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正愛孩子的爸媽,請向後退!

我們以為自己是在保護孩子, 是在引導孩子, 殊不知, 我們強大的身軀很多時候會“霸道”地擋住孩子的心願、孩子的愛好、孩子的情緒……當愛變成剝奪和牽絆, 那便是控制了。 所以, 真正愛孩子的爸媽是能適時向後退的, 畢竟教育原本就應該是以孩子為本的一件事。

爸媽的意願向後退

故事:暖瓶蓋勝過遊樂園!

帶寶寶出去玩一趟不是件容易的事, 為了帶1歲多的丁丁去趟遊樂園, 媽媽一大早就開始準備水果、白開水、尿不濕等物品了, 爸爸則忙著做早餐。

一切準備就緒, 卻看到丁丁在一個閒置的暖水瓶前流連忘返:取下暖瓶蓋,

Advertisiment
蓋上暖瓶蓋, 拿下來看一看, 再反過來蓋上去……全然不管拎著大包站在邊上的媽媽, 也不去看一眼正拿著衣服準備給他穿上的爸爸。

爸爸媽媽互換眼色, 爸爸看看表:“不早了!”媽媽也看看表:“是呀, 再不出發, 一會兒他該吃奶睡覺了!”媽媽試圖想拿走暖水瓶, 丁丁卻哼哧著不樂意地反抗, 爸爸想湊上前去抱兒子, 卻最終止住腳步。 兒子咯咯的笑聲, 好似在說:“我玩得正開心呢!”兩個著急的大人, 漸漸地不著急了。 夫妻倆心照不宣地達成一致——不去遊樂園了。

心理點評: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是的, 去遊樂園是父母的決定;但喜歡玩不起眼的暖水瓶蓋則是孩子眼前最感興趣的事。 既然原本的出發點就是讓孩子玩得開心,

Advertisiment
那把孩子的喜歡排在第一位便是更好的選擇。

作為父母, 毋庸置疑地會為孩子做很多事情, 但尊重孩子想做的事情, 卻是需要父母必須為孩子做的一件事。 很慶倖, 丁丁的父母做到了。 玩暖瓶蓋, 與準備了好久將要去的遊樂園, 對比是何等懸殊。 但是, 尊重孩子這一刻的投入與專注, 何嘗不是收穫了一個大禮物?

看似只是一個玩暖瓶蓋的遊戲, 寶寶專注地投入其中, 他的視覺、觸覺都在得到鍛煉, 大腦在飛速地運作, 意志力和注意力的能量都在悄悄地注入小小的內心中。 在這個過程中, 他還收穫了探索事物的樂趣和挑戰一個任務的價值感。 同時, 安靜的心境、愉悅的心情, 也是始終是做這件事情的“背景圖”,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強行打斷, 這一切都會變了味道。

方案備註: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隨著寶寶的長大和探索範圍的擴大, 父母完全可以在自己已經劃定的容許範圍裡, 給孩子留一個可以參與和做決定的機會。 在跟孩子有關的事情上讓他們發言, 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比如吃飯這件事, 父母不要直接做主, 更不要問:“你今天晚飯想吃什麼?”可以在容許的範圍內讓孩子來選擇:“晚飯你想吃蛋炒飯還是八寶粥?”這樣的問題傳達給孩子的資訊是他自己能參與決定和自己有關的事情, 這會讓他們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對此負有責任。 比如穿衣服, 父母不要每天都幫孩子準備好第二天要穿什麼, 而是事先確定兩套備選衣服後,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自己決定第二天到底要穿哪一套。

爸媽的“愛心”向後退

故事:孩子, 媽媽來!

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多多, 經常做出一些驚人的舉動:一會兒搬著小板凳在屋裡跑來跑去, 跌跌絆絆的樣子, 像是馬上就要摔倒, 嚇得媽媽趕快沖過去, 一把奪出小板凳:“寶貝小心, 把板凳放下!”

多多去使勁地推自己的餐座椅, 看著兒子吃力的樣子, 媽媽心疼了:“寶貝, 媽媽來拿!”多多想自己爬上大床, 有時候會很順利地爬上去, 有時候卻怎麼也爬不上, 看著兒子努力的樣子, 媽媽會一把將兒子抱上床:“寶貝, 媽媽抱!”

心理點評

父母的善意幫忙可能會剝奪孩子探索的機會多多媽可能還不知道, 自己善意的幫忙, 其實是一種對孩子探索機會的剝奪。

Advertisiment

我們會發現, 只要是學會了走路的寶寶, 每天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 有時候, 還會特別賣力地做一件事情。 在大人眼裡這是疲憊, 但在孩子的心裡這是快樂。 義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台梭利博士認為, 孩子正是在不斷的體力付出中感受快樂和成就的。 並且孩子會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體會失敗與成功, 學會堅持還是放棄, 探索事情“能做”還是“不能做”的界限, 獲得支持自我價值感和效能感的直接經驗。

一個經常被幫忙的孩子, 他收到的不是疼愛, 而是價值感的被剝奪和快樂源的被掐斷。 心理學研究發現, 很多在成年後出現心理障礙的人, 在其幼年時期, 都有過能量受阻的經歷。 孩子是通過活動來完成能量流通的, 父母的幫忙,會讓孩子的能量受阻。

除非是孩子真的遇到了危險,否則,爸媽應該做的是保持一個安全的環境,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中,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和嘗試。

方案備註:讀懂孩子需要幫忙的資訊

當然,孩子有時的確需要大人的説明。所以,爸媽不是永遠不出手,也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吃苦。爸媽要做一個好的觀察者,善於分析孩子的需要。這樣才能做到該出手時再出手。

孩子發出哭聲,或是喊爸爸媽媽去幫忙。這個時候,父母需要迅速做出評估。假設孩子真的遇到了困難,在向你求助,你走上前去提供幫助是非常必要的。在恰當的時機出手,可以讓孩子建立起對父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個深信自己會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會發展出更健全的人格。

爸媽的“護犢之心”向後退

故事:真想過去幫她要小汽車

爸爸陪著雙雙在遊樂園玩耍,雙雙最愛玩那輛粉色的小汽車了,但今天那輛粉色的小汽車卻一直被另外一個大些的小女孩在玩耍著。

雙雙提出想玩小汽車,爸爸先是勸雙雙玩其他的玩具。但不一會兒,雙雙又想玩小汽車了,可對方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也太以自我為中心了!玩了這麼長時間還不下來!”看著繼續玩小汽車的小朋友,還有小朋友無動於衷的家長,雙雙爸爸心中開始不悅。

雙雙開始有情緒,她讓爸爸去幫她要小汽車。雙雙爸爸也真想走過去,幫女兒將小汽車要出來。

心理點評

她需要陪伴和支援,而不是代替除了家庭的溫暖,孩子也需要去體會社會的規則。當寶貝與其他孩子互動的那一刻起,一些社會規則已經擺在孩子面前了,雖然,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講,這些規則的掌握,常常不那麼舒服,但這也是孩子的必修功課。家長可以恰當地協助孩子,卻永遠不要去替代。因為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要逐漸學會掌握社會規則的。

因此,雙雙爸爸需要告訴孩子:“小汽車是姐姐先得到的,我們需要等待。爸爸知道,雙雙特別想玩那個小汽車,要是現在就能玩上小汽車就好了!”爸爸可以認同女兒的情緒,然後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怎麼能夠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如果你特別想玩,我們該怎麼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接納自己想要玩的情緒是合理的、被肯定的,孩子還能學到如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承擔對方可能會拒絕的結果。爸爸此時最重要的功課就是陪伴和支持孩子,但不能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

方案備註

劃清界限 + 認同情緒 + 商量對策遇到問題先要瞭解這個問題是

誰的問題,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如果是孩子的問題,那麼,主導者就應該是孩子,父母不能越俎代庖。父母要做的是及時地清理自己的情緒,劃清界限,看清自己的願望和對方的權利,可以讓情緒更平靜。父母的從容會感染到孩子。

劃分完問題的歸屬之後,父母需要支援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有情緒是正常。孩子情緒平復後,可以跟孩子商量對策,比如,去跟小朋友商量,能不能讓自己玩會兒。或者先去玩別的項目,也可以過會兒再去爭取自己想要的。孩子會從中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爸媽的面子向後退

故事:面子>寶寶的感受?

公司舉辦節日晚會,琪琪媽媽帶著3歲的琪琪去參加。媽媽的同事們陸續過來與琪琪打招呼,琪琪卻直往媽媽身後鑽。

“琪琪,叫阿姨!”

“琪琪,問叔叔好!”

“你看那位小姐姐多勇敢!”

可是,任憑媽媽怎麼往前拉琪琪,琪琪都不肯。最後,琪琪還不開心地哭了鼻子。

心理點評

尊重孩子感受

很多時候,父母會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面子。一旦父母這麼認為時,就會忽略孩子的很多需求,因為,一旦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面子,父母能看到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但事實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感受、判斷和情感,有自己的需要和傾向,如果孩子的這些特徵被父母看到了、尊重了,他們不但能發展出高自尊,同時,也能發展出敏銳的直覺能力。 因此,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獨立情感,放下自己的面子,去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判斷。

方案備註

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

尊重孩子,並不意味著不去引領孩子,父母要做的,是為孩子樹立行為榜樣,讓孩子在需要時能有章可依。

如果你希望孩子儘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環境,那就先充分地滿足孩子的安全感,當孩子感受到安全了,被保護了,他才更有勇氣去探索。所以,媽媽要做的不是推孩子出去,而是根據孩子當下的需求,允許孩子退縮,並成為孩子的依靠。同時,媽媽自己可以落落大方地與同事有禮貌地打招呼,好奇地探索周圍的環境,欣喜地加入小朋友的遊戲……父母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為孩子樹立著榜樣。

父母的幫忙,會讓孩子的能量受阻。

除非是孩子真的遇到了危險,否則,爸媽應該做的是保持一個安全的環境,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中,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和嘗試。

方案備註:讀懂孩子需要幫忙的資訊

當然,孩子有時的確需要大人的説明。所以,爸媽不是永遠不出手,也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吃苦。爸媽要做一個好的觀察者,善於分析孩子的需要。這樣才能做到該出手時再出手。

孩子發出哭聲,或是喊爸爸媽媽去幫忙。這個時候,父母需要迅速做出評估。假設孩子真的遇到了困難,在向你求助,你走上前去提供幫助是非常必要的。在恰當的時機出手,可以讓孩子建立起對父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個深信自己會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會發展出更健全的人格。

爸媽的“護犢之心”向後退

故事:真想過去幫她要小汽車

爸爸陪著雙雙在遊樂園玩耍,雙雙最愛玩那輛粉色的小汽車了,但今天那輛粉色的小汽車卻一直被另外一個大些的小女孩在玩耍著。

雙雙提出想玩小汽車,爸爸先是勸雙雙玩其他的玩具。但不一會兒,雙雙又想玩小汽車了,可對方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也太以自我為中心了!玩了這麼長時間還不下來!”看著繼續玩小汽車的小朋友,還有小朋友無動於衷的家長,雙雙爸爸心中開始不悅。

雙雙開始有情緒,她讓爸爸去幫她要小汽車。雙雙爸爸也真想走過去,幫女兒將小汽車要出來。

心理點評

她需要陪伴和支援,而不是代替除了家庭的溫暖,孩子也需要去體會社會的規則。當寶貝與其他孩子互動的那一刻起,一些社會規則已經擺在孩子面前了,雖然,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講,這些規則的掌握,常常不那麼舒服,但這也是孩子的必修功課。家長可以恰當地協助孩子,卻永遠不要去替代。因為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要逐漸學會掌握社會規則的。

因此,雙雙爸爸需要告訴孩子:“小汽車是姐姐先得到的,我們需要等待。爸爸知道,雙雙特別想玩那個小汽車,要是現在就能玩上小汽車就好了!”爸爸可以認同女兒的情緒,然後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怎麼能夠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如果你特別想玩,我們該怎麼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接納自己想要玩的情緒是合理的、被肯定的,孩子還能學到如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承擔對方可能會拒絕的結果。爸爸此時最重要的功課就是陪伴和支持孩子,但不能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

方案備註

劃清界限 + 認同情緒 + 商量對策遇到問題先要瞭解這個問題是

誰的問題,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如果是孩子的問題,那麼,主導者就應該是孩子,父母不能越俎代庖。父母要做的是及時地清理自己的情緒,劃清界限,看清自己的願望和對方的權利,可以讓情緒更平靜。父母的從容會感染到孩子。

劃分完問題的歸屬之後,父母需要支援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有情緒是正常。孩子情緒平復後,可以跟孩子商量對策,比如,去跟小朋友商量,能不能讓自己玩會兒。或者先去玩別的項目,也可以過會兒再去爭取自己想要的。孩子會從中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爸媽的面子向後退

故事:面子>寶寶的感受?

公司舉辦節日晚會,琪琪媽媽帶著3歲的琪琪去參加。媽媽的同事們陸續過來與琪琪打招呼,琪琪卻直往媽媽身後鑽。

“琪琪,叫阿姨!”

“琪琪,問叔叔好!”

“你看那位小姐姐多勇敢!”

可是,任憑媽媽怎麼往前拉琪琪,琪琪都不肯。最後,琪琪還不開心地哭了鼻子。

心理點評

尊重孩子感受

很多時候,父母會將孩子當成自己的面子。一旦父母這麼認為時,就會忽略孩子的很多需求,因為,一旦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面子,父母能看到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但事實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感受、判斷和情感,有自己的需要和傾向,如果孩子的這些特徵被父母看到了、尊重了,他們不但能發展出高自尊,同時,也能發展出敏銳的直覺能力。 因此,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獨立情感,放下自己的面子,去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判斷。

方案備註

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

尊重孩子,並不意味著不去引領孩子,父母要做的,是為孩子樹立行為榜樣,讓孩子在需要時能有章可依。

如果你希望孩子儘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環境,那就先充分地滿足孩子的安全感,當孩子感受到安全了,被保護了,他才更有勇氣去探索。所以,媽媽要做的不是推孩子出去,而是根據孩子當下的需求,允許孩子退縮,並成為孩子的依靠。同時,媽媽自己可以落落大方地與同事有禮貌地打招呼,好奇地探索周圍的環境,欣喜地加入小朋友的遊戲……父母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為孩子樹立著榜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