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悅悅在幼稚園被老師“抓到”拿了別的小朋友的零食, 卻堅持說沒有拿。 老師反映給媽媽, 媽媽心裡很不是滋味:本來小孩子拿別人的零食也不算什麼, 但說謊可就太丟人了……
5歲的曉晨沒按規定收拾好玩具就急著去看卡通片了。 當媽媽要懲罰他時, 他卻小聲解釋說:“我收過了, 是弟弟弄亂的。 ”媽媽又氣又急:“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嘛!”
6歲的明明急著上床睡覺, 爸爸問他有沒有刷牙, 他回答:“刷了。 ”爸爸一看, 牙刷還是幹幹的, 生氣地催他快去刷。 沒想到他跑到洗手間, 只是悄悄浸濕了牙刷, 然後就跑回來報告說:“刷好了!”
Advertisiment
面對孩子的說謊行為, 有些父母相對放鬆一些, 認為孩子到底是孩子, 不要太在意。 而有些家長則心懷焦慮, 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談心、講道理、懲罰, 各種辦法都試過了, 可孩子還是時不時地冒出謊話來。 家長們不免擔心, 畢竟習慣養成了就不容易改正。
在擔心未來之前, 我們還得先探源, 是什麼讓孩子“愛”說謊?
年幼的悅悅並不知道, 自己拿別人零食這件事到底有多嚴重。 她只能從老師和媽媽嚴肅的口氣和緊皺的眉頭上, 隱約猜到自己犯了錯, 將要被歸入“有問題”孩子的隊伍中。 驚慌失措下, 她選擇了拒不承認, 這可能是她能想到的唯一辦法, 可以逃脫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曉晨在媽媽的管教下,
Advertisiment
或許是太困倦了, 實在打不起精神去做自己最討厭的事——刷牙。 設想一下, 當成人不需要任何謊言就可以累得倒頭和衣而睡時, 孩子卻不得不硬撐著完成日常程式, 他選擇敷衍了事也是情有可原的。
原來每個說謊的孩子都在面對以他們的心智水準尚無法承受的壓力, 同時想不到任何逃避的可能, 驚慌恐懼之下, 說謊是在他們看來最方便的出路。
由此可見,
Advertisiment
嘗試換位思考, 理解孩子“說謊的動力”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反思一下, 自己是否對孩子的行為期望過高?如果孩子不撒謊, 是不是肯定會得到自己對他的負面評判?
這時候, 換位思考的關鍵在於理解孩子面對負面評價時,
Advertisiment
不過早地對孩子的“說謊”行為作道德批判
對於說謊行為的厭惡和反感不僅會限制父母對孩子的尷尬感同身受, 還必然會影響父母的眼神、語氣和措辭。 這一系列情緒反過來又令敏感的孩子愈發感到不安全、不被認可, 於是孩子可能會作出更糟糕的反應。
相反, 如果家長僅僅把“說謊”當作眾多需要孩子調整糾偏的行為之一, 而不是急於給孩子貼標籤, 並以道德審判的方式批評或懲罰他, 其實會更容易幫助孩子和自己共同進入解決問題的軌道。
給孩子機會, 重新描述事實
在溝通之後, 給孩子一個機會重新描述事實:“現在你知道,
Advertisiment
孩子們總是以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辦法來應對難題, 這也是他們適應環境的方法。 說謊的孩子, 與其說是“出了問題”, 不如說是“遇到了問題”。 認為孩子有問題的家長因失望而批評, 孩子則在抵觸情緒中越陷越深;反過來, 高情商父母會從說謊這個信號中注意到孩子的困境, 想辦法體察孩子的感受, 並積極地面對和處理。 有了爸爸媽媽和自己一起面對困境, 得到了需要的理解和説明, 孩子又怎麼會“愛上說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