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校園暴力的產生與諸多因素有關。
生物學因素:研究發現, 一些具有暴力傾向或出現反復暴力的孩子, 往往是因為其在嬰幼兒期間、甚至是在胎兒期間就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缺陷, 導致中樞神經發育遲緩或異常。 這種缺陷可能是遺傳性的, 也可能與遭受物理性、化學性的損傷有關。
也有學者認為暴力行為的產生與體內激素異常有關, 如雄性激素過高的人, 可能較常人更具有攻擊性。 但這種觀點未予明確。
心理學因素:有暴力攻擊行為者, 大多數在人格方面存在偏差或障礙。
Advertisiment
社會學因素: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與其在家庭中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係。 如果一些家庭成員教養方式不當(如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于管教, 甚至少數家長還對孩子抱有敵意)或是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 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 都會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產生不利影響。 許多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在家庭中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目睹者。
Advertisiment
學校教育因素:有部分學校過度重視學生的學業, 忽視了他們情商的培養和提高, 致使許多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低下。 有的孩子又是家中的“皇帝”, 唯我獨尊, 就更不懂得與人之間的合作和妥協, 一旦遇到不如意, 相互間就會產生衝突。 還有的學生, 困于學業就業的壓力,
Advertisiment
此外, 當下很多媒體上都充斥著宣揚暴力的文化, 孩子長時間耳濡目染, 接受這些暴力文化, 對暴力行為也就習以為常了。
還有一些年齡稍長的學生在向成年人轉變中, 由於其體力上成長很快, 精力比較旺盛, 但情感和行為控制方面的發育還未完善, 因此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 處理事情時就易衝動, 甚至毫無誘因地使用暴力行為以填補空虛無聊。