,都有相應的臨床意義。

1.嗜酸性粒細胞,縮寫為“E”

a.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以及少數惡性病。

b.減少:常見於某些感染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以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2.嗜鹼性粒細胞,縮寫為“B”

a.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以及鉛、鋅中毒等。

b.減少:無臨床意義。

3.淋巴細胞,縮寫為“L”

a.增多:多見於某些細菌或病毒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

b.減少:多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以及尿毒癥等。

4.單核細胞,縮寫為“M”

a.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

b.減少:無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

網織紅細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縮寫為“Rtc”。在周圍血液中的數值,可反映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功能,有重要觀察意義。

1.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值

成人 0.5%~1.5%

絕對值(24~84)×10^9/L

新生兒 2.0%~6.0%

絕對值(144~336)×10^9/L

2.網織紅細胞增多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見於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疾病,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

3.網織紅細胞減少

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範可尼貧血等骨髓衰竭性疾病,或腫瘤浸潤、放/化療等繼發因素。

嗜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嗜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即中性粒細胞),縮寫為“N”。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屬於機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抗感染、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1.嗜中性粒細胞正常值(百分比)

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由幼稚型向成熟型過渡,正常值的判斷為:兩型各自的百分比在一定範圍內。

a.幼稚中性杆狀粒細胞:0.01%~0.05%

b.成熟中性杆狀粒細胞(中性粒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於 4 葉):0.50%~0.70%

2.核左移

臨床上,幼稚型中性粒細胞,超過中性粒細胞總數的 5%,稱為核左移,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旺盛。常見於急性傳染病,或者體內有炎症病灶的人。

3.核右移

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大部分為 4~5 葉或更多,稱為核右移。表示衰老白細胞增多,造血功能減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