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瞭解兒童心理的7種特徵

至於知識之豐富與否, 思想之發展與否, 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 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 然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 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 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 所以我略略地把兒童心理述之如下, 以資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參考。

一、小孩子好遊戲的

小孩子可以說是生來好動的。 二三個月的嬰兒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腳, 獨自玩耍。 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 看見東西就要來抓, 抓住了就要放進嘴裡去。 到了再大一點, 他就要這裡推推, 那里拉拉, 不停的運動了,

Advertisiment
一等到會爬會走, 那他的動作更加複雜了。 忽而立, 忽而坐;忽而這樣, 忽而那樣;忽而爬到那裡, 忽而走到這裡。 假使我們成人象他那樣活動兩個鐘頭, 那一定疲乏不堪了。 到了三四歲的時候, 他的遊戲動作比從前還要繁多,而他的遊戲方法也與從前不同了。 從前他只能把椅子推來推去, 現在他要把椅子抬來抬去, 當花轎了;從前他只能把棒頭敲敲作聲以取樂, 現在他要拿著棒當槍放了。 到了八九歲的時候, 他的身體比從前更加強健得多了, 精神也非常充足了, 知識也漸漸豐富了, 因此他的遊戲動作也就與從前不同了。 此時他喜歡玩各種競爭遊戲了;什麼放風箏, 踢毽子;什麼鬥蟋蟀, 拍皮球;什麼打棒頭, 捉迷藏他都能夠玩了。
Advertisiment

【教育策略】總起來說, 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 以遊戲為生命的。 要知多運動, 多強健;多遊戲, 多快樂;多經驗, 多學識, 多思想。 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遊戲。

第一, 做父母的應準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運動;

第二, 做父母的應尋找適宜的伴侶使小孩子得到優美的影響。

有此二者, 小孩子的身體就容易強健, 心境就常常快樂, 知識就容易增進, 思想就容易啟發。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歲大的時候, 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了。 他一聽見雞啼羊叫, 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見別人洗面刷牙, 也要洗洗看刷刷看。 到了二歲光景的時候, 他能模仿複雜的動作了。 倘若他看見他母親掃地洗衣,

Advertisiment
他也掃掃洗洗看;倘若他看見他父親吐痰吃煙, 他也要吐吐吃吃看。 到了三四歲的時候, 他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大了。 什麼娶親, 什麼出殯, 他都要模仿了。

【教育策略】總而言之, 小孩子好模仿的, 家中人之舉動言語他大概要模仿的。 若家中人之舉動文雅, 他的舉動大概也會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語粗陋, 他的言語大概也是粗陋的。 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謹慎, 務使己身堪有作則之價值。

三、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來好動的, 生來好模仿的的, 也是生來好奇的。 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 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 到了四五歲, 他的好奇動作格外多了。 看見路上的汽車馬車來了, 他總要停住腳看看;聽見外面的鑼聲鼓聲響了,

Advertisiment
他總要跑出去看看。 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子, 一日同他的母親去探望他的小朋友, 看見他小朋友的家裡有許多蜜蜂, 他拿了一根棒頭把蜂巢敲敲看, 不料一敲蜜蜂出來刺他了。 又有一個五歲的小孩子, 天天把園裡所種的紅蘿蔔掘起來, 看他怎樣生長的。 又有一個小孩子把一隻鐘拆得粉粉碎, 要看看這個鐘究竟為什麼會響的。 小孩子不但有這樣的動作, 也發種種問句。 他常要問你“這是什麼東西, 那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 那個東西怎樣做的;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這樣的”。 他看見不懂的東西, 就要來問你。 這些問句也是一種好奇的表現。

【教育策略】現在我們要問這種好奇的動作究竟有什麼用處呢?柏拉圖說:“好奇者,

Advertisiment
知識之門。 ”這句話是很對的。 若小孩子不好奇, 那就不去與事物相接觸了;不與事物相接觸, 那他不能明瞭事物的性質和狀況了。 倘使他看見了冰, 不好奇, 不去玩弄, 那他恐不會知道冰是冷的。 倘使他聽見了外面路上的汽車聲, 不跑出去看看, 那他恐不會曉得汽車是什麼東西。 所以好奇動作是小孩子得著知識一個最緊要的門徑。

四、小孩子喜歡成功的

小孩子固然喜歡動作, 但更是喜歡動作有成就的。 比如一個二歲光景的小孩子在沙箱裡玩沙。 他儘管把沙一把一把地撈進罐頭裡去, 撈滿了把沙倒出來;又再一把一把地撈進去, 撈滿了又倒出來;這種動作從表面一看沒有什麼成就, 仔細考察起來, 一把一把的撈進罐裡去固是一種動作,但罐頭裝滿了,就是動作的成功。小孩子雖喜歡撈沙的動作,也喜歡撈沙成功呢。

【教育策略】不過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難;若太難,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沒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下次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難,小孩子能夠勝任而有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興,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因此自信力與成功就互相為用的了。做父母的對於這一點也應特別注意的。

五、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

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在家裡就不十分高興,有許多小孩子哭的原因雖則不一,但是不能到外邊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種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說他去罵他,那真正冤枉極了。一鳴有一天,坐在搖籃哭個不了,他母親給他東西吃,他不吃,給他東西玩,他也不玩。後來我就抱他到門外去玩玩,他一到門外就不哭了。他仰起來看看天的顏色,低下頭去看看草木的樣子,看看飛禽走獸的形狀,歇了一歇,他就笑顏逐開了。又有一天,天已晚了,街上已經沒有人了,他還不肯回家,不但一鳴是如此喜歡到外邊去的,普通兒童大概都是如此的。現在我家裡辦了一個幼稚園。凡天氣睛和的時候,我們就帶幼稚生到外邊去遊玩。他們在曠野裡跑來跑去,看見野花就采采,看見池塘就拋石子入水以取樂。這種郊遊對於小孩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很好影響的。

不過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須以小孩子的年齡為斷。如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叫他采採花呀,種種樹呀,舉行短距離的遠足會呀。年齡較大的兒童,我們叫他們採集標本,舉行旅行等等遊戲以增長他們的知識,以強健他們的身體,以愉快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無形中得著許多好處。但是由於有許多做父母的總不放心他們的小孩子到外面去,一則恐怕身體疲乏,二則恐怕衣服弄髒,三則恐怕感冒風寒,所以一天到晚,將他們關在屋裡,好象囚犯一樣。所以這種兒童長大起來,往往身體孱弱、知識缺乏,當年做父母的愛護子女,到了今天適足見其貽害子女了。做教師的不願多事,且以帶領學生到野外遊玩為麻煩,所以學生就失去與天然界相接觸的一種良好機會。要知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中求得,也應在自然界獲得,什麼“動物學”,什麼“植物學”,什麼“地理”,什麼“常識”,大概可以從自然界中學得的。我們在書本中看死的標本,死的山水,不如到野外去看活的動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教育策略】總起來說,小孩子不論年紀大的小的,不論男女的,大都喜歡野外生活,我們做父母或做教師的,雖不能十分注意到此,多少總須領小孩子到野外去玩玩才好。

六、小孩子喜歡合群的

凡人都喜歡群居的,幼小嬰兒,離群獨居,就要哭喊,二歲時就要與同伴遊玩,到了五六歲,這個樂群心更加強了。假設此時沒有伴侶遊玩,他一定要覺得孤苦不堪了。有時候還要發生想像的伴侶。他同這個想像的伴侶一同遊玩,一同起居,一同飲食,那就不致孤苦。但是他的伴侶到底是想像的,他一定要覺得寂寞不堪的。到了十余歲,兒童就歡喜結隊成群的遊玩了,倘使兒童在這個時候,在家中得不到伴侶,他一定要往外尋求了。我現在舉個例以證樂群心的發軔與重要。

(一)我的小孩子一鳴在47天的時候就發生樂群心理了。在這一天,我撫撫他的下頷,他就對我說“a-ke”。這“a-ke”究作何解,我雖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推想他的意思,總是一種快樂的表示,也是一種對於我撫他下頷的反應,也是一種承認他人存在的符號。

(二)到了3個月的時候,一鳴喜歡別人同他玩講。若你接近他,他就笑顏逐開呀呀學語了。

(三)鄰人的小孩子,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一定要別人站在他的旁邊,倘使別人離開他,他就哭,一看見有人來就不哭了。

(四)我的友人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因為孤獨的緣故,就常常有一個想像的伴侶同他遊玩。後來進了幼稚園之後,這個想像的伴侶就慢慢的消沒了。小孩子的好群已如上述。

【教育策略】做父母的正可以利用這種好群的心理教育小孩子。第一,我們要使他得著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們應給他馴良的動物如貓、兔子等作他的伴侶;第三,我們再給小娃娃之類以聊解他的寂寞。

七、小孩子喜歡稱讚的

二三歲的孩子就喜歡“聽好話”的,喜歡旁人稱讚他的。比如今天他穿了一件新衣服,就要給他的父親看;著了一雙新鞋子,就要給他同伴看。到了四五歲的時候,這種喜歡嘉許的心理還要來得濃厚。假使他不願意刷牙齒,你可指著一個牙齒潔白而肯刷牙齒的小孩子說:“他的牙齒多好看,多清潔,你若天天刷牙齒,你的牙齒也會象他這樣整齊好看呢!”小孩子聽了你的話,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後,你可就稱讚他說:“呀!你的牙齒是白一點了,好看得多了。”他聽了必然覺得非常的高興,下次洗臉時就喜歡刷牙了。

【教育策略】這種贊許心,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時應當利用的,然而不可用得太濫,一濫就失掉它的效用,反不若不用為妙。

一把一把的撈進罐裡去固是一種動作,但罐頭裝滿了,就是動作的成功。小孩子雖喜歡撈沙的動作,也喜歡撈沙成功呢。

【教育策略】不過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難;若太難,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沒有成就,小孩子或者要灰心而下次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所做的不甚難,小孩子能夠勝任而有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興,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因此自信力與成功就互相為用的了。做父母的對於這一點也應特別注意的。

五、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

大多數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到門外去就歡喜,終日在家裡就不十分高興,有許多小孩子哭的原因雖則不一,但是不能到外邊去看看玩玩,也是一種大原因。做父母的不揣摩他的原因,只一味地去說他去罵他,那真正冤枉極了。一鳴有一天,坐在搖籃哭個不了,他母親給他東西吃,他不吃,給他東西玩,他也不玩。後來我就抱他到門外去玩玩,他一到門外就不哭了。他仰起來看看天的顏色,低下頭去看看草木的樣子,看看飛禽走獸的形狀,歇了一歇,他就笑顏逐開了。又有一天,天已晚了,街上已經沒有人了,他還不肯回家,不但一鳴是如此喜歡到外邊去的,普通兒童大概都是如此的。現在我家裡辦了一個幼稚園。凡天氣睛和的時候,我們就帶幼稚生到外邊去遊玩。他們在曠野裡跑來跑去,看見野花就采采,看見池塘就拋石子入水以取樂。這種郊遊對於小孩的身體、知識、行為都有很好影響的。

不過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須以小孩子的年齡為斷。如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叫他采採花呀,種種樹呀,舉行短距離的遠足會呀。年齡較大的兒童,我們叫他們採集標本,舉行旅行等等遊戲以增長他們的知識,以強健他們的身體,以愉快他們的精神,使他們無形中得著許多好處。但是由於有許多做父母的總不放心他們的小孩子到外面去,一則恐怕身體疲乏,二則恐怕衣服弄髒,三則恐怕感冒風寒,所以一天到晚,將他們關在屋裡,好象囚犯一樣。所以這種兒童長大起來,往往身體孱弱、知識缺乏,當年做父母的愛護子女,到了今天適足見其貽害子女了。做教師的不願多事,且以帶領學生到野外遊玩為麻煩,所以學生就失去與天然界相接觸的一種良好機會。要知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中求得,也應在自然界獲得,什麼“動物學”,什麼“植物學”,什麼“地理”,什麼“常識”,大概可以從自然界中學得的。我們在書本中看死的標本,死的山水,不如到野外去看活的動物,采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

【教育策略】總起來說,小孩子不論年紀大的小的,不論男女的,大都喜歡野外生活,我們做父母或做教師的,雖不能十分注意到此,多少總須領小孩子到野外去玩玩才好。

六、小孩子喜歡合群的

凡人都喜歡群居的,幼小嬰兒,離群獨居,就要哭喊,二歲時就要與同伴遊玩,到了五六歲,這個樂群心更加強了。假設此時沒有伴侶遊玩,他一定要覺得孤苦不堪了。有時候還要發生想像的伴侶。他同這個想像的伴侶一同遊玩,一同起居,一同飲食,那就不致孤苦。但是他的伴侶到底是想像的,他一定要覺得寂寞不堪的。到了十余歲,兒童就歡喜結隊成群的遊玩了,倘使兒童在這個時候,在家中得不到伴侶,他一定要往外尋求了。我現在舉個例以證樂群心的發軔與重要。

(一)我的小孩子一鳴在47天的時候就發生樂群心理了。在這一天,我撫撫他的下頷,他就對我說“a-ke”。這“a-ke”究作何解,我雖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推想他的意思,總是一種快樂的表示,也是一種對於我撫他下頷的反應,也是一種承認他人存在的符號。

(二)到了3個月的時候,一鳴喜歡別人同他玩講。若你接近他,他就笑顏逐開呀呀學語了。

(三)鄰人的小孩子,到了五六個月的時候,一定要別人站在他的旁邊,倘使別人離開他,他就哭,一看見有人來就不哭了。

(四)我的友人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因為孤獨的緣故,就常常有一個想像的伴侶同他遊玩。後來進了幼稚園之後,這個想像的伴侶就慢慢的消沒了。小孩子的好群已如上述。

【教育策略】做父母的正可以利用這種好群的心理教育小孩子。第一,我們要使他得著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們應給他馴良的動物如貓、兔子等作他的伴侶;第三,我們再給小娃娃之類以聊解他的寂寞。

七、小孩子喜歡稱讚的

二三歲的孩子就喜歡“聽好話”的,喜歡旁人稱讚他的。比如今天他穿了一件新衣服,就要給他的父親看;著了一雙新鞋子,就要給他同伴看。到了四五歲的時候,這種喜歡嘉許的心理還要來得濃厚。假使他不願意刷牙齒,你可指著一個牙齒潔白而肯刷牙齒的小孩子說:“他的牙齒多好看,多清潔,你若天天刷牙齒,你的牙齒也會象他這樣整齊好看呢!”小孩子聽了你的話,恐怕就要去刷了。若刷了之後,你可就稱讚他說:“呀!你的牙齒是白一點了,好看得多了。”他聽了必然覺得非常的高興,下次洗臉時就喜歡刷牙了。

【教育策略】這種贊許心,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時應當利用的,然而不可用得太濫,一濫就失掉它的效用,反不若不用為妙。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兒童心理學研究是針對什麼年齡層的?

    兒童心理學一般以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歲)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為研究物件。在西方文獻中,兒童心理學與“兒童發展”,以及狹義的“發展心理學”在意義和範圍上基本相同。兒童心理學著作有按年齡階段如新... [詳細答案]

  • 1回答

    兒童心理學研究中的自然實驗法是什麼意思?

    對3歲前的兒童不能使用實驗法,因為實驗法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觀察法。為了便於觀察而改變兒童生活的自然條件,會使兒童的心理發生不自然的變化,這樣做毫無疑問是得不出正確的結果的。他認為在有的實驗中,可以不改... [詳細答案]

  • 1回答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是如何發展的?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以後的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家,如科梅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工作。他們提出尊重兒童、瞭解兒童的新教育思想,為兒童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礎。達... [詳細答案]

  • 5回答

    怎麼開展兒童心理教育?

    想給小孩進行好的心理教育。那麼,你就需要這樣來對小孩進行心理教育才可以:1.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係,在家庭中,父母既要盡保護子女的責任,也有教育子女的責任。2.培養獨生子女良好的生活習慣,獨生子女... [詳細答案]

  • 5回答

    如何做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

    根據你的情況來看,你想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那麼,你可以進行這樣的教育方法:1、用教師的情感來感染留守兒童。在教學中,教師的情緒感染力是一種間接的、同時又是無形的情緒情境。教師是影響學生最積極,最...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