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話的寶寶表達情緒的方法不是哭就是笑, 所以爸媽就希望寶寶能少哭多笑。 他們其實也擁有身體語言, 但是這些身體語言是大人們很難看懂的。
每個嬰幼兒都擁有其獨特的“身體語言”
在和嬰幼兒談話或遊戲時經常輕微偏動腦袋往往會贏得他們的好感。 這是因為對他們來說, 偏動腦袋是“我們是朋友”的友好資訊。 據此, 有專家曾做過一次試驗:先後對10名2-3歲的幼兒不時偏動腦袋地說話或遊戲, 結果其中9個竟然乖乖地奉送上了自己手中緊握的蘋果或糖果。
研究者們還發現, 嬰幼兒中運用“身體語言”的能力顯然也有強弱之分。
Advertisiment
須說明的是, 嬰幼兒的“身體語言”還可能因人而異。 美國研究者還認為, 既然嬰幼兒擁有其“身體語言”, 那麼大人們理應可以利用一種特殊的“手語”, 在嬰兒還不會說話之前主動和他們作交流。 美國有研究人員撰寫了一本《和嬰兒用手語》的書, 介紹了北美所使用的標準手語。 但父母們即便未能熟練掌握 “嬰兒手語”, 也可早至嬰兒8個月大時,
Advertisiment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平常而又非常簡單的手勢, 它可以告訴父母, 嬰兒是否受到了傷害。 此外專家們還在研究中發現, 會使用手語來表達自己需要的孩子不容易有挫折感, 學會說話的年齡也更早, 而且以後的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高一些。 更令人驚喜的是, 這些孩子一旦提前學會了說話, 他們往往有更多的話要說, 因為在應用手語的過程中, 他們不知不覺地學會了語言的結構。
想逗嬰兒開心嗎?歪著腦袋試試看———
1歲以下的嬰兒通常還不能說話, 當然極個別的神童除外。 實際上即便是大至2-4歲的幼兒, 大多也很難用準確的語言表示自己的情緒和意願。 鑒於此,
Advertisiment
嬰兒不同的啼哭方式表達不同的資訊
嬰兒常常會哭個不停, 但父母又往往不知他們為何而哭, 因而總是被鬧得精疲力盡。 其實, 新生兒基本上就是以啼哭的方式來向家長傳遞資訊的。
法國研究者發現, 如果嬰兒的啼哭聲強勁有力、富有節奏但又不太響亮時, 他們往往是要求家長給予照料:如口渴了需要喂水, 餓了需要餵食, 尿布濕了需要更換, 太熱了需要松松被子, 寂寞了需要擁抱, 睡不著心裡煩悶因而需要有人陪伴等等。 此時如果家長能及時、準確地猜中他們的意圖並予以解決, 啼哭聲自會漸漸停止。
但要是啼哭顯得異常“頑強”, 雖經過各種照料和護理仍不能打住,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大聲哭嚎並用手護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腸胃病, 哭聲嘶啞可能是喉部出現炎症, 哭聲時而尖利時而低沉並拒絕進食可能是身體出現感染, 夜間反復低低啼哭可能是體內有寄生蟲作怪, 高燒時哭聲突然停止可能是由於出現了驚厥, 邊大聲啼哭邊搖頭抓耳可能是頭痛中耳炎, 陣陣高聲號哭, 喉聲音漸小並不再伴隨身體猛烈動作, 特別應引起警惕———因為這往往意味著“病情嚴重”須儘快急救……需要強調的是,
Advertisiment
眼睛是嬰幼兒最能表達多種意義的器官
而英國研究者證實, 小於2歲的嬰幼兒在不太會說話的情況下(尤其在剛學會說話前), 相互之間其實也能進行交流, 只不過使用的是大人們難以解讀的 “身體語言”(即以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和臉部表情來表述自家的情緒或要求)罷了。 據研究, 眼睛是嬰幼兒最能表達多種意義的器官, 最常見的有:長時間不眨眼地緊盯著一件物體是企圖佔有的表示, 盯著一個人但不停地眨眼是“我對你有興趣或好感”的代義詞, 瞟一眼後目光隨即離去意味著“我對此無所謂”或“我對你並無興趣”。
如果兩個嬰幼兒在目光對視一會兒後其中一個將其視線轉至上方或左右側,那就是說:“我才不怕你呢!”而要是相反將視線轉至下方,那就是說:“不妨讓我們友好相處吧!嬰幼兒的笑也可能包含有豐富的內容,而並非單單表示快樂。如:當他噘起下嘴唇發笑時,他的“笑外之意”是對對方作出威脅;當他臉上堆笑但眼神裡並無笑意時,他很可能是在對對方作嘲笑或譏諷;甚至他還可能會作出冷笑———通常笑聲低啞、神情木然,與成人的冷笑極為相似。
在正常情況下的突然俯身也許是“侵犯”、“挑釁”或“即將自衛”的潛臺詞。專家們認為,這種“身體語言”可能源自人類祖先———類人猿以及今天的許多動物在與敵手搏擊前往往會俯身或弓身:對家長或保育員來說,瞭解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要是成人們以這種姿勢和他們說話或遊戲,他們便會感到惶惶不安,甚至受到驚嚇。
如果兩個嬰幼兒在目光對視一會兒後其中一個將其視線轉至上方或左右側,那就是說:“我才不怕你呢!”而要是相反將視線轉至下方,那就是說:“不妨讓我們友好相處吧!嬰幼兒的笑也可能包含有豐富的內容,而並非單單表示快樂。如:當他噘起下嘴唇發笑時,他的“笑外之意”是對對方作出威脅;當他臉上堆笑但眼神裡並無笑意時,他很可能是在對對方作嘲笑或譏諷;甚至他還可能會作出冷笑———通常笑聲低啞、神情木然,與成人的冷笑極為相似。
在正常情況下的突然俯身也許是“侵犯”、“挑釁”或“即將自衛”的潛臺詞。專家們認為,這種“身體語言”可能源自人類祖先———類人猿以及今天的許多動物在與敵手搏擊前往往會俯身或弓身:對家長或保育員來說,瞭解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要是成人們以這種姿勢和他們說話或遊戲,他們便會感到惶惶不安,甚至受到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