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瞭解寶寶每一層需求

在我小時候, 我的父母非常注重的事情, 就是在外面拼命地工作, 努力地賺錢, 甚至為我們溫飽的問題, 非常努力, 那時候的父母認為給我們最大的愛是什麼呢?就是吃飽和穿暖, 沒有時間管我們, 就跟野孩子一樣, 在外面跑來跑去。
我喜歡孩子, 我去當老師了, 我在帶小孩的時候, 我對自我察覺, 我發現我對小孩的溫飽會特別的照顧, 其它的就比較不注意, 於是就有一個現象, 小孩知道我疼他們, 有困難會來找我, 但很少找我玩, 同時覺得我的一些觀念很固執。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 我學習了父母對待我的方式,

Advertisiment
然後我用相同的模式對待孩子, 可是時代已經在變化了, 現在這個時代, 據調查說:40%的孩子有厭學的傾向, 有40%的孩子想離家出走, 在以前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我們很喜歡呆在家裡, 是溫飽的, 吃的很高興, 父母打我們就趕快逃走, 玩一會又回家, 父母工作沒有辦法管我們,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逃家。 是現在孩子變得複雜了?
事實上, 真正的問題不是他們變得複雜了, 而是我們的社會現象在進一步的變化,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 你們看嬰兒的發展也可以看出,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 有一個基本的需求發展, 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 最開始底層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同時被最先注意的。
在人一出生什麼最重要?那就是生存、生命,
Advertisiment
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我父母那一代, 他們真是這樣的, 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對我們孩子也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的父母, 為了生存和生命, 拼命工作, 另外在這個社會有成就就可以滿足生存, 在基本需求中成就是第四層的東西, 但是在社會中, 爬的越高, 就越能照顧這個部分。 所以那個時候, 父母會去追尋這個東西, 來滿足生存和生命的部分, 所以那個時候, 父母對我的願望, 就是他一直拿錢給我念書, 希望我成為白領, 然後成為公務員, 公務員就有退休金了, 這是他們認為的人生最大目標, 所以他們照顧這個方面, 而這也正是那個年代最缺乏的東西。
但是, 隨著社會的發展, 現在的孩子會不會有這個問題呢?不會了,
Advertisiment
那是他們很幸福的地方, 他在這個地方滿足了。 當他滿足了, 接下來一步會發展什麼呢?你們猜猜看, 接下來就是安全感了, 屬於心理跟生理的安全感。 如果當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時候, 人的本性是首先會顧生命的。 甚至不顧危險就為了活下來, 就象動物一樣, 要冒著生命危險出去找食物, 但是當囤積了食物, 需要不需要到外面去冒這個風險?不會了, 它會照顧自己的安全, 所以第二個發展, 就是安全感了。
舉例來說, 美國有一個法律, 說孩童不能單獨在家, 這就是安全感。 可是以前父母為了賺錢, 不可能在家裡一直照顧我們。 我們也學了這個模式, 所以在我們現在社會的狀況裡, 安全感的照顧是缺乏的, 比如說孩子哭了,
Advertisiment
媽媽為了訓練孩子的獨立感, 趁著孩子不注意的時候, 就走了, 象每次送孩子到幼稚園, 小孩子因為對環境不熟, 就會很缺乏安全感, 但是因為很多父母很忙, 或者不知道安全感照顧的重要, 不是他們不疼愛孩子, 孩子在那裡哭怎麼辦?就趁著孩子不注意, 或者在玩, 就逃走了, 他不知道這在孩子心裡留著很大的影響, 以後在他重要的關係中——夫妻, 或者是親密的朋友, 這個時候, 他內在的心靈會留下一個印象, 他們會不會突然的不見, 而這種突然不見的恐懼, 在生活當中會不斷地干擾他們。
先不要說這麼遠, 當孩子安全感不足的時候, 會出現一些狀況,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到晚上一定會頻頻地哭泣, 或者是尿床, 一直會出狀況,
Advertisiment
因為出狀況的時候, 大人就會過來照顧他, 他就會獲得大人的陪同, 就會有安全感了, 包括孩子不肯念書, 很大部分都跟這個有關, 或者他拼命想擁有東西。 另外一個發展, 就是他會拼命

的買東西, 有一種孩子, 就是有很多玩具, 但是沒有什麼朋友, 父母沒有時間照顧他, 就拼命地給他買玩具, 這樣的話, 孩子就會一直出問題, 但是因為父母很忙, 又不瞭解這件事情, 又沒有好的方法和孩子應對, 最後兩個人的關係就很糟糕了, 就覺得這個孩子是上輩子欠他的, 這輩子來煩你了。
安全感滿足後, 下一層是什麼?社交。 當自己保護好之後, 他就開始交朋友了, 當然, 交朋友還包括父母對他的關懷和認同, 父母關心他、愛他。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晚上孩子睡覺的時候,摸摸他,孩子就睡著了,孩子就覺得你是關心他的,或者在床邊給他念故事什麼的,這都是愛與關懷的表現,他需要有一個物件,跟他做互動和交流,屬於內心的部分。然後在家裡,互動的物件就是父母,同時父母就是他的模範了。當然到學校,就是跟學校的同學和老師了,所以在這個部分發展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話,也是一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最後會形成一種人,就是如果這兩個需求滿足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孩子會很有自製力、負責任、有創造力、很有活力。所以,相對來說,這些部分沒有滿足的話,你的孩子可能會變成自私的、不負責、冷漠的,完全對周遭不關心,行動都會退縮,不再跟別人接觸,把自己關起來。
所以,很多的問題,尤其是青少年的問題,或者是小孩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這兩層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孩子才會出現這些狀況。仔細回家看看孩子出的狀況,你會發現他要的都是這些東西,要不就是要你的關心和關懷,要不就是他感覺很不安全。我自己在小學呆了三年,我們學校有點特別,是臺灣一個很特別的小學,我們都住校,用不打不罵的方式對待孩子,我就發現當我這樣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狀況會穩定,學校沒有規定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坐進課堂,我們就是努力把課上好,把他們吸引過來,可是我們不能打罵他們,同時教父母一些方法,如果父母有心跟我們配合和使用的話,小孩一個星期就會變了。因為孩子是住校一個星期,星期六、星期日就回家了,我們發現,孩子在五天中都會跟我們相處很好,可是回家兩天,又混亂了,處於這樣的迴圈中,我們發現這是父母親方面的問題,所以,只要父母願意配合使用這個方法,很快,下星期小孩來就不會鬧了,真的很神奇。
心理學家研究過,六歲的時候,人格的特質已經有一個模式出來了,從6歲到12歲,這個年紀是他開始修正他的人格,他在學校,學校是一個小孩的圈。就可以跟環境互動,修正這個部分。我們很確定一件事,當12歲青春期開始發展的時候,孩子所有的注意力,會大量的轉變到外面,那個時候,他需要的是朋友認同,那個時候,父母要對他產生影響很困難,所以在12歲之前,父母給孩子關心和關懷,孩子的關係不但跟你很好,而且,你會發現很多事你不用去管他,孩子會非常有自製力。

孩子喜歡一個目標,就會拼命地用盡自己的方法去追求它。所以我常常問我的爸爸媽媽,我賺很多錢幹什麼?我只要多少錢就可以活下來了,我幹什麼要賺那麼多錢呢?有的父母現在可能會發生這個現象,以前是物質上的,現在可能會告訴孩子,你將來有成就就可以有社會地位,人家會尊重你,人家會關心你,會有很多人的眼光注重在你的身上,只要你得到學校的第一名,老師會特別的照顧你,其實,這個時候的成就是跟社交、安全感相聯繫的。所以,這樣的孩子以後長大,真正追求的不是成就,追求的只是別人的關懷跟心理的安全感。
我那個時候,在帶小孩的時候,我們學校有時候會收轉學學生,有時候是一般學校認為的好學生,在我們那邊好學生的標準就是你考試得第一名,你說的話老師都會相信,你去講什麼,老師一定會幫你們,最後一名的一定叫壞學生,班裡發生什麼事情,一定是壞學生

幹的,絕對不是好學生幹的。結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一件事,只要我有成就,是大人承認的,老師就會保護我,而且老師有什麼事,都會叫我做,這樣的孩子,在學校裡,一出事情,他沒有任何的自製力和負責任的行為,一有事情發生,他就跑過來告訴老師,他只要把功課做好就可以了,所有的別的事情都是老師在負責。在與孩子衝突的過程中,他沒有學習怎樣接受,他學習的是就是拼命拿第一,最後周遭的資源都會幫忙我,這樣的人,在社會中看來是很光鮮的,實際上他在家裡的情況是一塌糊塗,跟周圍人的關係不好相處。
因為,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尊重,讓孩子有自製,同時去關懷他們,常常來告狀的孩子,就會發現,原來生活的衝突需要自己處理,但是我們會協助他們,但是協助的時候,又不干涉。很快,我會發現,這些孩子不會每天注意大人每天在幹什麼,他比較知道我自己想幹什麼,我想要念書,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想要有什麼自己的事,他會過的很自在,而且很豐富。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晚上孩子睡覺的時候,摸摸他,孩子就睡著了,孩子就覺得你是關心他的,或者在床邊給他念故事什麼的,這都是愛與關懷的表現,他需要有一個物件,跟他做互動和交流,屬於內心的部分。然後在家裡,互動的物件就是父母,同時父母就是他的模範了。當然到學校,就是跟學校的同學和老師了,所以在這個部分發展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話,也是一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最後會形成一種人,就是如果這兩個需求滿足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孩子會很有自製力、負責任、有創造力、很有活力。所以,相對來說,這些部分沒有滿足的話,你的孩子可能會變成自私的、不負責、冷漠的,完全對周遭不關心,行動都會退縮,不再跟別人接觸,把自己關起來。
所以,很多的問題,尤其是青少年的問題,或者是小孩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這兩層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孩子才會出現這些狀況。仔細回家看看孩子出的狀況,你會發現他要的都是這些東西,要不就是要你的關心和關懷,要不就是他感覺很不安全。我自己在小學呆了三年,我們學校有點特別,是臺灣一個很特別的小學,我們都住校,用不打不罵的方式對待孩子,我就發現當我這樣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狀況會穩定,學校沒有規定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坐進課堂,我們就是努力把課上好,把他們吸引過來,可是我們不能打罵他們,同時教父母一些方法,如果父母有心跟我們配合和使用的話,小孩一個星期就會變了。因為孩子是住校一個星期,星期六、星期日就回家了,我們發現,孩子在五天中都會跟我們相處很好,可是回家兩天,又混亂了,處於這樣的迴圈中,我們發現這是父母親方面的問題,所以,只要父母願意配合使用這個方法,很快,下星期小孩來就不會鬧了,真的很神奇。
心理學家研究過,六歲的時候,人格的特質已經有一個模式出來了,從6歲到12歲,這個年紀是他開始修正他的人格,他在學校,學校是一個小孩的圈。就可以跟環境互動,修正這個部分。我們很確定一件事,當12歲青春期開始發展的時候,孩子所有的注意力,會大量的轉變到外面,那個時候,他需要的是朋友認同,那個時候,父母要對他產生影響很困難,所以在12歲之前,父母給孩子關心和關懷,孩子的關係不但跟你很好,而且,你會發現很多事你不用去管他,孩子會非常有自製力。

孩子喜歡一個目標,就會拼命地用盡自己的方法去追求它。所以我常常問我的爸爸媽媽,我賺很多錢幹什麼?我只要多少錢就可以活下來了,我幹什麼要賺那麼多錢呢?有的父母現在可能會發生這個現象,以前是物質上的,現在可能會告訴孩子,你將來有成就就可以有社會地位,人家會尊重你,人家會關心你,會有很多人的眼光注重在你的身上,只要你得到學校的第一名,老師會特別的照顧你,其實,這個時候的成就是跟社交、安全感相聯繫的。所以,這樣的孩子以後長大,真正追求的不是成就,追求的只是別人的關懷跟心理的安全感。
我那個時候,在帶小孩的時候,我們學校有時候會收轉學學生,有時候是一般學校認為的好學生,在我們那邊好學生的標準就是你考試得第一名,你說的話老師都會相信,你去講什麼,老師一定會幫你們,最後一名的一定叫壞學生,班裡發生什麼事情,一定是壞學生

幹的,絕對不是好學生幹的。結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一件事,只要我有成就,是大人承認的,老師就會保護我,而且老師有什麼事,都會叫我做,這樣的孩子,在學校裡,一出事情,他沒有任何的自製力和負責任的行為,一有事情發生,他就跑過來告訴老師,他只要把功課做好就可以了,所有的別的事情都是老師在負責。在與孩子衝突的過程中,他沒有學習怎樣接受,他學習的是就是拼命拿第一,最後周遭的資源都會幫忙我,這樣的人,在社會中看來是很光鮮的,實際上他在家裡的情況是一塌糊塗,跟周圍人的關係不好相處。
因為,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尊重,讓孩子有自製,同時去關懷他們,常常來告狀的孩子,就會發現,原來生活的衝突需要自己處理,但是我們會協助他們,但是協助的時候,又不干涉。很快,我會發現,這些孩子不會每天注意大人每天在幹什麼,他比較知道我自己想幹什麼,我想要念書,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想要有什麼自己的事,他會過的很自在,而且很豐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