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把尿絕對是年度最令人糾結的育兒話題, 反對派和贊成派的戰爭也一路升級,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姑舅舅, 瞬間都變成了把尿鬥士~把尿問題真的這麼搞不定?
把尿的好處就是大人省事, 但是對寶寶來說, 一是對脊柱不好, 二是由於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 把尿時間長了, 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 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還有, 你想過寶寶的感受沒?人家正玩得好好的, 卻時不時就被你抱起來“噓噓”, 不管孩子是不是打挺是不是不願意, 你都人為地給孩子的膀胱建立一個條件反射,
Advertisiment
認為早早把屎把尿對孩子好的請看過來:
一個新入園的還不滿3歲的男孩, 媽媽和奶奶要求老師每隔半小時必須讓孩子去小便一次。 奶奶很得意地說自己從5個多月就一直按時控制孩子的小便, 從不尿濕褲子。 可是老師發現, 自從孩子上了幼稚園, 恨不得一天尿濕10條褲子, 老師提醒也沒什麼用。
後來去看心理醫生, 得到解答:如果你定時控制孩子的小便, 膀胱還未來得及充盈, 就被你下令排出小便了, 孩子的小便反射建立在你的指令上, 一旦孩子離開你的指令, 就無法知道自己該什麼時候小便, 從而出現尿褲子的情況, 也就是說, 他的掌控能力又回到了嬰兒狀態。
還在為你的成功感到自豪嗎?簡直一夜回到解放前啊!
Advertisiment
日本松田道雄, 媽媽們應該不陌生吧, 育兒科普的鼻祖:
教會4個月嬰兒按時排便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嬰兒最早也要在1周歲以後才能告訴大人自己想小便。 一般是在1周歲半至兩周歲才開始不用尿布。 如果算好時間, 快到排尿時間時讓嬰兒坐便盆, 也許有時湊巧能順利配合, 但多數情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每小時取下1次尿布, 讓嬰兒坐2分鐘或3分鐘便盆, 嘴裡發出“噓……”的聲音給嬰兒把尿, 可以說是母親的排尿神經症。 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
排尿神經症?!是的, 看到了吧, 排尿神經症!
美國威廉﹒西爾斯, 這個更不陌生吧, 《親密育兒百科》老火了:
寶寶自己大小便是一項很複雜的技能。
Advertisiment
看吧, 親, 給孩子點時間好嗎?
那麼問題來了, 到底多大可以把尿?一般來說, 寶寶在18個月左右時, 在排便前會發出一些比較明顯的信號。 就像決定寶寶什麼時候準備好吃固體食物一樣, 你要從寶寶身上, 而不是日曆上的日期, 找出以下“我準備好要學了”的信號:
1、模仿你上廁所
2、會用語言表達其他感受, 如肚子餓
3、能瞭解簡單的命令比如:“去拿球”
4、尿布濕了或髒了時, 會把尿布推開, 或者跑來告訴你尿布髒了。
5、爬上小馬桶或大人的馬桶
6、尿布可以保持至少3小時的乾燥
看看世界各國對孩子把不把尿?日本:
Advertisiment
日本人沒有為孩子把尿的習慣, 有的孩子上小學後晚上還用紙尿褲。 日本保育員在孩子2歲以後訓練孩子如廁, 在午睡前後讓孩子坐尿盆。 保育員認為強制孩子如廁反而會讓孩子緊張, 導致以後的心理隱患。 在日本, 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 非常不好擦), 媽媽也不責駡孩子, 而是擦給孩子看, 讓寶寶知道這樣會給媽媽增添許多麻煩。
美國:
美國兒科專家堅決反對強制訓練孩子大小便, 反對對尿床的孩子進行體罰和羞辱。 他們認為5歲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現象, 批評會增強孩子壓力而適得其反。 另外, 他們認為訓練孩子大小便要保護孩子好奇愛學習的天性, 用多種辦法正面鼓勵。 比如尿濕的後可以過一會再換,
Advertisiment
澳大利亞:
媽媽認為自由大小便是嬰兒成長階段也只有這一階段才擁有的一種人生快樂, 實在不該剝奪。 並且孩子被把著解便的姿式違反“自然”, 看上去很痛苦。 等孩子到了兩三歲, 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 能通過語言和大人交流了, 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的事。
親, 看完了這些, 你真的還要堅定不移地給孩子把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