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瞭解動機,及時評價

在一個幼稚園裡, 兒童正在準備去散步。 一個六歲的男孩關心備至地幫助一個小女孩:幫他扣上大衣扣、戴上頭巾、戴好手套, 然後拉著她的手, 等在大門口。 一位成年人問他, “這是你的妹妹?”男孩驚異地看著他答道:“不, 不是妹妹, 因為她小。 ”並且加上一句:“對小的要幫助啊!”很難想像, 是男孩自己得出了“對小的要幫助”的結論。 在他短短的生活經歷中, 一定是聽到父母或其他大人講過要幫助弱小者的話。 如果大人不對兒童行為予以評價(批評不好的行為, 表揚好的行為), 就不可能有正確的道德教育。

小兒子來到父親跟前,

Advertisiment

小孩問道:

“什麼是好,

什麼是壞……”

B·B·馬雅柯夫斯基接著又寫了什麼, 大家都知道, 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明白, 恰恰是他們的評價能説明兒童認識自己的行為。 對每一具體行為都要作出評價。 當兒童做出了愚蠢的行為, 就要指出他這一點, 但不要忘記加上一句, 在其它場合他表現很善良, 很靈敏, 很聽話。 因為不能只根據某一行為來評價整個的個性, 否則是很不公道的。 要弄清問題的原因, 提醒兒童要這樣作, 不能那樣作。 要設法瞭解兒童的動機, 這對兒童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在這一年齡段上, 是什麼動機擺在首位, 很能說明個性的傾向性。 兒童的動機可以很快變換, 各種動機在他那裡都處於“同等地位”(給小朋友一個玩具,

Advertisiment
又立即搶人家一塊糖;在不願意睡覺的時候, 親了媽媽一下, 可是立即又哭了起來)等等。 大一點的學前兒童就不這樣, 各種動機是不“ 平等”的, 而是“排列”成體系了。 這種年齡的兒童, 凡是受過正常教育的, 已經會抑制自己的直接欲望, 會掌握自己的行為了。 因此, 瞭解兒童行為的動機, 並及時給予評價也就相當重要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