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睾丸歸家路之遙遙

隱睾是指男嬰出生後一側或兩側睾丸未降至陰囊, 而停留在其正常下降通路之任何一處(如腹股溝管內), 所以會出現一側或兩側睾丸摸不到等現象。 足月分娩的男嬰中, 隱睾的發生率為3.4%, 早產嬰中可達30.3%, 發生率與孕齡及胎兒的體重成反比。 正常情況下, 嬰兒出生時睾丸已下降入陰囊。 但有一部分嬰兒, 由於胚胎發育延遲等緣故, 出生時會有隱睾。 這些患隱睾的初生兒, 絕大多數人是睾丸的下降時間推遲了, 有的可以推遲到出生後3個月到1年。 至1周歲時仍為隱睾者占0.8%, 而這以後睾丸自行下降機會極少。

Advertisiment
因此, 如初生時嬰兒有隱睾, 可不必急於採用藥物或手術方法試圖將睾丸復位。 但是孩子到了1歲後睾丸仍未降到陰囊, 其自行下降的機會就會變得很少, 應在孩子兩歲以內給予手術治療。

睾丸在胚胎中位於後腰部、腹膜外, 隨著胎兒的生長, 睾丸慢慢下降, 最終應定居在陰囊內。 但其在下降時會同時將腹膜一起帶下形成鞘狀突, 在整個下降過程中受到機械性因素或內分泌因素阻止其下降, 導致其停在某處, 沒有到達陰囊, 遂產生了隱睾。

寶寶的睾丸為什麼不“回家”?

一般, 男嬰出生後1歲內睾丸的下降過程尚未停止, 因此如果你的寶寶尚未滿周歲, 不必著急, 可以等待其下降。 1歲後如果還未下降的就不會再下降了。

Advertisiment
應做相應的手術, 尤其是單側隱睾患兒。

通過激素治療或許可使病情較輕的雙側隱睾下降到陰囊, 而病重的則不能完全到位, 但有助於手術治療。 常用的激素如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短期使用對寶寶無何影響, 停藥後其作用會慢慢消失。

應該注意的是, 成人摸不到寶寶的睾丸, 可能有兩種情況,

①確實沒下降到陰囊, 是隱睾。

②檢查方法不妥當, 大人的手太冷, 寶寶的睾丸縮上去摸不到, 天氣熱或寶寶發燒、洗溫水澡時, 就能摸到, 此稱為回縮睾, 不是隱睾。 是由於睾丸提睾肌在外界刺激下強烈收縮引起的。

3個月時, 睾丸會自然落入陰囊內, 倘若這時睾丸仍然未落入陰囊, 那麼就得進行手術將睾丸移入陰囊, 手術通常在孩子只要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性功能發展和排精能力應該絲毫不受影響。 然而在孩子稍大之後, 發生睾丸癌的比率可能較大。

治隱睾, 要和時間賽跑

隱睾是應該儘早得到有效處理的, 可以防止成年後對性和生育能力的損害, 關鍵是要搶時間, 儘早完成治療過程。 所以, 男嬰出生時, 父母一定要檢查一下睾丸是否在陰囊內。

由於嬰兒雙側隱睾在12個月內仍然有自然下降的可能, 所以可以耐心等待;12個月後睾丸仍未下降者, 就應該尋求專科醫生的説明, 系統地進行內分泌治療1~2個月, 部分患兒可獲得睾丸下降;治療效果不滿意的患兒應該在兩歲內行雙側睾丸牽引固定術, 通過手術來解決隱睾問題, 只要手術能夠成功,

Advertisiment
就有恢復生育的希望。

手術時間的選擇十分重要, 兩歲以後隱睾患者的睾丸開始出現不可逆性損傷。 以往治療該類患者一般在4歲或8歲時手術, 但許多患者生育功能已經受到損害;而

青春期後的手術, 對恢復生育功能作用無幾, 所以, 要讓“漂泊”的睾丸早“回家”。

隱睾為什麼“有家難回”?

調查發現, 隱睾占早產兒的9.2%~30%, 足月產男嬰的3.4%~5.8%, 但在1歲時僅占0.66%。 由此可見, 隱睾的發生率與早產密切相關, 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逐漸降低, 出生後仍然可以繼續下降, 但是1歲後繼續下降的機會明顯減少。 隱睾者的睾丸處於相對高溫環境, 十分不利於睾丸的發育和青春期後的精子生成, 可以造成睾丸的明顯萎縮, 阻礙精子的發生, 還具有較高的癌變機會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Advertisiment

睾丸“有家難回”的相關因素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主要原因包括母體懷孕期間的內分泌障礙讓睾丸難以獲得自然下降的“指令”, 睾丸、睾丸系膜、睾丸引帶及精索發育缺陷, 以及睾丸在下降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攔路虎”, 例如睾丸系膜粘連、腹股溝狹窄、皮下環過緊等。

讓“漂泊”的睾丸早“回家”, 不僅是出於對日後生育問題的考慮, 隱睾還有發生疝氣、損傷、癌變、扭轉的機會, 對男性精神心理影響也值得關注。 隱睾發生癌變的時間多在20歲以後, 比正常睾丸癌變的機會大20~48倍, 而高位隱睾更容易癌變, 即使是在成年後將隱睾“放”在陰囊內也不能完全防止以後的癌變, 但睾丸“回家”後, 便於檢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