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媽愛說笑
一位打扮得雍容華貴的太太正在挑選水果, 她的小狗趁她不注意, 用舌頭逐個舔著貨架上的蘋果。
店主很不高興, 但還是禮貌地請這位太太注意她的狗。
這位太太立即嚴厲地對小狗喊道:“不准再舔!這些蘋果都還沒洗, 髒髒!”
郜媽侃一侃
去年有兩部與“隔代教養”有關的影片, 在臺灣引起眾人的關注。
一部是由臺灣女導演王小隸執導的《擁抱大白熊》。
這部片子講述一個小男孩, 在父母離異後被送至外婆家托養, 和同樣缺乏父母關愛就讀中學的表姐相依為伴。 強烈渴求親情之愛的男孩,
Advertisiment
另一部則是吳念真拍攝的紀錄片《阿祖的兒子》。
同樣是以“隔代教養”為主題的影片, 卻引起不同的反響。
小成本拍攝的《擁抱大白熊》, 由於導演是以愛與寬容為主述點, 所以讓觀眾在看得心酸之餘, 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來思考“隔代教養”。
《阿祖的兒子》則引來一片批評。 因為這部紀錄片所採訪紀錄的物件, 都集中在臺灣低收入、低學歷群的家庭;且是一些背景特殊――如單親、外籍通婚、未婚生子的個案, 卻避而不談一些中上階層的父母, 平日把小孩放在爸媽或保姆家, 放假才帶小孩回自己家來“玩一玩”;或經濟條件較好和“有辦法”, 可以請來外籍勞工照管小孩,
Advertisiment
我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 也曾經歷過“隔代教養”所帶來的一些困擾。
兒子八個月大時, 我在“討厭妻子做家庭主婦”的丈夫的驅趕下, 重回電視臺工作。 在“經濟恐慌”心理因素促使下, 丈夫讓我將兒子交托給“價錢好商量”的婆婆照顧。
卻未料避著公公出外兼職存私房錢的婆婆, 並不樂意我們一廂情願的安排, 於是便看自己的姊妹、女友們哪個有空, 就將孩子塞到哪家去, 然後在我們下班來接孩子前, 再把孩子接回她家。
八個月大的孩子恰是開始認人的時期, 可憐的兒子每天都由不同臉孔的阿姨們照管, 據說整天都哭個不停。 這個情形直到三個月後某一天, 丈夫提早下班去公婆家接孩子, 才被我們獲知。
Advertisiment
那三個月“居無定所”的日子, 在兒子心中應該留下了極大的陰影, 讓原本溫和、愛笑的他, 變成一個焦慮、愛哭、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這個在托養上所犯下的錯誤, 我花費了二十餘年的時間, 努力用各種方法去彌補挽救, 但直至今天, 雖然兒子給外人的印象是一個陽光少年, 但為娘的我, 卻仍忐忑不安於他還懷有那“病根”。
女兒一歲時, 我又在丈夫的驅趕下, 再度回到電視臺任職, 將女兒交托給娘家媽媽來照顧。 當時母親已六十多歲, 身子骨雖然尚稱硬朗, 但一方面實在是“帶怕了孩子”, 二方面也很想能享受些自由自在走走玩玩的“老福”, 所以實在沒有替我帶孩子的意願, 但卻因我的住地距娘家不遠, 她又曾替我姐姐帶過孩子,
Advertisiment
而我在將女兒“賴”給母親後, 因為很“放心”, 因此隔三差五地讓女兒晚上都住在母親家, 以便在下班後可以專心照管已經入幼稚園的兒子。
我娘家父母把我女兒照顧管教得很好, 那些發生在旁人家“隔代教養”中, 因嬌寵過度而造成不好好吃飯、任性、驕橫、霸道等的壞毛病, 我女兒身上一丁點都見不著。
但這“放心”的假像, 卻在某一天我送女兒去娘家的半路上, 被女兒的一句問話給戳破。
“媽媽, 我今天從幼稚園放學後, 是回外婆家還是回‘你家’?”女兒抬著小臉問我。
“說什麼‘你家’啊, 媽媽的家不也就是你的家嗎?”
“對喔!”女兒應了這句話後, 露出沉思的表情, 然後說了句讓我至今想起來還覺心痛的話,
Advertisiment
跟一位女友談及此事時, 女友眼眶紅了起來, 說她能體會女兒話裡渴望“情感安定歸屬”的辛酸心情。
原來自小女友就被她父母送至另一城市的外祖父母家寄養, 直至高中父母設法調職到與外祖父母同一城市, 她才得以和父母同住。
雖然她在外祖父母家備受寵愛, 但卻沒有辦法給她“真正”家的感覺, 她仍覺得自己是被父母拋棄不要, “寄人籬下”的孩子。
這在她心裡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感情空洞, 使她長期受困於既想擁有被愛的權利又怕被排斥, 陷在表裡不一矛盾掙扎的情緒中。
有一位也是自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朋友, 他因為另有一個由父母陪伴長大的弟弟,因此兄弟倆經常為爭風吃醋而爭吵打架。
還有幾位也是由長輩或保姆長期照管的朋友,多半個性都十分的敏感、善妒,並伴隨有刻意去討好迎合他人,或是用自暴自棄、放縱本我來獲得注意的極端行為。
因為即便照管孩子的人再疼愛孩子,他們的愛,更多是放在滿足孩子的生活與安全需要,對於更高一層次的“情感歸屬”,只有父母才能滿足孩子。
郜媽老實招
千萬不要為貪圖“省錢”,和一時的“省力”、“省心”,而不去考慮長輩或保姆是否“有心”和“有能力”去照管好孩子;不要因為“放心”,就偷懶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愛。
另外在安排孩子託管之前,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語,向孩子說明父母這樣安排的原因,及父母難舍的心情,以減低孩子“被父母拋棄”之感。
公說婆說
Echo101225
隔代教養之好處:
1。老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恰好彌補了年輕父母的不足。
2。老人吃苦耐勞,有耐心,有時間,有精力,動手能力較強;將他們的特長(琴棋書畫、文化課知識、務農經驗、各種技術工種及研究方向)與孫子的學習結合起來,也可以節約一大筆教育支出,和節省雇保姆的一大筆開銷。
3。子孫可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鍛煉協調人際關係能力,親身學習體驗尊老愛幼。
4。可以從老人那裡學習朴樸實實的生活點滴。
5。兒女有自己父母做可靠的後盾,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需先注意的是:
1。要事先溝通好,讓長輩做好帶孩子的準備工作(如買上幾本科學育兒方面的書送給長輩,跟他們一起觀看一些育兒節目)。
2。幫帶孩子的長輩必須與兒女們生活在一起或住在鄰近,讓孩子可以天天與父母相處,以滿足孩子的“情感歸屬”。
新浪網友
我是一名國際學校裡的幼兒教師,國外孩子的父母再難也會自己帶孩子。沒有經驗、工作忙都是藉口!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需要爸爸、媽媽的愛的。
新浪網友
爺爺奶奶養大的孩子據說自信心比較強,因為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更溺愛孩子,反而讓孩子產生較強的自信心。
新浪網友
我兒子是8個月大時被送到爺爺家的,平時和爺爺睡,週末我帶。有段時間晚上他睡著睡著叫爺爺,我心裡很不是滋味。現在再累也把他帶在身邊。
新浪網友
我是一個從小就在奶奶爺爺家長大的孩子,父母身邊有一個妹妹。長大後,與父母之間宛若局外人的感受,與妹妹的親情還不如好友,這讓我非常難受。由於這些原因,即便身體不好,我還是將兒子很艱難地帶在身邊。
新浪網友
我也是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跟自己的父母親總是不親。我七八歲才回到父母身邊,一吵架我也常說:“我不要住在你的家。我要回我自己的家(爺爺家)!”我覺得小孩不在父母身邊長大,于父母于小孩都有太多太多的遺憾。
新浪網友
我女兒小的時候一到奶奶家過夜,就要剝腳指甲,回家後就沒有這個陋習,後來我觀察到這個現象後認識到,是因為女兒沒在父母身邊住,有一種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新浪網友
女兒一歲了,馬上就要交給她爺爺奶奶了,因為她爸說:不希望太太永遠待在家裡。家裡的老人很固執,也不願接受新事物。她爸就說:慢慢改造吧,好歹有人看著。這輩子也不可能再生了,就這麼個小孩,還要成為別人的試驗品,真覺得遺憾。
新浪網友
莊稼誤了是一季,孩子耽擱了是一輩子,不可以聽任丈夫說什麼是什麼,要爭取孩子的“教養權”呀。
他因為另有一個由父母陪伴長大的弟弟,因此兄弟倆經常為爭風吃醋而爭吵打架。還有幾位也是由長輩或保姆長期照管的朋友,多半個性都十分的敏感、善妒,並伴隨有刻意去討好迎合他人,或是用自暴自棄、放縱本我來獲得注意的極端行為。
因為即便照管孩子的人再疼愛孩子,他們的愛,更多是放在滿足孩子的生活與安全需要,對於更高一層次的“情感歸屬”,只有父母才能滿足孩子。
郜媽老實招
千萬不要為貪圖“省錢”,和一時的“省力”、“省心”,而不去考慮長輩或保姆是否“有心”和“有能力”去照管好孩子;不要因為“放心”,就偷懶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愛。
另外在安排孩子託管之前,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語,向孩子說明父母這樣安排的原因,及父母難舍的心情,以減低孩子“被父母拋棄”之感。
公說婆說
Echo101225
隔代教養之好處:
1。老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恰好彌補了年輕父母的不足。
2。老人吃苦耐勞,有耐心,有時間,有精力,動手能力較強;將他們的特長(琴棋書畫、文化課知識、務農經驗、各種技術工種及研究方向)與孫子的學習結合起來,也可以節約一大筆教育支出,和節省雇保姆的一大筆開銷。
3。子孫可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鍛煉協調人際關係能力,親身學習體驗尊老愛幼。
4。可以從老人那裡學習朴樸實實的生活點滴。
5。兒女有自己父母做可靠的後盾,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需先注意的是:
1。要事先溝通好,讓長輩做好帶孩子的準備工作(如買上幾本科學育兒方面的書送給長輩,跟他們一起觀看一些育兒節目)。
2。幫帶孩子的長輩必須與兒女們生活在一起或住在鄰近,讓孩子可以天天與父母相處,以滿足孩子的“情感歸屬”。
新浪網友
我是一名國際學校裡的幼兒教師,國外孩子的父母再難也會自己帶孩子。沒有經驗、工作忙都是藉口!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需要爸爸、媽媽的愛的。
新浪網友
爺爺奶奶養大的孩子據說自信心比較強,因為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更溺愛孩子,反而讓孩子產生較強的自信心。
新浪網友
我兒子是8個月大時被送到爺爺家的,平時和爺爺睡,週末我帶。有段時間晚上他睡著睡著叫爺爺,我心裡很不是滋味。現在再累也把他帶在身邊。
新浪網友
我是一個從小就在奶奶爺爺家長大的孩子,父母身邊有一個妹妹。長大後,與父母之間宛若局外人的感受,與妹妹的親情還不如好友,這讓我非常難受。由於這些原因,即便身體不好,我還是將兒子很艱難地帶在身邊。
新浪網友
我也是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跟自己的父母親總是不親。我七八歲才回到父母身邊,一吵架我也常說:“我不要住在你的家。我要回我自己的家(爺爺家)!”我覺得小孩不在父母身邊長大,于父母于小孩都有太多太多的遺憾。
新浪網友
我女兒小的時候一到奶奶家過夜,就要剝腳指甲,回家後就沒有這個陋習,後來我觀察到這個現象後認識到,是因為女兒沒在父母身邊住,有一種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新浪網友
女兒一歲了,馬上就要交給她爺爺奶奶了,因為她爸說:不希望太太永遠待在家裡。家裡的老人很固執,也不願接受新事物。她爸就說:慢慢改造吧,好歹有人看著。這輩子也不可能再生了,就這麼個小孩,還要成為別人的試驗品,真覺得遺憾。
新浪網友
莊稼誤了是一季,孩子耽擱了是一輩子,不可以聽任丈夫說什麼是什麼,要爭取孩子的“教養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