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咬人;哭;撒嬌;害羞;執拗……孩子的這些行為看似與生俱來, 卻又是蘊藏著另外的含義。 作為父母要猜透可不那麼容易, 就讓我們一起來解開小寶貝們的行為密碼吧。
寶寶行為一、一哭不可收拾
“哇……哇……”
“好啦, 好啦, 別哭了。 ”
“哇……哇……”
“叫你別哭了, 有什麼可哭的, 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 ”
“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 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 母親認為, 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 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 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 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 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
Advertisiment
比如, 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 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 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 特別是愛哭的孩子, 哭, 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 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 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 不和他玩, 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 就會哭起來。
總之,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 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 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 因此, 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 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 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 不要只說:“別哭了。
Advertisiment
然後, 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 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 表示同情、理解, 並把這個資訊傳達給孩子, 也就是說, 把孩子的感情回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 而無視孩子的感情。 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 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 其結果, 不僅停止了哭泣, 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寶寶行為二、不厭其煩的重複
我發現我五歲的孩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 特別喜歡重複。 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 請問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兒童心理分析:這位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很細心。
Advertisiment
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體現。 二是心理發展水準的原因。 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像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 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資訊。
Advertisiment
所以, 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 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 家長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寶寶行為三、突如其來的大發脾氣
在商店玩具櫃檯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 父母不肯, 孩子就大發脾氣, 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 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Advertisiment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由此感到, 只要我發脾氣, 在人前大鬧, 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 於是, 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 父母不答應, 孩子就大發脾氣, 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 久而久之, 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 脾氣也越來越大, 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 到了會走路的時候, 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 例如, 吃飯時想自己吃, 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 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 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 不過,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 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 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 不是哇哇叫喚, 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沖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欲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寶寶行為四、強烈的嫉妒感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慧、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
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贊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
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沖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欲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寶寶行為四、強烈的嫉妒感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慧、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
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贊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
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